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研究

2016-03-13 14:00余立霞
外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许氏巴恩斯译本

余立霞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研究

余立霞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依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典故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5类。本文使用对比方法,结合目的论,研究并评述毛泽东诗词的许渊冲译本和巴恩斯通译本对5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提出一些关于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文化负载词;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目的论

1 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

中国素来以“诗国”的美誉而闻名于世,毛泽东作为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其在诗词上的造就在现当代难以有人与之匹敌。“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笔力豪劲、用词精当”,浑然天作,引经据典,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在国内被广为传颂,还深受外国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王平 2007:138)。

毛泽东诗词最早的英译本是1958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2006年1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精选毛泽东诗词与诗意画》(IllustratedPoemsofMaoZedong)许渊冲英译本(以下简称“许氏译本”)是其中的佼佼者。该译本翻译毛泽东的50首诗词,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国外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始于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其后,国外译作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1972年由哈珀与罗出版公司出版的《毛泽东诗词》(ThePoemsofMaoTse-tung)译本。该译本由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与郭清波(Ko Ching-po)合作完成(以下简称“巴恩斯通译本”), 详细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巴恩斯通译本采用古体诗词形式,附有注释和附录。

2 文化负载词与翻译目的论

2.1 文化负载词

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使得各民族逐渐形成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表现在词汇层面上就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指那些用来表达某种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包含的文化信息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文化负载词承载一国的文化,并将一国的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词汇中。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是文化沟壑的填补者,准确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观点,文化依照其特征可分为5类:生态学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Nida 1964)。参照这种分类方法,结合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特点,文化负载词也可分为5类:生态文化负载词、典故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2.2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学派的一个分支,由德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Vermeer 1989:173),必须以原文为基础,在特定的情境下,遵循一系列的法则,针对特定的受众,为实现某一目的,通过不断地协商来进行文本创作(Nord 2001:12)。根据翻译目的论,整个翻译过程是由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的调整和修改。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最高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此外,翻译时还必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语内连贯法则”是指要保持译文内部的一致性;而“语际连贯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必须保持一致。简而言之,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一切手段都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在翻译的不同目的之间把握好的平衡(同上:124)。

3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

毛泽东诗词包含大量文化元素,而这些元素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文化差异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增添难度,而翻译承载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按照5类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许氏译本和巴恩斯通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 生态文化负载词

各个国家在地理位置、地质结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各种语言描述生态环境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在表达上千差万别。这给翻译带来很大困难。例如:

① 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许译:THE PASS OF MOUNT LOU// Tune:“DREAM’ OF A MAID OF HONOR”/Green mountains like the tide; / The sunken sun blood-dyed.

巴译:Pass// Before us greenblue mountains are like the sea,/ the dying sun like blood.

1934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香江战役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娄山关取得那次战役后的第一次胜利。词的第一节描述战况的惨烈和中国工农红军为赢得胜利所做的牺牲。词中有两条时间线索:一是红军攻占娄山关前的黎明,二是红军坚守娄山关的黄昏。在中国诗词史上,第一个将自然美景与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战国时期的屈原,而毛泽东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的这一传统。尽管该词创作于胜利之后,但是毛泽东还在为长征途中的惨重损失而忧心忡忡,这一点读者从悲凉的景色描写中便能体会到。巴恩斯通译本将“苍山”译为greenblue mountains,更加准确生动,让整幅画面的颜色变暗,表达诗人的忧伤和惆怅,实现借景抒情的目的。而许氏译本把“残阳”译为sunken sun则更能表达诗人当时低落的心情。

3.2 典故文化负载词

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或深刻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形象展示历史人物的聪明才智(李静 李崇月 2008:123)。诗词中经常使用典故文化负载词,诗人一般都是假定读者已经预先知晓典故来源及相关背景信息,读者可以通过诗词上下文明白该典故的含义。毛泽东诗词“章法细密,用字遣词,多有来历”,在其诗词创作中引用大量历史神话传说、文学典故(辛申 1987:74)。这一方面为诗词增添文采,另一方面却增加译者在诗词意境表达上的难度。为很好地再现诗人的表达效果,两位译者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深入挖掘毛泽东诗词中的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例如:

② 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许译:REPLY TO A FRIEND//Amid sailing white clouds Nine Mysterious Peaks tower;/Riding the wind, two Queens come down from the Green Bower./Their bamboo canes specked with a thousand tears they shed;/Their pleated dresses made of myriad clouds rose-red./Dongting’s waves surge like snow to level sky and lake;/Long Isle overflows with songs to make the earth shake./On wings of songs I soar into the wildest dreams/To see a Lotus land bathed in mor-ning sunbeams.

