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①
——基于影响因素、模式及与贸易增长互动关系的研究

2016-03-12 16:08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郑亚娜邹文涛张继军
中国商论 2016年24期
关键词:通关跨境信用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亚娜 邹文涛 张继军

关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①
——基于影响因素、模式及与贸易增长互动关系的研究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亚娜 邹文涛 张继军

在“互联网+”时代,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并不断改变着传统贸易模式,这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跨境电子商务,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1)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跨境物流、跨境支付、通关、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等);(2)跨境电子商务模式;(3)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梳理,发现目前已有文献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跨境电子商务 影响因素 贸易增长 文献综述

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于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2.3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9.5%,2015年达5.2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7.63%,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国家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将增至6.5万亿元,出口跨境电商有望延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

在此背景之下,国内学者针对于跨境电商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跨境电子商务与海关管理等。本文广泛地搜集了有关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文献,然后进行归类,尽可能全面地对我国跨境电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1 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研究

1.1物流方面

1.1.1物流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

物流在影响电子商务“四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姜超峰(2000)重点研究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链接问题,主要从物流成本、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技术和业务对接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电子商务企业要与物流企业更好地结合才能促进双方更好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王飞(2006)提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物流电子化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开展电子物流,可以改革现行物流体系的组织结构,规范、有序的电子化物流程序可以使物流进入一个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的良性轨道,进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1.1.2物流模式的选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模式是任何一个电子商务企业考虑的重大问题。董兴林(2004)把现代物流模式分为四类:自建模式、第三方物流(TPL)模式、物流一体化模式、共同配送模式。由于我国跨境第三方物流尚为薄弱,而对于众多的外贸B2C企业而言,第三方物流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因而发展第三方物流(3PL)尤为重要,所以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研究第三方物流。李思丝(2011)认为传统第三方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物流供需不匹配,提出物流运营需要设计与创新(建立了物流运营模式维度分析),进一步提出专业型和柔性型物流发展方向,丰富了电子商务和物流的理论研究。曹淑艳和李振欣(2013)指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导致物流运行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低,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应积极引导并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自身加大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力度以提高服务水平的建议。安然(2013)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剖析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和问题,认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必将取得不小的成功。在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又找出了破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难的新思路:第四方物流(4PL)。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Gatterna & Evans(1998)认为,第四方物流(4PL) 解决了第三方物流(3PL)的不足,是供应链外包的革命,为企业提供了获取实质性增长收益的机会。国内学者陈文玲(2003)、晏再庚(2006)、刘笑诵等(2007)认为,4PL能最大程度地整合整个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社会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1.1.3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在微观方面,方辉(2008)认为电子商务与物流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指出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需求和供给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价格、配送规模、配送范围、服务、时效性等方面,认为可利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同时电子商务可降低物流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换成本。王蒙燕(2014)指出物流的成本、效率、可到达性和服务直接影响着跨境电商的终端消费体验,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完善的物流支撑体系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宏观方面,刘镇龙(2008)指出长期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物流系统的不完善与管理水平不高;物流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政策、制度和观念的阻碍等。牛艳(2011)对长期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补充,指出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严重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刘镇龙、牛艳的基础上,闻竹(2014)也对长期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补充,指出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尤其是掌握现代化物流技术、物流运作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造成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张夏恒和马天山(2015)指出我国跨境物流存在物流成本高、运输及配送周期长、汇率风险、退换货物流难以实现、政治、文化、法律、海关等风险,通过在海外设立仓库,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困境。

除以上研究外,其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上。有的侧重于跨境物流企业的自身建设,提出为更好地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必须重视跨境物流网络建设,提出的策略主要有加强海外仓等的建立和管理、加强物流监控和预测、采用供应链管理方式、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物流模式及积极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等;有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管理,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利于跨境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方法,主要有制定提升跨境电商自身竞争力的政策、适当减少跨境电商的物流赋税及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如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物流通道,提升跨境电商的物流运输效率)等。虽然学者们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自身发展和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方法上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策略。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跨境物流体系发展还是很不够,没有完全满足日益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的需要。这说明学者们提出的这些好的策略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所以,接下来学者们应该主要针对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自身发展的策略和政府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有效实施这些策略的方法,进而促进整体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1.2跨境支付方面

