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春
摘 要: 本文分析如何立足教材内涵,采取有效数学活动策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模型的建构,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实效。
关键词: 教材内涵 数学思维 探索欲望 实践操作 学习方式
立足于2011年版数学课程理念,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重视教材中数学知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发现、研究、探索,并能在认知过程中发现、提出、分析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采取多种解决问题策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巩固数学知识模型,锤炼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运用趣味教材,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材料,利用这些生活实例联系教材知识,寻找知识间的衔接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熟悉有趣的学习场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探讨,激活学生强烈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转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畅游在数学知识海洋的学习中,充分享受获取数学知识的情绪体验,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教材主题图,图中介绍了我国6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情况,同时展示了我国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教师要求学生从图中寻找数学信息,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了我国这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量。教师接着出示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人,让学生尝试读一读这个数,结果发现部分学生读不出这个数。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计数器,从计数器上发现什么?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再拨上一千,数到了九千,又拨上一千。通过合作实践学习,学生发现计数器上九千再拨上一千,数位增加了一位,出现了认知矛盾,提出质疑:“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这个计数单位是什么?”面对学生的认知矛盾,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九千加一千等于多少?千位满十后,计算单位有什么变化?九万再加一万,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变化?”在环环相扣的挑战性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数学新知的乐趣,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二、紧扣教材知识,经历实践操作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教学的知识点,挖掘教材中有效的学习资源,变数学教材中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为动态的数学知识信息,以及形象和具体化的数学知识,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表象,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有效激发数学思维,进一步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教师把教材中主题图“乌鸦喝水”转化成动画方式,运用多媒体屏幕进行演示,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教师提出:“水面上升后,乌鸦就喝到了水,水面怎么会上升?”生1:“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石子占了瓶子一定的空间,让水面上升,乌鸦就喝到水。”教师要求学生观看多媒体屏幕上的实验演示过程:桌上摆放大小相同的两个玻璃杯,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再取一粒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第二个杯子溢出很多水,说明第二个杯子无法全部装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动手验证第二个杯子为什么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鹅卵石大小与玻璃杯中的水面高度有无关系?”接着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大小相同的两个玻璃杯、大小不一的若干粒鹅卵石和一些水动手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操作过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讨论。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探讨,了解到鹅卵石在玻璃杯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占据着各不相同的空间,由于大鹅卵石所占据的空间较大,水面就升得高;小鹅卵石所占据的空间较小,水面就升得不高。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与探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学生发挥逻辑思维,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策略,建构体积这一数学知识模型。
三、拓宽教材内涵,转变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立足于教材深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难点、易错点,精心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学习材料,通过较容易理解的简单形式,以感性的数学活动方式呈现出来,循序渐进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交流、碰撞和自我修正,促使学生经历数学的思考,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理清数量间的关系,在比较、思辨的数学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内化数学知识建构,建立和完善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植树的主题图,引出了新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即例3,教师利用教材解决问题的算法:(4+2)×25=4×25+2×25,进一步迁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类推出新的算法:25×(4+2)=25×4+25×2,通过比较、概括,建构了乘法分配律知识模型。接着教师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训练:102×99=?教师提出:“102×99表示什么意义?”生1:“表示99个102。”生2:“102个99。”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知识合作探究,出现各种解法:①100×99+2×99;②100×99+2;③102×100-102;④102×100-1;⑤102×100-99。教师把这五种解法列举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判断这些解法正确与错误,通过探讨,学生认为解法①和③是正确的,解法②、④、⑤是错误的,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学生通过比较、思考与探讨,内化数学知识,利用旧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深化发展数学知识,有效训练数学思维能力,巩固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