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之道
——评古风教授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

2016-03-13 08:13管才君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210038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论古风范畴

⊙管才君[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南京 210038]



书评在线

探寻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之道
——评古风教授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

⊙管才君[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南京210038]

摘要:扬州大学古风教授新著创造性地提出“存活”概念,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状况,揭示了传统文论的“隐性传承”和“传统再生机制”。该书重新定义了“话语”概念,提出“中国话语权”和“话语四层面”论,对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论存活话语隐性传承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过程,但无疑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文论话语研究亦是如此。从“失语症”“现代转换”到“话语重建”,经过十多年来的讨论,学术界对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但是,对于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问题,却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扬州大学古风教授在其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作者不蹈空言,独辟蹊径,逐一梳理总结“存活”于当下的古代文论范畴,集数年研究心得,提出了“存活论”的新理论,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一、“存活”概念提出

当学术界囿于思维局限,苦苦寻求文论话语重建途径之际,古风教授提出,换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从而突破传统文论研究的瓶颈。为此,作者独具慧眼,提出“存活”概念,认为传统文论话语并没有死,而是活泼泼地存活于当下,存活于我们熟知的理论形态中,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令人拍案叫绝。“所谓‘存活’,主要是指古代文论的一些话语并没有死亡,而是被‘隐性传承’了下来,以及在现当代文论和批评中的使用情况。”①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虽然被边缘化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存活”下来。从表面来看,“传统”好像不复存在,但从深层来看,“传统”并没有远去,就在我们身旁,不过它采用了极其“隐蔽”的存活方式,中国传统文论绵延数千年,至今魅力不衰,奥秘就在于此。事实证明,传统是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些概念、术语、范畴,它们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与时俱进,存活在现代文论之中。有一些传统文论范畴,诸如“意象”“意境”“神韵”等,已经完全化入现代文论和批评话语之中,几乎使人感觉不到它们是来自古代的文论范畴,其实每个范畴都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都是文论话语的“活化石”。这种“隐性传承”就是“存活”之真谛。此外,传统文论的“存活”,并非“复古”,而是“再生”,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和发展。作者提出“传统再生机制”,把传统文论置于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网络之中,从多元的动态结构中考察传统文论的存活状况,可谓全面准确、新意迭出。作者明敏多思,睿智笃实,对于传统文论有着精深的见解,多年的学术沉淀终于收获惊喜,发现了这个长期被遮蔽和忽视的文艺学现象。“存活”,既是思路转换,也是方法论革新;既是学术新发现,更是对中国文论话语研究的新贡献,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从体例来看,该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存活”现象展开研究。上篇的“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状况调查报告”,作者以文学理论教材作为主要对象,总结了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的三次高潮,比较全面地厘清了外国文论话语的引进情况。“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边缘化状况调查报告”,作者分别从文论教材、选本、工具书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分析,真实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论的边缘化状况。“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则是在前两轮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状况。对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路径,作者认为,它们存活在汉字文献之中,存活在高等教育之中,存活在学术研究之中,存活在外国文论的翻译之中,存活在古今转换之中,存活在当代学者的运用之中。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作者发现,目前大约有134个传统文论话语还存活在现代文论与批评之中,大致分布如下:本体论话语系列26个,创作论话语系列26个,文体论话语系列9个,修辞论话语系列16个,风格论话语系列22个,鉴赏论话语系列35个。这些话语主要围绕“诗”“文”等正统文学展开,属于“诗文评”的理论话语,与我国传统文论的基本状况十分吻合。下篇的微观研究,作者选择了“文学”“言志”“意境”“美”四个范畴加以微观的个案研究,不仅分析这些范畴的原始出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和理论体系等,而且考察这些范畴在现代文论中的存活状态,以及与现代文论话语对接、转换的契机与路径。全书体例设计合理,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既从宏观总体把握,又从微观局部考察,宏观论述全面详瞻,微观研究具体典型,比较有深度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在现代的存活规律,有力地论证了它们“存活”的客观事实。