1.2.1跨境支付方式

跨境支付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时效,在跨境支付方式的研究上,王大贤和邱继岗(2009)、黄永江(2013)都将跨境支付方式分为跨境支付购汇方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工具统一购汇支付、境外的电子支付平台接受人民币支付)、收入结汇方式(包括依靠境内外第三方支付工具收款结汇流入、通过汇款到国内银行,以集中结汇或居民个人名义拆分结汇流入、通过地下钱庄实现资金跨境流动和结汇)。而第三方支付方式作为跨境支付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吴越(2009)从法律、技术、道德、欺诈、盈利五个方面分析了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风险,指出当时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导致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提出不断专注于为广大企业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和成熟的支付产品和服务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进一步从明确法律地位、进行产品创新、加强风险控制、加强人才培养上进行了详细阐述。周少晨(2010)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还基本处于“无证经营”状态,存在监管困难的问题,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全方位了解现有政策法规,并自觉与相关监管机构保持沟通。郝建军、王大贤(2010)建议有关部门要明确第三方网上跨境支付的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身份审核、资金清算、账户开立、保证金使用、委托代理购汇资格等问题,规范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明确银行和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境外收单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进而推动支付清算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韩国红(2013)研究了第三方支付的创新路径和监管演进,指出第三方支付行业需要开放和准入并重,坚持市场化创新和及时适度监管策略。叶华文、旷彦昌(2014)提出应加强网上跨境支付的外汇管理,并说明控制电子货币对于市场利率的影响的必要性和措施。

1.2.2跨境支付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影响

跨境支付作为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也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2012)认为如果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没有电子商务产业的今天。跨境电子商务也离不开第三方支付,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支付环节一直被未取得国内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外资支付机构垄断,不利于监管和产业发展,第三方支付的国际化已然成为占领未来消费者市场的重要条件。高岩(2013),王明宇、廖蓁(2014),刘幸赟(2015),都将跨境支付作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给跨境电子支付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孟祥铭和汤倩慧(2014)指出跨境电子支付存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可能因系统故障或信息故障而造成支付信息丢失和一些外部人员非法利用计算机技术盗取支付信息对交易的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提出应借鉴美国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和《统一商法典》中关于电子支付中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及责任分担的内容,同时结合我国电子支付服务实践,制定相应的法律,以规范电子支付服务中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李前(2015)认为现在跨境电商之间已从粗放型的竞争变成了精细化的竞争。精细化的竞争体现在客户支付体验要好,站内购物流程要顺畅。周柱龙(2015)认为跨境电子支付不仅关系着交易双方的资金转账安全,也是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贸易的核心所在。指出我国在跨境支付的程序和结算上还很繁琐,无法满足跨境消费快速便捷的需求,这种冗繁的规则导致消费者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

除以上研究以外,其他学者主要针对于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的监管进行了研究,指出外汇管理部门、商业银行等要完善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监管并配合第三方企业的自我管理,达到监管目的。但是目前市场上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政策尚不明确。这说明学者们在相关部门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具体监管体系上研究不够深入、具体,相关有效政策也没有得很好的普及。所以,应该加大对构建有效的、严密的监管体系(形成闭环)的研究力度,并加大对相关有效政策的普及力度,促进跨境支付的安全与高效,进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1.3通关方面

跨境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型方式,要研究通关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影响,首先要清楚通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3.1通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学者们在研究通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大都侧重于通关效率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张格萍(2001)指出通关效率的提高将为切实增强海关执法能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扩大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发挥非常重要作用,并提出解决影响通关效率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创新,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的“大通关”模式。陈玲(2004)提出便捷的通关制度、简化的海关手续、有效的行政手段能够提高通关效率,进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陈海华(2005)认为通关对港口物流有重要影响,海关通关效率高则货物可以快速通过港口,因此港口通关效率问题日益受到跨国公司和物流企业的关注,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最直接的因素。衣庆光(2008)通过对其他国家海关实行海关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介绍,总结出要想真正提高我国海关通关效率,必须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通关作业模式。姚翠玲(2010)指出中国海关应积极提供通关便利、积极推动“中国电子口岸”建设、推行无纸通关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深化和完善通关作业改革,让企业通关成本逐步降低,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王少辉(2014)指出中国海关应从立法上确保中国通关管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采用现代海关风险管理机制,深化企业分类管理,转变海关职能,与商界友好建立伙伴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便利化谈判,加强与各国海关的合作,制定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通关管理,实现中国贸易便利化的稳步提升。

