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若曦 译自International Poultry Production,Vol.24(2016),№4:11,13龚炎长 校 陈建康 审
避免雏鸡第1周可能的健康问题以发挥其最大的遗传潜能
景若曦 译自International Poultry Production,Vol.24(2016),№4:11,13龚炎长 校 陈建康 审
现代肉鸡从出壳开始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克服这些问题是肉鸡发挥最大遗传潜能的关键。理解并优化出生后头7 d雏鸡的健康,对实现肉鸡生产及其后续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
1日龄雏鸡一旦被安置到肉鸡养殖场,很多因素会影响其生活力与健康状况。这些因素包括种鸡健康与管理、孵化场管理与雏鸡运输、雏鸡早期营养以及整个育雏期的管理。
本文概述了雏鸡出生后第1周会经历的问题,并且讨论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处理方法以及掌握这些问题,以预防后续问题的产生。
雏鸡在前7 d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早期死亡、或不能达到预期的体重。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 进食失败/饥饿;
● 脱水、肾脏损伤以及内脏型和关节型痛风;
● 雏鸡由于不能采食而导致神经性厌食、消瘦及死亡;
● 细菌感染:
▲ 脐炎(Omphalitis);
▲ 卵黄囊感染;
▲ 肠球菌败血症(Enterococcus septicaemia);
▲ 假单胞菌败血症(Pseudomonas septicaemia);
▲ 沙门氏菌病(鸡白痢鸡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
▲ 支原体病(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
● 真菌感染:曲霉病(真菌性肺炎);
● 病毒感染:
▲ 雏鸡传染性颤搐病(流行性震颤);
▲ 鸡贫血病病毒(蓝翅病);
▲ 肠病毒;
▲ 呼吸系统病毒性感染——鸡感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 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AMPV)。
“进食失败”是指雏鸡进入 育雏鸡舍后不能自行采食和饮水;这些雏鸡体型矮小且身体蜷缩,表现为精神萎靡,因此通常被形容成“大黄蜂”。
死后剖检发现,这些雏鸡体况很差,呈现脱水症状,表现为四肢覆盖着凹陷的深色皮肤,心脏周围出现尿酸盐沉积并扩展到肝脏以及关节中。肾脏肿胀,肾小管和输尿管均有尿酸盐沉积。嗉囊缺少饲料,肌胃由于胆汁倒流而着色,卵黄囊储备减少。导致雏鸡进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深入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避免(育雏期中的)高死亡率、体重不达标及均匀性差(等情况)。
为避免雏鸡进食失败问题的出现,在管理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 检查种鸡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力
● 确保种鸡获得充足的营养。关键是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都应进入种蛋,这样才能使雏鸡的生命力更强劲。
● 确保种蛋储藏时间以及储藏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储藏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 d。
● 确保正确设置了孵化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出壳期(从第1羽雏鸡出壳到最后1羽雏鸡出壳之间的时间)进行监控和管
理,以防过早出壳的雏鸡脱水以及过晚出壳雏鸡精神萎靡,衰弱。
● 确保对出壳后雏鸡进行细致的管理:包括雏鸡处理、性别鉴定、计数及疫苗接种。环境温度必须精确地控制,以免雏鸡过冷或过热。雏鸡在孵化场停留的时间应越短越好,以确保雏鸡能够及时获取食物和水。
● 雏鸡必须由具备温度监控能力的运输车辆进行转运。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运输车辆可能需要加装加温或制冷设备。同时,还必须兼顾通风和温度,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以避免运输车辆的某些区域出现过热或过冷。
● 雏鸡一旦抵达养殖场,需要迅速从运输车辆转移到鸡舍中,以避免暴露于环境中的病原体下。
● 鸡舍的准备十分关键,鸡舍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并使其干燥。垫料厚度最少为5 cm(平养系统)。鸡舍在雏鸡迁入之前48 h需预热至25 ℃左右,在入舍前12 h应进一步预热将温度提高到34 ℃左右,以使地面温度达到30 ℃。注意:这些温度会随湿度的不同而变化。
在中央加热的辐射式育雏系统中,地面温度的范围应保持在25 ℃~45 ℃。
