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黄埠中学 宋胜群
在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中,说明文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共10篇,另有几篇散落在其余各册。虽然篇数不多,但说明文集中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我们课题组在我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只有38%的教师喜欢教说明文,29%的学生喜欢学说明文,远低于记叙文的62%和71%。是什么原因使说明文如此被教师和学生冷落呢?我们课题组在问卷调查、听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发现,除了说明文本身内容平实、远不及文学类作品那样吸引人外,教学模式单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四板块。这样的教学模式本身无可非议,但一出手就这“四板斧”,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就腻了。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通过反复学习、探讨和实践,总结出了一条符合我校说明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思路——通读课文,把握特点——精读课文,赏析方法——品味语言,质疑问难,当堂小测,把握学况”,即“七步成课”教学模式。下面,我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谈谈“七步成课”的具体操作。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历史,让学生在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中国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中国桥梁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引入新课:你想了解中国的石拱桥吗?你想知道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石拱桥》,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自由朗读课文,一是要求学生积累有价值的字、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二是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让学生弄清楚这篇课讲了那些内容、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迅速捕捉重要信息。 这一步给学生的要求是两个:一是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二是读后思考,这篇文章要向我们介绍什么?
这一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用分层概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梳理。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找出每段的话明对象,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甚至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把每段的中心句放在一起,把课文变成一篇短小“浓缩文”。这一环节的活动内容是: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依次写了哪些石拱桥,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最后老师进行小结——文章介绍了从古到今的中国石拱桥,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同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这样,使学生在明确说明顺序的同时,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一环节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头尾、段落头尾概括和提炼说明对象的特点。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铺垫,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这个环节上,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介绍说明对象的特点,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在《中国石拱桥》中,最典型的说明方法运用就是举例子和作比较了,老师可以从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和永定河发大水时河堤与卢沟桥的比较入手,来引导学生赏析说明方法。
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弄清思路、明确说明方法的基础上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浅显、易懂的特点。这一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也可选取比较经典的段落读,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具有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字、词、句等,加以赏析。在完成品味这一环节后,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赏析,也可以直接让他们去完成课后习题二中一或两道题。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抽一两个例子来讲即可,主要是向学生明确答题的步骤,教学生怎么做题即可,不要过多纠缠,学生练习放在小测环节或课后,以节省时间。
在临下课的最后的5分钟左右进行小测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把握学情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握学情,有助于教师在下节课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等,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按2014年广东中考语文考纲的要求,说明文的考点主要有五个:看拼音写词语,词语运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筛选信息、概括文本和运用文本知识解决问题。其中看拼音写词语和词语运用出现在基础题部分,词语运用是选择题,而后三个考点则在文本阅读中出现,前两个是选择题,后一个是问答题。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出小测题时,可以考点为依据,结合课文实际和教学目标,拟3至5道题目即可。当然对于不在考点之列的重要知识点说明方法和语言赏析也可以适当的出题目来考。
对比“四板块”,“七步成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实验我们证明,采用“七步成课”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强了,知识掌握更加扎实了,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对比非课题组的老师所带的班级,单元考试班合格率平均高8.3%以上。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有适合教学实际,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模式是必须要有的,但即使再怎么变化,也不能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这便是“变”中有“常”,是教师需要坚持的。教师根据课型(讲读课和自读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甚至舍去,则是“常”中有“变”,是教师需要活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