1.3.2通关和通关制度的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影响

国内学者在通关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和通关制度完善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刘娟(2012)指出通关仍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壁垒,制约着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商与消费者便捷的交易与购物。来有为和王开前(2014)通过对传统的通关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由于检验检疫和通关手续繁琐,跨境电子商务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建议通过逐步完善直购进口、网购保税等新型通关监管模式,电商货物清单核放,快速通关,事后由电商企业汇总申报的方式实现口岸监管的前推后移、分类通关以及全程无纸化通关管理。鄂立彬和刘智勇(2014)通过将跨境网购的交易属性与线下的传统国际贸易进行区分,指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的重点是区分货物和物品的监管条件、方法和报关待遇。在这一方面,李海莲和陈荣红(2015)又进一步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制度的国际比较,指出海关有必要改变基于个人物品和货物区分来给予通关便利的方式,适当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海关的做法,根据所购买的进境商品价值来适用不同的通关和管理模式,从而使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特别是小额贸易商品获得更多税收和通关便利。赵浥馨(2016)通过分析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全口岸通关”模式,发现该模式具有邮税直接纳入国库当中、权责明确、提高通关效率、避免出现洗钱等违法行为、手续简单等优点,所以国家要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全口岸通关”模式的实行,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断加强对进口保税区的监管,从而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的良性发展。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总结,发现学者们对通关制度完善的研究做了很多努力,他们层层递进地提出了完善通关制度的方法和建议,这些方法和建议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也发现学者们在提出这些建议的时候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将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太少。所以,学者们接下来应该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进行研究,以提出更加综合、更加系统的方法和建议。

1.4信用方面

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信用问题不断凸显,所以国内一些学者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目前国内学者仅针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中信用问题的研究有限,而对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信用问题研究的比较多。因为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信用问题在跨境电子商务中也普遍存在,所以首先对电子商务信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延伸到跨境电子商务信用研究的文献综述。

1.4.1信用风险与防控

在信用风险与防控方面,魏明侠(2005)界定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基本内涵,分析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系统的构成,揭示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李倩(2006)通过参照国内外各信用评估指标设计出一套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指标,可以实现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体系的分析,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完成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及模型仿真。肖艳红(2008)针对B2C模式,归纳总结了其一般模式特征,分析了主要的信用风险类型问题及风险特征,并将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制引入B2C电子商务系统中,提出并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翟春娟(2009)利用博弈论工具分析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电子商务中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以及“声誉”对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余乐安(2011)为了提高电子商务的风险预警能力提出了一个最小二乘近似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来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并利用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具有模型参数小、计算速度快等优点,并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能力。贾安杰(2014)认为由于电子商务当中存在买卖双方的身份不对称性,商品描述的虚假性问题,所以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应对也至关重要,并且他针对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不诚信性以及网络及系统漏洞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张玉佳(2014)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研究,总结出信息不对称涉及的原因、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后果等,以此来提出控制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对策。张晓艳和徐艳华(2015)从宏观方面对B2C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对商家的资质、定价方式、商务宣传进行理智分析以避免消费风险,也希望商家在B2C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提供优良产品和物流服务等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高商业信用。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增加了国别因素,所以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不仅包括普通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风险,而且包括由于国别因素带来的外部风险。王明宇和廖蓁(2014)指出跨境电商交易信用安全问题是阻碍跨境电商发展的一道屏障,暴露出很多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加强对注册用户信息的完善以提供境内境外贸易双方更为准确的相关信息,外汇监管部门要对网上跨境外汇收支情况及资金的流向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统计以监管并防控风险。倪程、孙坷和翟帅(2016)指出跨境电商的风险分为多个方面,不仅有跨境电商商家内部的风险,也有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外部风险,交易风险是跨境电商的风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1.4.2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对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影响

靳晓宏(2007)通过对常见信用评价模型的分析,提出现有模型存在信用指数可比性差、忽视评价人信用状况、缺乏行业特点等问题,对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改进,构建了一个信用评价模型,该模型增加了交易价值、交易次数等交易因素,使信用评价值更符合电子商务的行业规律和交易规律。田双领(2008)运用定量建模分析、抽样统计以及仿真模拟的方法,从机制有效性和机制改进这两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根据平台内交易风险状况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以提高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雷培莉和谌佳(2009)在分析现有的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考虑交易金额、评价用户的信用度、量化评分参考因素等方面,建立了一个新的信用评价模型和评价算法,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以缓解信用问题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裴俊(2010)通过对电子商务信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现有信用评价模型所存在的缺陷和待改进的问题,依据模糊理论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模型和算法,改良了现有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周敏(2012)通过层次分析法重置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改进后的模型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解决了诸如指标设置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的分支,以上关于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内容也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在研究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时就多了对“跨境”这个因素的考虑。叶悦青(2015)在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发现在涉及到跨境这个因素的基础上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复杂和困难,尤其体现在国内信用环境、信用评级服务、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化问题、信息流等方面,最后为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