相对湿度应该维持在40%~60%,但在干燥的环境中这一标准很难达到,因此建议使用喷雾系统。在平养系统中,铺设的垫纸需要覆盖约20%的垫料表面。饲料应按照每1 000羽雏鸡50 kg~70 kg的标准投放垫纸上。
整个鸡舍的光照强度应保持在20 Lux左右。饮水系统在两批之间要用以过氧化氢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进行清洗消毒。消毒过的饮饮水系统还需要用清水冲洗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在雏鸡到达前,建议再次冲洗饮水系统,并激活饮水乳头,以确保雏鸡能够饮到凉爽、干净、新鲜的水。同时,通风系统应调节妥当,以保证能满足雏鸡所需的最小通风量,并防止在雏鸡身高水平处有贼风。
雏鸡早期生产阶段的通风是避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关键因素,这些损伤在鸡生长后期可能会引发腹水症。激光温度计、湿度计、二氧化碳感应器(<2 500 mL/L)的使用对监控和优化雏鸡生存环境都非常重要。
● 雏鸡需要放置在垫纸上,并且自始至终对其在鸡舍中的活动和分布进行监控。雏鸡应均匀分散,且立即进行采食和饮水。同样,雏鸡应进行称重,并使鸡群的平均体重在35 g~45 g。另外,可以考虑在饮水中使用电解质。
● 24 h后,雏鸡应根据其嗉囊的填充情况进行筛选。应该有大约95%的雏鸡成功进食,如果筛选结果少于95%,需要对上述强调的所有因素进行检查。
细菌性感染不仅可以导致1周龄雏鸡的高死亡率,同样也能引起整个生长阶段和加工阶段的高淘汰率。
因此,雏鸡在第1周的生长期内,当连续两天出现高于0.3%的死亡率时都需要兽医进行调查。
雏鸡在第1周的生长中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是脐炎(脐部红肿)以及卵黄囊感染。最常见的细菌种类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在脐部吸收不良或在吸收前受到细菌感染,脐炎就由此发生。卵黄囊感染可能是脐部感染上行的结果,或者是由于种蛋中的细菌感染造成。
若每日死亡率一直超过0.3%,这些疾病可以考虑用抗生素进行处理。当然,这取决于对细菌培养、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
确定雏鸡感染的起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正确措施以避免将来入舍的雏鸡出现(类似的)问题。
● 种鸡群地面蛋比例高。应加强种鸡管理,以避免窝外蛋的产生,若地面蛋已经孵化,则要检查地面蛋的消毒过程。
● 种蛋品质差——老年母鸡所产种蛋蛋壳质量下降。
● 种蛋处理不当,卫生不良,储藏不当,种蛋的消毒和熏蒸不正确。
● 孵化场卫生管理不到位,会导致雏鸡接触到大量的细菌。如条件允许,应对出雏机、
移盘后及啄壳前和啄壳早期的胚蛋进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 孵化(参数)条件设置不当会导致出壳期延长以及雏鸡脐部吸收不良。
大肠杆菌通常能够在脐炎以及卵黄囊感染的个体中检测到,但可能还会引发急性败血症——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雏鸡啄壳时出雏机中有大量大肠杆菌的情况下。
肠球菌会产生特定症状:
● 肠球菌会引发脊髄脓疡。
● 耐性肠球菌与脑炎有关。
● 海氏肠球菌与心内膜炎和斜颈有关。
假单胞菌败血症可在雏鸡出壳后头24 h导致其急性死亡。
假单胞菌通常与喷雾或注射接种疫苗时的污染有关,因此,孵化场和疫苗接种点的卫生是预防假单胞菌感染的关键。
假单胞菌同样可以在饮水系统中存活,因而育雏舍的雏鸡可能会感染该菌;因此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对饮水系统进行严格的消毒。由于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不高,因此可供选择用于治疗的药物并不多。
沙门氏菌感染问题往往特别突出,因为它们通常垂直传播,可在孵化场中造成严重的传播,因此污染会广泛分散。
由于从祖代种鸡群开始进行净化,目前鸡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及其他鸡沙氏杆菌)并不常见,但仍然有不定时暴发的可能。
雏鸡早期的高死亡率可能与鸡白痢有关。
感染鸡可能出现败血症以及多浆膜炎,内脏器官与盲肠中心有小结节。
用亚硒酸盐进行选择性培养是鉴别上述细菌的关键。
对细菌性感染的控制因国家而异。但是,许多国家要求将此病上报,随后还需对感染鸡群进行扑杀。
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因急性败血症而导致极高的死亡率。
推荐使用经过改良的半固态氯化镁孔雀绿进行选择性培养以鉴定沙门氏菌。同时,对接触潜在受感染鸡的工作人员应提醒该菌会感染人,因此要采取特定的卫生措施以避免感染。在高风险环境中,种鸡群应该考虑接种疫苗。
支原体病可以引起雏鸡的呼吸系统症状,会导致其早期死亡;在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的情况下,感染鸡会进一步发展为慢性呼吸道病。支原体感染通常由亲代向子代垂直传播。
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是最常分离到的支原体。出现早期现呼吸道症状、卡嗒声、打喷嚏、鸣管等现象,死后尸检发现气囊损伤的鸡应分离支原体。对1日龄雏鸡进行血清学检测并不可靠,因此推荐使用如PCR等分子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培养进行确诊。
