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玲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
浅析“任务驱动”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文玉玲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本文提出高三复习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并阐述在实施本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高三化学复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也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课堂学习氛围。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任务的设计;应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任务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高三复习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并善用一些心理学规律,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我们可以将要复习的内容设置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解决一个小问题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和兴奋,接着去完成另一个任务,就如同玩电子游戏一样,过了一关又一关,趣味无穷,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任务驱动法”。
在利用任务驱动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成员要根据化学基础的好、差相互搭配,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成绩差的可以让成绩好的给予帮助。为提高学生完成任务、发言的积极性,采取小组间竞争的方式,将评价方式事先告诉学生。
高三复习的内容都是在高一、高二学习过的知识,我们需要回顾这些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在复习中巩固基础知识并加以提高,建构知识体系。所以,任务的设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化学电源的复习为例,将其复习内容设计成任务的形式如下。
(一)基础内容复习
以铜——稀硫酸——锌形成的原电池为例,学生根据学案分析该原电池的正负极及其反应,电池的总反应,电子、电流、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对于原电池基本原理的分析,大部分学生都会,个别不会的可以通过小组内帮助可以学会。)
(二)建构知识体系
由学生根据1中的分析,概括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此时单纯由一组学生肯定找不全,需要其他组的补充,最后再由教师补充,由此将学生简单的由金属性强弱判断正负极的方法扩展开来,使学生知识得以提高;由学生得出正负极反应与原电池总反应的关系,找出原电池总反应与不形成原电池这些物质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为后边分析较复杂原电池打下基础。
(三)能力提升
在2的基础上,由学生(可以小组内讨论)分析如镁-氢氧化钠溶液——铝、铜——稀硝酸——铁等这样的原电池的正负极及其反应,并总结方法。在此过程中,可能学生会分析错或不会分析,接下来由其他组加以改正或补充,如果是普遍问题,再由教师讲解。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燃料电池及其他常见化学电源,提高学生对2中所得结论、方法的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当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后,要利用下课前的5分钟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己的收获。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能够将这节课的任务串联起来,使所建构的知识网络更清晰,而不是一个一个零散地留在脑中。
任务驱动的教学需要给予学生及时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校正自己的学习状况。对于每一个学生平时每次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的测评,要本着鼓励的原则认真给予学生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同时利用“EXCEL”进行数据记载,这样既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是对学生每一次努力的肯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其有信心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对于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可综合平时对学生的每一次测评的成绩,结合平时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成绩波动情况,本着鼓励学生进步的原则,最后客观地给每位学生评定一个综合等级。评价要公正、务实、有效、全面,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在做到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同时,要突出评价对完善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
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型复习模式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前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任务情境;在课堂上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多走动,多观察学生,去发现学生在感知理解知识时的困难和差异。教师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适时启发诱导,或点拨促成突破,切忌不可代替学生进行讲解。学生是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并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自己存在的疑惑。在小组展示时由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组的问题给予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驱动“任务”的设计在内容上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能力上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在情感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师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科学地理解任务,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张景贤]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