其他学者还基于博弈论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的得出诚信经营显然是卖家的最优策略,但买卖双方始终无法达到相对均衡的博弈状态,因为不管双方选择哪种策略,都会因为各自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不断改变各自的策略。有的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并运用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两种方式分析了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得出重复博弈过程使得交易双方更加信任对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信用缺失的问题。但是也发现学者们在对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研究时,为了方便描述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博弈活动有意避开了“跨境”带来的影响。但是在研究跨境电子商务时,“跨境”又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不同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都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根源,所以学者们在研究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根源时,应该综合这些方面并利用适合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2 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2.1电子商务模式

汪传雷、李向阳(2000)总结了当时的电子商务模式包括B2B(厂商对厂商)模式和B2C(厂商对消费者)模式,并指出C2B(消费者对厂商)模式和C2C(消费者个人对消费者个人)模式这两种新的创新模式的重要性。叶乃沂(2004)在微观方面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的构成,并通过对电子商务模式的构成分析,建立了由e化市场环境、客户关系、产品创新、财务要素以及业务流程六个要素构成的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章宁等(2004)在宏观上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评价了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七种分类方法(基于价值链的分类、基于原模式的分类、基于控制方、基于Internet商务功用、混合分类、基于B2B和B2C的分类、基于新旧模式差异的分类),指出基于价值链的分类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和创新的较好依据,并给出了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模式选择和创新的一般性思路。李全喜和马晓苗(2005)在章宁等人的基础之上,又以价值链的分类体系为基准,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网上商店服务、网络经纪商、价值链服务商三类共12种,并从信息的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信息内容三个维度对上述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在分析价值链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知识价值链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与研究。王珏辉(2007)认为当时现有的有关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只是对当前已有的种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归纳总结,没有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他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电子商务空间模式、电子商务规模模式、电子商务等级模式、电子商务经营范围模式、电子商务运营管理模式,并对影响电子商务模式的因素、选择和运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评估模型。谭晓林等(2010)通过查找电子商务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问题的先导性或综合性研究问题,分主题综述了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的进展情况,概述了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及分类,论述了电子商务模式的行业应用,最后归纳总结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价值创造(即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柳俊等(2011)通过对以往学者关于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研究,发现频次较高的分类标准依次为交易主体、交互模式和价值链整合、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盈利方式、市场主导力量和新旧经济,并从各分类标准的频率分布发现分类标准的采纳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没有一个分类体系占据绝对的优势,说明当时还没有存在一个公认的全面、清晰和实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

2.2跨境电子商务模式

学者们在电子商务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入“跨境”因素,又得到了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一些分类。穆承刚(2014)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价值链中的体现,将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分为自营式模式、平台式模式、综合服务商模式以及企业应用式模式,并对四种模式的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对比,直观地体现出各种模式的价值链体系以及其核心价值创造,认为综合服务商模式是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徐艳等(2015)根据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跨境商品交易流通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以及商业模式的不同,将中国跨境电商运营模式划分为传统跨境大宗交易平台(大宗B2B)模式、综合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小宗B2B或C2C)模式、垂直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独立B2C)模式和专业第三方服务平台(代运营)模式四种不同类型。俞盛楠、王誉蒙和梅燕(2015)在徐艳等人的基础之上,又分析了代购和海淘这两种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比较研究了它们各自的盈利模式、国际物流、跨境支付等方面内容,最后探讨不局限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张燕平和覃聪(2015)按照跨境电子商务货物流动方向将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分为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交易模式有企业间的交易的B2B模式、企业与个人消费者间交易的B2C模式以及个人之间的交易的C2C模式,目前以B2B模式和B2C模式为主,而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有以海淘为主的B2C模式、类似于广州珠江新城保税体验店的“网购保税”模式以及海外代购模式。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无论是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还是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核心都是价值创造。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与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的不同点在于,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贸易商倾向选择短期的小额订单以规避汇率风险,使得线上小额跨境贸易业务大幅增长,因而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时大都倾向于对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扶持,大额跨境电子商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学者们也应该着眼于有利于大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和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新型模式(如更加简易、便捷,节省人力、物力的模式)的研究。