支原体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由于某些支原体菌株对一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需要利用能起到协同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预防该病的临床症状;治疗可通过饲料和水进行给药。
曲霉病(真菌性肺炎)通常是雏鸡在出壳后吸入烟曲霉真菌孢子所导致。
此病可能发生在孵化场,此时曲霉孢子通过受污染的空气处理系统、被污染种蛋释放的孢子或者在养鸡场因接触发霉的垫料或饲料等途径而进入孵化器。
感染鸡表现为气喘,尸检可见气管中有白色/灰色斑块堵塞,或者肺部和气囊出现1 mm~5 mm的白色结节。
受曲霉感染的鸡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必须淘汰;然而,曲霉孢子的来源要迅速进行调查,以避免污染其他鸡场和鸡舍。
第1周龄内的雏鸡很少出现病毒感染,这是因为大多数水平传播的病毒存在一个潜伏期,这意味着潜伏期间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然而,一些病毒是垂直传播的,因而会造成一些问题;其中两种备受关注的病毒是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AE)和鸡贫血病毒(Chick Anaemia Virus,CAV)。这两
种病毒均可通过在产蛋期感染了病毒的亲本垂直传播到雏鸡。这也导致被感染种鸡群在大约6~10周的时间段内连续产生被感染的雏鸡,同时因为高死亡率、生长性能差以及群体均匀度低而失去继续饲养的经济价值。
患禽脑脊髓炎的雏鸡表现为昏睡、头部震颤;而鸡贫血病毒可导致患病鸡严重的免疫低下,因此病鸡对继发性细菌感染非常敏感。
随后,鸡可能会呈现出‘蓝色翅膀’。由于免疫抑制而导致皮肤坏死,结果翅膀出现湿性皮炎。
由于这些疾病目前没有治疗方法,因此控制方法应围绕种鸡群的管理。AE和CAV均应在种鸡群的育成期进行监控。
AE和CAV均有可用的商用疫苗,种鸡需在6周龄后接种疫苗。随后,种鸡在被转群到蛋鸡场之前还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其进行血清学检验。
任何没有完全血清转化的鸡群均需再次接种疫苗,必须在收集种蛋前检查确认完全血清转化。
肠道病毒对肉鸡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可导致养分吸收不良、生长速度下降、饲料转化率低下以及群体均匀度差。许多肠道病毒很难仅通过消毒程序杀灭,因此确保雏鸡体质强壮、早期育雏期管理以及采用高标准的生物安全措施十分重要。
可以引发疾病的常见病毒包括呼肠孤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以及肠病毒,以上仅举一几个病毒的例子。
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因此重要的是要确定养殖场中流行的是呼肠孤病毒的哪个毒株,只有这样才能对种鸡进行准确的疫苗接种,以确保高浓度的母源抗体能够转移到1日龄的雏鸡体内,从而对其提供保护。一些国家已立法批准可以给鸡群接种新的呼肠孤病毒活疫苗。肠道病毒的控制是关键,尽可能地采用全进全出制,消毒程序应该采用对病毒具有杀灭作用的戊二醛、甲醛、过氧化剂等消毒剂为主。
1日龄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也不能使鸡产生对禽偏肺病毒(Acian Metapneumovirus,AMPV)和IBV)的免疫力,因此雏鸡对这些病毒具有易感性。在这些病毒普遍流行的地区,应考虑对1日龄雏鸡接种活疫苗。活疫苗的选择取决于当地流行的毒株。以AMPV为例,有A或B两种,而IBV毒株的种类更多。
大多数免疫方案均依照对型保护的理论进行设计;方案一般会在孵化场对雏鸡进行一次喷雾免疫联合接种禽偏肺病毒的经典马萨诸塞州株和IBV的一个变异株,以使雏鸡产生能够抵抗目前流行以及新出现毒株的局部及细胞介导免疫力。这种免疫策略与生物安全措施联合使用时,能够成功控制这二种疾病的流行。
这些病毒感染引发的症状有卡嗒声、打喷嚏、气管炎等,在更为复杂的病例和有继发感染中,还可见到气囊炎和败血症。
总的来说,1日龄雏鸡若要成活,会面临发生在从胚胎发育至出壳后进入鸡舍过程中的许多挑战。
影响1日龄雏鸡发挥其最佳遗传潜能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多变。
显然,雏鸡的活力和健康状况不仅受到种鸡群的管理、健康度、营养水平的影响,也受到种蛋从产出到孵化出壳过程中管理的影响。
雏鸡一旦出壳,从出壳到进入养鸡场鸡舍期间的应激应尽量减少。生物安全措施和卫生对降低种鸡群、种蛋及1日龄雏鸡的感染风险至关重要,无论这些感染是真菌、细菌还是病毒。
运输和育雏管理对确保雏鸡尽早进食和饮水以使雏鸡获得良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对感染、疾病发生及重要生产指标进行监控,不仅对快速确定疾病、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而且对确保整个综合手段不断改进都至关重要。□□
原题名:Understanding first week health issues to achieve optimal genetic potential(英文)
原作者:Philip P. Hammond(英国兽医顾问)
S851
C
1001-0769(2016)11-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