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银凤
摘 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一种重要的基础能力。为培养小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能力,作者总结了教学经验,从激发兴趣、指导方法、搭建训练平台等方面入手,让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得扎实有效,让每个小学生都能热爱朗读,绘声绘色地正确朗读,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培养方式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根据年级段的不同,朗读的要求不同,但是声情并茂、书声琅琅的读诵课文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精彩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十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不断地摸索实践,寻找着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通过朗读传递作者的情深意长,通过朗读提高审美情智,通过朗读形成独特微妙的语言灵感。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开口朗读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势必将成为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突破口。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敢于朗读、乐于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同样如此。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从单一的文字思维感知,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具体场景中,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亲近人物,感知事物,甚至成为文中的人物,积极朗读,主动朗读。他不是在生硬地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说“自己”的话,读“自己”的事,怎能不愿意读呢?怎么会不想读好呢?兴趣一激起,他们就会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和已具备的朗读能力自由畅快地大声朗读。这时老师再适时地加以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准备了装水的瓶子,一些石子儿,做了几个乌鸦的头像。一看到文本中的事物栩栩如生地摆在面前,学生立刻兴致高涨。他们观察着水瓶,触摸着那些小石子儿,还有的戴上乌鸦的头像。但是乌鸦到底要做些什么呢?在我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孩子们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积极大声地朗读起来,感情色彩把握得十分到位。所以,我认为,精心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十分有效。
2.分演角色,表演文本,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文本,培养朗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进入角色,使学生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不同事件的悲、欢、离、合。读者努力做到绘声绘色,听者也会感觉身临其境。学生的朗读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如教学课文《晏子使楚》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晏子、楚王,然后借助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扮演晏子的学生读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的语气;而楚王则读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最后又尴尬无奈的语气。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读的学生越来越投入,听的学生也做出不同的表情,当“晏子”读到“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时,听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把手举起来挡住天空,接着甩动袖子,然后肩并肩,脚抵脚,场面有趣极了。当“楚王”读到“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一句的时候,一边双手抱拳,一边尴尬地笑了一声,惹得大家拍手叫好,热烈鼓掌。继而,其他学生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
3.示范朗读,明确朗读目标,激起学生对声韵美的追求。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和向师性。借助这一优点,我在指导朗读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教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时候。他们的识字量有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范读课文。只有当教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优美动人,学生才会被吸引打动,产生对美的追求,才会爱读乐读,积极地练习朗读,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严格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在范读时特别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掌握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我认为,只有感受到声音韵律的美,学生才会愿意模仿练习。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我在范读中就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这样示范教读的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每天的晨读时间里抽出五分钟,专门让他们听录音。内容可以是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散文、激情澎湃的诗歌,也可以是课文范读。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听上一学期、两学期,那么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二、指导方法,传授正确朗读的技巧
1.抓住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生动的情境创造仅仅是激发学生热爱朗读的客观条件。只有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方法,熟练地运用朗读技巧时,才能真正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活色鲜香,才能读出文本的真情实感,读出作者的情深意长。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内在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儿子从钓鱼到放鱼,情感由得意欣喜到依依不舍的变化,并且用声音传递这种情感,我首先设置问题带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通过不懈努力得到了一件引以为荣的战利品,却要因为一种无影无形的道德指责把它放弃,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当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我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朗读,如:“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把“大声、慢慢、依依不舍”这些词语放慢语速,着重朗读。学生立刻读出文中主人公的伤心、无奈和不舍之情,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中,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2.学会使用标记符号,努力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要做到这一点,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常识和朗读时使用的标记符号。如悲伤的情绪要读得缓慢低沉,兴奋之情语调稍快,声音上扬﹔渲染气氛时语气要加重,读诗歌时要节奏明确、抑扬顿挫等。如在《白鹅》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技巧。“|”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教学中通过投影片,直接用符号在文中表示,使朗读训练具有目标性、可感性。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有所凭借,就能绘声绘色地朗读。在以后的文本朗读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技巧,从而大大提高朗读水平。
三、搭建平台,营造热爱朗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始终对朗读保持热情,朗读能力得到不断训练,我还在班级中定期举办诗歌朗诵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比赛等。先帮助学生准备朗诵材料,指导他们朗诵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回家对着镜子练习,最后在比赛中予以评价奖励。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也有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朗读缺陷做到心中有数,在以后的指导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朗读作为每一个小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2]李景阳,主编.语文教学论.
[3]秦训刚,宴渝生,主编.语文新课程标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