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2016-03-12 13:27胡俊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思考

胡俊

摘 要:新课改呼吁更人文的教育方式和更注重体验的学习方式。学习不但要关注知识也要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关注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和情感升华!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用武之地。本文试从小学科学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体会,初步诠释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思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61-02

一位学者曾说过:“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著名物理学家劳厄也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剩下的东西。”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过程和体验,注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和探讨。科学课是一门非常注重过程、注重研究的学科,脱离了过程探究,科学课只剩下纸上谈兵和一个个苍白的结论。下面就科学课中研究性学习问题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过程即方法,“授渔”的诀窍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去撒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积累一定的经验。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一样都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研究的中心,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对所见所闻经常想一想“对不对”“是不是”“为什么”“怎么办”,从多方面认识自然现象,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知、掌握“研究”的方法。下面就从思维的不同角度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案例1:观点对不对?

有学生提问“热水先结冰,还是冷水先结冰?”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学生对著名的姆潘巴问题的怀疑,“热水先结冰”对不对呢?

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提出个人的看法。然后一起设计实验方案,选用等量的牛奶、水、可乐三种材料放在冰箱中冷冻,每种都有一组是烧开的,一组是常温的作对比。为了尽可能减少热的材料的温度损耗,同学们把煤气灶搬到了冰箱旁,把盛热的材料的容器也放在锅中一起加热。测量物体温度变化有每隔两分钟测的、每隔五分钟测的、有根据做了多次实验后的经验估计时间直接观察结果的。经过三十多次反复实验,结果没有一组出现热的比冷的先结冰的现象。有的同学还查阅报上登载的《20世纪十大科学骗局》一文(姆潘巴问题也在其中),于是我们作出了姆潘巴问题是错误的结论。

案例2:情况是什么?

我们在学习地质知识的时候,总有学生对家乡的地质状况很感兴趣,扬州的地质是怎样的?是长江冲积平原吗?作出这样一个设想很简单,谁能证明呢?我们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家乡是由于泥沙沉积形成,那么这里会有什么特征呢?沉积岩、石油、煤……一个个特征罗列出来,一个考察方案逐步形成了: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扬州的地貌特征: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的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境内最高峰为仪征市大铜山,海拔149.5米;最低点位于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平均海拔2米;通过实地考察,攀爬了扬州第一山大铜山,并在山体断层上,发现岩层沉积,一层层的特征很醒目;通过问卷调查,发动学生回家向家长作扬州矿产调查,从在油田工作的学生家长身上,了解到本地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高邮、邗江、江都一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高邮、江都一带素有“水乡油田”的美誉。

案例3:结果怎么办?

一到收割季节,焚烧秸秆现象就非常严重。老百姓也知道会污染环境、加重雾霾,但还是会经常看到偷偷摸摸的焚烧秸秆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先讨论了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再根据这些猜测设计了调查问卷请农民填写,很快就弄清了原因。工业上几乎用不到秸秆作原料,秸秆无法大规模消耗;同时随着农村条件改善,农民家庭烧饭有了电饭锅、煤气灶等,收割又实现了机械化,秸秆再也不能被“顺便”带回家了。人们不需要留在田里的秸秆,搬运这些秸秆又很费时费力。为了不影响插秧,就直接在田里把秸秆烧掉了。怎样才能让农民不在田里焚烧秸秆呢?学生们查资料、动脑筋,想了不少主意,最后写了一篇调查报告上交当地的农管部门,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宣传,注重奖惩,疏导出路,受到好评。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并精心组织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败的关键。

(一)激发兴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仔细想一想,“鱼”和“渔”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不为鱼味鲜,何必去学渔?”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去发现问题,没有兴趣,即使面对问题也产生不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一切活动都将无从着手。因此,问题是活动的起点,兴趣是开展活动的前提。

例如,在讲授《养蚕》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蚕宝宝吐丝的视频,白花花的蚕宝宝、圆溜溜的蚕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的兴趣。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适时抛出问题:想不想自己动手养蚕宝宝,并观察蚕宝宝生长过程?学生探究的激情被激发,从而在两个月的时间中制定计划、观察记录直到收获蚕茧,完整地参与到观察蚕的一生的活动中来。

(二)有序活动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做,关键在于组织有序。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不仅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依据,不能忽略它的作用,活动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例如,在《看月亮》一课中,如果不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活动,将课堂引向课外,将时间拉长,这堂课也就40分钟的泛泛而谈一闪而过,学生也不会理解月相的变化。鉴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月的观察月相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每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记录,并通过手机短信汇报,教师积极反馈学生开展情况,鼓励引导,有序组织将活动引向深入。

(三)发展能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样用鱼与渔的例子来说,授人以鱼不过是手段,授鱼的目的在于授渔、在于培养掌握高超渔技的人。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这种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酒精灯的使用提出几个问题:1.酒精量要多少,为什么?2.灯帽为什么要斜盖,正盖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盖两次?3.为什么要用外焰加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向书本、网络找资料,做模拟实验,从而,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明白了正确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关键和重点,并自然而然地反馈在实验中,提高了动脑动手的能力。

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从这点来看,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实非常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庆文.研究性学习简明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于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仇忠海.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禹良松.科学评价科学课[J]. 科学大众. 2009,(6).

[5] 瞿志坚.我的地盘我做主——浅谈对科学课中用好教材的几点认识[J]. 科学大众. 2009,(8).

[6] 黄祖寄.科学课程生活化途径探析[J]. 科学教育. 2008,(2).

[7] 蔡文东.如何让科学课更具吸引力[J]. 科学大众. 2007,(10).

猜你喜欢
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思考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