巴译:To a Friend// White clouds hang over the Mountain of Nine Questions./The daughters of the emperor rode the wind down to a jade meadow/where a thousand tears fell and dappled the bamboo./Now their dresses are a hundred folds of silk, /a million sunclouds of red blossoms./In Tungting Lake snow waves rise to heaven/and people of the Orange Island sing and make the earth vibrate./I want to dream of the im-mense/land of the hibiscus shiny with young morning sun.

这首诗词表达友情和爱情以及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其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引自尧舜禹时代的神话。据说,当时有9条恶龙在九嶷山附近祸害百姓,舜帝亲自前往降服恶龙,为百姓除害。几年过去,他却没有归来。于是,他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跋山涉水寻找丈夫,最终却只发现他的坟墓,二人悲痛不已,不停哭泣,眼泪滴在竹子上,形成斑斑痕迹,“斑竹”由此得名。许氏将“九嶷山”和“帝子” 译为Nine Mysterious Peaks tower和two Queens,准确传达出这两个词的含义。此译本把读者的理解放在第一位,其翻译的Nine Mysterious Peaks tower比巴恩斯通译本的the Mountain of Nine Questions更加形象生动,使“九嶷山”的景象栩栩如生。而巴恩斯通译本对“帝子”的翻译The daughters of the emperor不准确。“我欲因之梦寥廓”引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许氏译本的On wings of songs I soar into the wildest dreams也是更胜一筹,联系上文的“长岛人歌动地诗”,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更好地传递出原文意境。诗词中“芙蓉国”暗指湖南省,因为在唐宋时期,湖南以芙蓉闻名。翻译这一词,两位译者的目的不同,所以译法也就有所差别,许氏译本采用西方人更为熟知且意思也较为相近的lotus,易于读者理解,而巴恩斯通译本则使用新词hibiscus,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3.3 社会文化负载词

语言中的一些词本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使用这些词,从而致使该语言体系中的人们再次见到这些词语时会产生不同联想,使这些词具有不同感情色彩。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社会文化负载词。例如:

③ 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许译:SHAOSHAN REVISITED//I curse the bygone days which dim as dreams appear:/Thirty-two years ago when I left my homeland,/Red flags aroused the peasants to take up the spear,/While local tyrants brandished high the whip in hand.

巴译:Return to Shaoshan//I regret the passing, the dying, of the vague dream:/my native orchards thirty-two years ago./Yet red banners roused the serfs, who seized three-pronged lances/when the warlords raised whips in their black hands.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韶山。3个月后,蒋介石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害大量革命群众。此后,反动势力大规模进攻韶山,遭到农民自卫队的英勇抵抗并被击败。32年后,毛泽东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做这首诗来总结这些年来的革命经验和教训。“红旗”在这里象征革命力量,因为全中国革命力量都用五星红旗做标志。许氏译本将“红旗”译为red flag,更为准确,因为这里的“红旗”就指五星红旗;而巴恩斯通译本中的red banner一词范围太广,不够准确。“黑手”一词,许氏译本将其译为local tyrants… in hand,tyrants一词似乎不够准确,因为诗中的“黑手”指那些心狠手辣、残害革命群众的武装分子;相比之下,巴恩斯通译本的the warlords似乎更准确一些,但是in their black hands就译得过于直白死板。

3.4 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伦理标准和意识形态。中国文化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影响,提倡通过不断培养与提升道德品格,达到自我修炼和自我救赎的目的。受到这种文化思想影响,毛泽东诗词中也出现一些宗教文化负载词。中西方在宗教上存在差异。因此,翻译毛泽东诗词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时,要特别注意。例如:

④ 七律二首·送瘟神: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由于具体译文较长,不便全部引用,因此直接分析。这首七律诗是毛泽东在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之后连夜创作的。诗的前4节描述中国南方地区深受血吸虫病的困扰,民不聊生;最后两节告知读者疾病被战胜的喜讯。第二首诗情感热烈,与第一首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人民战胜血吸虫病后欢天喜地的情景以及举国上下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增强抒情色彩,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使用一些宗教文化负载词。所以,“鬼”一词,许氏译本译为vampires,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但却违反语际连贯原则,因为原文并没用“鬼”来指因疾病而死亡的魂灵;而巴恩斯通译本中的ghosts是直译,反倒更准确一些。诗人还使用“瘟神”一词,带有讽刺戏谑意味,用以表现其代表的反动势力的无能以及必定灭亡的下场,同时展现人民力量的伟大(吕雪 2010:63)。由于对“瘟神”一词的理解不同,许氏译本用单数形式the Plague God表示诗中所提及的疾病,而巴恩斯通译本则用复数形式the god of plagues表示所有疾病,两种译法均可接受,有异曲同工之效。只是巴恩斯通译本没有遵守语内连贯原则,“瘟神”在标题中译为God of Disease,而在诗中却翻译成God of plagues,缺乏一致性。