3 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研究

3.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从1997年开始,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逐渐兴起。樊茂勇和王海东(2001)认为电子商务自产生以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营销手段、宏观管理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董萍和齐秀华(2006)、张旭(2007)在樊茂勇和王海东的基础之上,对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营销手段、宏观管理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都带来了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金莉莉(2007)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主体、国际贸易手段、国际贸易政策和法律的影响以及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手段(EDI技术),使营销更加便利,降低了企业的管理、采购和销售成本,并对我国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卢大钊(2010)指出电子商务在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以及提高贸易效益方面有突出贡献,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冲击。以上学者大都注重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在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上只是稍微提及其对传统贸易的冲击。张环宇(2013)通过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分化了国际消费偏好,中小企业的市场由电子商务构建的虚拟市场供给,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职能角色发生转变。而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主要集中在贸易主体、载体、手段及法律法规等方面。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2012)和杨坚争(2014)都在指出电子商务扩大了贸易主体范围,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等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时,也指出了电子商务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也导致大量税款流失,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等消极影响。杨敏和黄翔(2015)顺应时代的发展,研究了新常态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系统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基础上,探究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正向影响、负向冲击与综合影响,最后从政府角度、贸易企业角度和电子商务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3.2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陈小红(2011)从定性分析角度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呈现“U”型发展变化趋势规律。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发展电子商务,不会提高经济水平;只有当经济水平到了一定层次的时候,发展电子商务能够得到正的效应。常成(2015)以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在定性方面研究了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增长的带动机制和外贸增长对跨境电子商务的促进机制;在定量方面利用数据和模型从数理角度研究得出跨境电子商务与我国外贸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互动关系。得出跨境电子商务一方面会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当贸易增长到一定水平后,跨境电子商务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形成反促进作用。高珉(2015)也指出贸易增长和跨境电子商务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跨境电子商务不仅是促进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力的手段,它让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渠道更加多元,有利于企业使用和探索更加广泛的贸易方式,拉动贸易的增长。刘慧华(2016)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阐述了跨境电子商务对贸易增长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又从贸易增长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形象基础和催促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有利条件两个方面阐述了贸易增长对跨境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我们发现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只涉及到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而没有真正涉及到两者之间具体的影响机制。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对两者之间影响机制的研究,使它们更好地发挥对对方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目前学者们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也已经涉及到了物流体系、跨境支付、通关、信用、模式创新、对整体国际贸易的带动机制等方方面面。但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文献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不够深入,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一方面,目前学者们在各个因素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上不够深入,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个作用机制就不能确切的“对症下药”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对于影响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这个研究对于促进各因素自身发展和配合相互之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上,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目前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还很少。由于适合电子商务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于跨境电子商务,所以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上还需深入,重点在于找到即适合又能最有效创造价值的模式。而且目前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上大都侧重于对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虽然这比较符合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在进步,大额跨境电子商务也在发展,所以还需要更多学者投入到大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与选择上。

第三,在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研究上,学者们进行的研究大都只涉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而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具体的促进机制。在这方面,可以利用一些数据、模型和工具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兴起的时间不久,相关政策频频变动(如最近跨境电商领域的大税改),发展的不是很稳定,导致跨境电子商务的脉络难以把握。接下来要更加全面了解跨境电子商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把握相关方面的政策变动,在此基础之上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政策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

[1] 王外连,王明宇,刘淑贞.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3(09).

[2] 冯亚楠,刘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

[3] 董兴林.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4(06).

[4] 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03).

[5] 张夏恒,马天山.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困境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

[6] 王杏平.跨境电子商务与第三方支付管理研究[J].南方金融,2013(12).

[7] 周柱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5.

[8] 李海莲,陈荣红.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完善路径研究[J].国际商务,2015(03).

[9] 王少辉.中国贸易便利化与通关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10] 赵浥馨.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全口岸通关”模式可行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6(04).

[11] 李丛伟.基于博弈论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探讨[J].中国商论,2016(04).

[12] 叶悦青.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3] 曾勇.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4] 徐艳,严怀旭.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04).

[15] 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09).

[16] 偰娜.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5(08).

[17] 穆承刚.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18] 陈小红.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

[19] 常成.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20] Zhang Yi.Optimization method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China[C]. Engineering Technology,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ETEEEM 2014.

F724.6

A

2096-0298(2016)08(c)-077-07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30022013024);海南省社科基金(HNSK(QN)1 6-46)。

郑亚娜(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直接投资与企业并购行为、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

邹文涛(1981-),男,汉族,湖北荆门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研究;张继军(1968-),男,汉族,湖北恩施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直接投资与企业并购行为、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通关跨境信用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通关英雄榜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通关游戏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