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美术课日常教学中

2016-03-13 14:03内蒙古包头市一机二中杜宇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一节课学习态度美术课

内蒙古包头市一机二中 杜宇峰

美术课的日常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长期以来都得不到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的重视。学生课堂准备材料不充分,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不爱听课等都成为困扰我们美术教师的现实问题。而在这众多的问题中,德育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有句话说得好:德育先行。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想和大家探讨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我们的课堂当中。

爱因斯坦曾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哈弗大学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品德第一。

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时随机的融入德育教育,是我们美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先天优势。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思想是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修养。他曾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由此,我们再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现在的孩子们对“美德”一词有了较为扭曲的认识及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都比较宠爱,甚至是溺爱,百依百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长期的这种宠爱使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甚至认识不到父母的艰辛,反而觉着读书“苦”。稍有不顺其意,便发脾气;二是大部分家长,甚至教师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因此,“重智轻德”成了现代教育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孩子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否有良好的行为处事能力,都不以为意;三是近年来,由于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上一些与传统美德相悖的现象正侵蚀和影响着中学生。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学生思想和行为老成,追求时髦,讲究所谓的个性,甚至出口成“脏”。鉴于以上种种,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工作: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幅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在讲到这幅作品时,我让学生对这幅作品做个人认识的发言。在发言中,我听到最多的是一些口号性的内容,比如,通过这幅作品感受到了父亲的不易。通过这幅作品知道了农民生活的艰辛等。可很少能听到孩子们看到这件作品想到自己父亲的生活。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我的用意,我让孩子们回去找初二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阅读,并同时看这幅油画。这里我做的不足的是,没有再给孩子们交流的时间,也没在听到孩子们的想法。但我相信,看完课文《背影》再看过油画《父亲》,如果在孩子们心里没有激起波澜是不可能的,那我的预期效果就有了。我们不可能一节课,一句话就改变一个孩子的想法和认识。但能通过一节课在孩子们的心里划过一道痕迹就是我们取得的成绩。另外,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个内容是《服装设计》。在这个内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回去自己找喜欢的服装的图片。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孩子自己的选择,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同时,把学生4~5个人分一组,让孩子们互相审视自己选取的服装图片,互相提出其他同学的图片的优缺点。当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要找出缺点,即使有缺点,也让选择该服装的同学就解释说明。这样做,孩子们可能会把平时想说但不敢说的一些对服装穿着的想法都说出来,我们也就可以因势利导,给他们引出服装的功效,以及服装的搭配,服装的身份要求。通过这些讲解,让孩子们理解学生这个身份穿校服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叫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当下,我们的教育“为分数论”。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忽略。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果反思一下,我们教育的目的甚至我们每一节课的目的,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吗?我想我们的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可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正向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走着。作为美术教师,我不敢妄加评判其他学科,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教会学生为人知道呢?我们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的。我们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谁还记得上中学时的美术课最让我们难忘的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对素描技法的讲解,更不会是对毕加索的认识。

我在每次接新初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第一节课是不讲课本内容的。这节课我除了做自我介绍以外更多的是给学生讲解学习态度。我告诉学生,当大家踏入中学校门的第一天起,不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家长。都希望在三年之后的他们能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就读。而这样的愿望,在三年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落差。同样的早起晚归,同样的每节课40分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人的智力有高有低,对此,我不否认。可最后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有多少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笨呢?不多,甚至极少。究其原因,我觉着,这是学习态度决定的。这样的一番话,首先是把所有的学生都摆在了一个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只要努力都可以有好的结果。其次,让曾经成绩不好的学生找回自信,找到原因,为中学学习开个好头。

在我们美术课上,还有这样的现象:有许多同学拿着画笔无从下手,拿着刻刀不知所为。问他们原因的时候,回答都是一致的:怕画不好,怕刻坏了。怕这怕那。我就问学生,你没做怎么知道做不好呢?更何况,这个好与不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果和画家比,我画的也不好。和雕刻家比,我刻的也不成体统。难道我上课就不给大家做示范了吗?我们对待好的标准更多的是与他人的比较,而忽略了与自我的比较。只要我们能比原来的自己强,那我们就做好了。我送给大家一句话,适用于我们美术课,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适用。这句话就是:做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是否好好做则是态度问题了。只要态度端正了,结果一定能好。我的这番话讲完以后,班里鸦雀无声。我相信,这番话对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触动的。当然,我不奢望只通过这番话就能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把类似的人生道理能经常性的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孩子们大了,即使没有很辉煌的成就,可他们却都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当他们成年后,在一起交流时,能谈起我们课上的某一个细节让他们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目标,有了完善的人格特点。这些不都是对我们做老师的认可和肯定吗?

猜你喜欢
一节课学习态度美术课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美术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怎样让美术课更生动有趣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