3.5 语言文化负载词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语系。在语音方面,汉语有4个声调变化,而英语则只有两个音调变化。从句法看,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子各个成分借助意义连结,很少使用连词;而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个组成部分都用连词表达彼此关系。语言上的这些差异使得翻译时很难还原源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⑤ 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许译:YELLOW CRANE TOWER//Tune: “BUDDHIST DANCES”/Wide, wide through the land flow nine streams full to the brim;/Long, lo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reads one line deep and dim./Shrouded in grizzling mist and drizzling rain,/Tortoise and Snake hold the River in chain./Where is the yellow crane in flight,/Leaving for visitors a site?/I pledge with wine the endless flood;/With rolling waves upsurges my blood.

巴译:Tower of the Yellow Crane// China is vague and immense where the nine rivers pour./ The horizon is a deep line threading north and south./Blue haze and rain./Hills like a snake or tortoise guard the river./The yellow crane is gone./Where?/Now this tower and region are for the wanderer./I drink wine to the bubbling water — the heroes are gone./Like a tidal wave a wonder rises in my heart.

1927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军阀割据,蒋介石初掌大权。毛泽东心系天下,登上“黄鹤楼”,表达自己抱负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通过使用叠词和尾韵,诗人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大江滚滚东去的景象,亲耳听到波涛汹涌澎湃的声音。叠词和尾韵的翻译在全诗中至关重要。许氏译本技高一筹,延续诗词中叠词“茫茫”(wide,wide)、“沉沉”(long,long)、“苍苍”(grizzling and drizzling)的用法,同时在每两节的结尾也都押韵:brim 和 dim押/im/,rain和chain押/ein/,flight和site押/ait/,flood和blood押/ld/,保留原诗韵味,最大限度还原诗歌的音韵效果(陈文慧 2009:73)。巴恩斯通译本在上述方面稍逊一筹。

4 文化负载词翻译建议

分析可见,毛泽东诗词的许氏译本与巴恩斯通译本的翻译目的不同,因此翻译诗词中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有所不同。

许氏译本的目的在于为目标语读者再现原诗的思想和表达效果,在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和毛泽东诗词。该译本专注于文本内部的一致性,以服务目标语读者为目的,通过意译,保留源语文化负载词的原有味道,将一部分文化负载词转化成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的文化意象。同时,许氏译本在韵律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与原诗词的一致性,创造出同样的音韵效果。但是,许氏译本对部分文化负载词未提供必要的解释性信息,可能会导致读者的不解和误解。因此,许氏译本应该添加一些必要注解。

巴恩斯通译本旨在把毛泽东诗词和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因而多采用直译。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巴恩斯通译本遵循忠实和语际连贯原则,力图将诗词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原原本本地展现给目标语读者。这种基于源语言的翻译方法能更好地保持语际间的一致性,有助于中国文化传播,但却导致对于源语的过分依赖,甚至脱离诗词创作情境,曲解诗人本意。

陈文慧. 从审美体验相似性解读意境再现——以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例[J]. 翻译研究, 2009(8).

李 静 李崇月.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探析[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1).

吕 雪. 从“三美”译诗理论看许译毛泽东诗词题目的意美[J].文学界, 2010(7).

王 平. 传神达意 重在理解——评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句式的英译[J]. 外语学刊, 2007(5).

辛 申. 读许渊冲译毛泽东词《贺新郎》札记[J]. 外语学刊, 1987(3).

Barnstone, W., Ko, C.-P.ThePoemsofMaoTse-tung[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2.

Nida, 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64.

Nord, C.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Vermeer, H.J.SkoposandCommissioninTranslationalAc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9.

Xu, Y.-C.IllustratedPoemsofMaoZedong[M].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

定稿日期:2016-04-07

【责任编辑陈庆斌】

AComparativeStudyontheTranslationofCulture-loadedWordsinEnglishVersionsofMaoZedong’sPoems

Yu Li-xi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culture-loaded words; English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the Skopos theory

H059

A

1000-0100(2016)06-0106-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25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ecological, literary, social, religious and language culture-loaded words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culture by Nida.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and Barnstone’s English version of Mao Zedong’s poems, probes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Mao Zedong’s poem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kopos theory.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猜你喜欢
许氏巴恩斯译本
水温变化对近海网箱养殖中许氏平鲉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名医妙用单方治好胃下垂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江湖留名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许氏平鲉早期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