二、文论“话语”新解

“话语”是古风教授新著中的一个关键词。“话语”一词来自西学,它始出新批评,经过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不断阐发,已成为当今文学理论的重要资源,其中福柯的“话语”理论影响更大。福柯质疑人类学中心主义,反对主体特权,他的知识考古学始终关注那些被排斥、遗忘、边缘化的主题,如疯癫、犯罪、惩罚、性等,“考古学只是力图认真对待这些差别,力图理清这些差别,确定它们怎样分配,怎样相互包容,相互依附和相互隶属,它们属于怎样的不同的种类。简言之,就是要描述这些差别,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它们的差别系统”②,“话语”的多元性、差异性正体现了对总体性宏大叙事的解构。古风教授引用福柯“话语”理论,将中外文论置于平等的文化语境中详加考察,有助于恢复长期被西学压抑和边缘化的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文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古风教授详细回顾和总结了3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话语”的研究成果,并对“话语”和“文学话语”进行了重新定义:“所谓话语,是指人类对话关系中的术语、范畴和表述方式。那么,文学话语即是指人类在文学对话关系中的术语、范畴和表述方式。”③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一系列的术语和范畴体系,二是丰富多彩的表述方式,三是具体的对话关系,以及现实与传统结合的文化语境。该书从三个方面考察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在方式,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可谓匠心独运。在此基础上,古风教授又借鉴福柯“权力话语”,提出“中国话语权”问题。由于长期在西方文论的笼罩之下,中国传统文论处于“失语”状态,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强调了话语主体“中国”,更强调了对“话语权力”的重视,也只有拥有“中国话语权”,才能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才有更多的机会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话语四层面”是古风教授提出的另一个创新性概念,他提出四个“子话语”,即“个人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世界话语”,在这四个层面上进行对话的术语、范畴和表述方式,构成了一个话语谱系。从“话语四层面”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论,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论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个人话语,又有民族话语;既有国家话语,又有世界话语。以“意境”为例,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来,只是个人话语,后来“意境”范畴得到了历代学者的认同和广泛使用,成为能够概括汉语诗歌审美意蕴的诗学范畴,这时它就由个人话语提升为民族话语。汉语历来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汉语中的“意境”自然也就成为国家话语,从唐宪宗元和元年之后,意境范畴和理论先后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欧美等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话语。类似这样的叙述随处可见。作者构建的“话语四层面”,既相互联系,又逐层深入,形成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拓展了“话语”的内涵空间,对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如何“转换”给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古风教授治学态度严谨,学术功底深厚,笔者常惊叹其文献收集整理能力。翻阅这本书我们就可发现,书中图文并茂,考据确凿,生动翔实,原典引用、数据分析,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让人叹为观止。如此大的工作量,需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此等治学态度实在令人折服。作者朴实谦逊,淡泊沉静,以教书育人、追求真知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其高尚品格及学术建树,值得世人尊敬和赞赏。

当年,古风教授刚刚提出“存活论”的研究课题,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好评。暨南大学刘绍瑾教授在一篇论文中介绍了这个课题,并评价道:“‘存活’的说法,由扬州大学古风先生提出。笔者很认同他的这一工作,并认为,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在现代文艺批评、现代文艺美学建构中存活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概念、术语,分析它们的古典意义及其在现代的生成、延展,那对我们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境遇、中国美学的古今转换,具有直接的、实质性的意义,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那种一以贯之、生生不息而又不断创化的精神,于斯可见。这样的研究比起那些口号上的倡导、宏观上的把握有价值得多。”④学界的高度认可已经充分说明该书的学术价值。我们相信,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创新,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中国文论体系等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①③ 古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25页,第85页。

②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9页。

④ 刘绍瑾:《论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对接之途》,《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

作者:管才君,博士研究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艺美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文论古风范畴
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古风三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