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
摘要:雅、俗是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有对立互补的关系。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的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因为存在雅文学的俗化,以及俗文学的雅化。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文学的雅俗之辩,之后研究了雅俗文学的互动问题,最后指出了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雅俗关系。
关键词:雅文学;俗文学;互动性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雅文学”和“俗文学”的区别。目前对雅和俗的定义并不是十分清楚,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现在人们主要从四个角度区分雅文化和俗文化:第一是从作者来区分,通常认为由职业作家所创造的就是雅文化,而其他的就是俗文化;第二是从读者来区分,雅文化的欣赏者基本上都是社会精英和上层贵族,而俗文化则是针对人民大众的文化;第三是从理论家的注意与否来区分,即被评论家和知识分子注意的就是雅文化,不被其注意的就是俗文化;第四是从文化的题材来区分,雅文化就是写重大题材的文章,而俗文化就是指小说、传奇等题材的作品。综合上述的分类,我们通常认为俗文学就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文学形式,它并不被学士大夫所重视,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是大众的文学;雅文学就是学士大夫等社会上层所创造欣赏的,是正统的雅正的文学形式。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本身都是文学形式,有着明显的互动性,在特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流行于精英阶层的雅文学逐渐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这就是雅文学的俗化;俗文学的雅化是因为俗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灵活性,起初可能这种文化形式不被士大夫所认可,但是一旦有人采取这种新鲜的文体之后就逐渐被文学人士开始接受,这就是俗文学的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文学的雅和俗也是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传统文学的雅俗
雅和俗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存在的,“雅”本身就有典雅、高雅等多种阐释,而“俗”就有风俗、庸俗的意思。在现存的资料中,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雅”和“俗”这两个字,《论语》《诗》《书》《左传》等书中已经产生了“雅”的观念,但是并没有涉及“俗”这个观念。先秦的时候逐渐出现了雅和俗的前身,分别指劳心和劳力,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由此可见雅和俗的对立是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段才产生的。按目前记载来看,“雅”“俗”对立首先出现在汉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首次提出了“雅、俗”两字的对应关系。在文学层面之前最先出现雅俗之分的是音乐,《吕氏春秋》指出了音乐有正有淫,秦汉音乐可分为太常乐系统和乐府系统,这些分别指雅乐和淫乐。魏晋以后雅俗文学便自觉产生,在唐宋便有了不同于魏晋的含义,这主要是雅文学的承载体“文人”的意义已经有所区别。
二、雅俗文学的互动性
由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得知,雅俗文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辩证互补的关系。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雅俗文化的重要性不同,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方消失而另一方完全发展的情况。文学一直都是在雅文学和俗文学的相互冲击和相互补充中发展前进的,这两种形式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其表现就是双向互动的。
1雅文学的俗化
首先应该明确雅文学的俗化并不是将雅文学粗俗化、庸俗化,不是将雅文学变得平庸、面目全非,而是将雅文学变得大众化,使雅文学的主要内容变得更加容易被群众吸收领悟,更加通俗易懂,使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应有的价值。雅文学的俗化最典型的就是文学史上一些传奇小说的俗化,在唐代,传奇小说是品位很高的文学作品,因为它不仅有娱乐性,而且还有感情寄托、道德规劝等;并且它直接使用史传文和诗词歌赋的表现形式,是上层文人之间的作品。其俗化就是指传奇小说逐渐地被下层人士所接受,传奇小说的观念在宋代就已经慢慢淡化了,这就是俗化的开端。而在元代,传奇小说已经正式被人们所接受。《娇红记》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1],虽然《娇红记》并不是阳春白雪,但也不完全是下里巴人,整个作品的主要部分是由文言写成的,但是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口语。雅文学的俗化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例如经典文学俗化就能使更多的人净化感情、陶冶情操,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平均文化水平;经典科学的俗化和普及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科学的真谛,破除封建迷信,培养人的科学观念和态度,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平台。但是雅文学的俗化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人会利用科学的幌子去宣扬迷信等。因此在雅文学俗化的过程中要强调合理性,避免其被恶化、丑化。
2俗文学的雅化
俗文学的雅化最典型的就是话本小说的雅化。话本小说主要是利用白话来描述民间世俗的东西,其创作和欣赏的主体就是没受过正式教育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士大夫开始推行儒家思想等雅文学。因此他们就利用了话本小说这一载体进行改编,将雅文学慢慢融入其中,并且提高了话本小说的地位,使得话本小说逐渐雅化[2]。其主要表现为人文情趣的增加和语言的雅化,例如李渔的小说,在不改变话本小说的前提下,其思想情趣更加人文化,而且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更有血肉联系。俗文学的雅化还表现为在具体文化作品中将某些民俗或者物品赋予特殊的意义,使其更能充分地表达思想[3]。例如,冯骥才、陆文夫等作家对当代的民俗和民风的追踪,积极将俗文化内容赋予一些现代文化的意蕴,雅化文学的价值结构。两者的语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其表达方式却上升到了新的层次,他们可以把语言和感情相互结合,使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余华的《鲜血梅花》这本是一部传统通俗的文学作品,但是其表达的主旨却和规定的相反,这会让读者感到迷茫和不安,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使其“雅化”读者的审美角色。
除了雅文学的俗化和俗文学的雅化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循环,即俗文学雅化再俗化的循环过程,例如名著《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这些原本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但是由于时间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这些作品逐渐发展成为雅文学,之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这些名著都已经改编成电视剧,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文学。这种循环模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以后也会继续发展。由此可见,雅文学和俗文学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雅文学和俗文学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既有对立面又有相互联系面,一般情况下雅文学希望拥有更多的读者,而俗文学却想要得到士大夫等社会上层的认可。从古至今雅俗的对立始终存在,无论哪种文学更加兴盛,这都是文学雅俗关系的具体表现,但是并不可能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消失的情况。我们要用理性的方法去看待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发展并扩大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使两者互动共同促进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华“雅”与“俗”的双向互动模式[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0—22.
[2]曹廷华论雅文化的俗化与俗文化的雅化——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现象性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5,(1): 242—247.
[3]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51—164,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