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商务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刘淑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商务活动和接触越加频繁。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文化冲突,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一定阻碍。口译人员作为传递不同文化的使者,责任重大:口译人员既要能准确、无误的表达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观点、看法,又要因文化不同产生障碍时起到解释、调解,斡旋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口译工作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商务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商务口译 文化差异 应对策略
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科学文化的繁荣,往往会以社会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逐渐地渗透于民族文化当中,在为民族文化的社会历史性打下深刻的烙印的同时,人类的各种活动也局限于民族文化范畴。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经历了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而形成了固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为了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而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商务谈判是在政治背景下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成功的商务谈判需要促进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其特殊性在于要严格遵守平等互利的原则,文化尊重和文化差异成为了国际商务谈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间题。
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世界不同地区所存在的不同文化,具体表现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这就会对人们的判断思维产生影响。
国际间商务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在经济交往中,通过信息交流达成观点的一致,以满足各自的需求。国际间的谈判必然会涉及到文化元素,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谈判成功与否,谈判人员有必要在谈判活动之前,就要熟悉各国不同的文化特点,以利于针对商业问题展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文化尊重的条件下平等协商,实现共赢。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不容忽视,谈判者需要透过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谈判目的和谈判方式,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做到求同存异,最终达成一致,实现双赢。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谈判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参与者往往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所使用的语言由参与者协商决定,如果谈判者不了解谈判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产生误解,影响谈判进程及谈判目标。因此,对谈判语言的掌握和精通是开展商务谈判的前提。
(2)谈判行为。谈判行为包括谈判参与者的服装、举止、态度、表情等。着正装出席,严格遵守会场制度,并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是每一个专业谈判人士必须具备的条件。当然,谈判者自身的文化风俗差异也不容忽视。例如,阿拉伯地区的商务人士会在谈判休息期间做祷告,甚至一些严格遵守教义的人会在特定时间要求暂停谈判以完成其宗教信仰仪式。
(3)谈判风格。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谈判风格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日本人讲究礼节,谈判言语中让人感觉到充分的礼貌及尊重,但在关键问题上很难做出让步,并且执着于达到谈判目的;德国人以思维缜密、做事认真著称,谈判中与数字相关的决定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印度人通常会发挥语言优势,在英语的措辞上很讲究,话语中巧妙表达了其谈判目的。
(一)前期准备
口译人员在处理跨文化差异问题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目标语言的精准掌握。掌握一门目标语言远远不是通常大家理解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而是不断深入,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淡化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别,并能够把两者融为一体,灵活转换使用。二是对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要了解熟知。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离不开对其文化的了解,对于口译人员来讲,要深入到当地生活,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其文化差异,勤于积累,以便在口译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
具体到每次口译任务,需要口译人员做到:(1)了解并熟悉会议主题。译员可以通过向会议主办方索取相关资料或上网搜索补充资料来增进对会议主题的深入了解。(2)准备相关术语。国际性会议是新词新语的发出地,译员通常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因此术语的译前准备特别重要。(3)准备讲稿。译员应向口译活动的组织者或发言人索要相关讲稿,包括发言稿、PPT、光盘等,至少也应该要求主办方提供发言提纲。(4)了解服务对象。口译服务对象通常包括发言人、嘉宾、听众等,译员应尽可能获得他们的姓名、性别、头衔、职务、服务机构、国籍等信息。另外,译员还应及早熟悉发言人的口音。(5)装备准备。主要包括笔记本、笔、通行证等,以免因为疏忽了这些小细节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讲究策略
口译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口译是即时处理的过程,往往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在工作中,口译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化解跨文化差异问题:
(1)音译
有一些物或事是不能在其他文化中找到的,如汉语和英语间就存在大量无法找到对应物的事物,这类事物的翻译是使用音译的方式传播到别的文化中。
在中国,人名通常为两个字或者三个字,翻译成英文时通常名在前,姓在后。而英语中很多人的姓氏和名字较长,口译中往往采取音译的方式解决。例如,Jane Austen,我们翻译成“简·奥斯汀”,William Butler Yeats,翻译成“威廉·巴特勒·叶芝”,Oliver Cromwell, 翻译成“奥利弗·克伦威尔”;很多地名也是如此:Wellington,翻译成“惠灵顿”,Texas翻译成“得克萨斯”, SanFrancisco,又译“三藩市”、“圣弗朗西斯科”。
(2)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源语言内容、又保持源语言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直译常常被用来翻译一些术语和成语,有时局限于一些简单句和科技术语翻译。直译可以完全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但直译必须具有可读性,也就是说,译品不会引起听者的误解,并且也不违反表达方式。直译还适用于含有修辞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直译不仅能保持源语言的特点,而且还可使听者逐步接受源语言的风格。例如: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Tiger King “狮子王”, Butterfly effect “蝴蝶效应”, Roman holiday “罗马假日”,等等。事实上,许多英语词汇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中了。同时,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也有很多汉语词汇被翻译成英语,并被接受。例如: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太空人“Taikonaut”,北京烤鸭“Peking duck”,等等。
(3)意译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源语言内容、不保持源语言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口译过程中,相当多的句子不能采用直译来翻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意译,特别是引用文学著作时。因为语言基础发生变化,所以大部分文学著作都要求采用意译。例如,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喜欢引用古诗,由于中文和英文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很难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一般都只能采取意译。翻译人员张璐的处理被很多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场翻译: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璐译文: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2)、“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张璐译文: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三)持续积累
一次口译工作的完成不是真正结束,口译人员要在每次翻译任务完成后进行及时的总结、思考和积累,以便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能够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口译人员可以借助录音详细分析自己的表现,有哪些问题不足,思考改进方法,有针对性加强练习,同时积累背景知识并逐步掌握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口译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次两次翻译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不断练习,勇于突破的过程。口译人员要通过词汇量的增加和语言层次的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沟通交流的效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文化冲突,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中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诸多差异,对此口译者有必要对文化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熟练掌握文化差异下的口译应对策略,才能在处理不同文化差异的问题中游刃有余。
[1]胡艳玲.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84-85.
[2]王毅.译者主体性与江苏企业外宣翻译实践之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1):171-172.
[3]芦文辉.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晋中学院学报》,2008, 25(4):122-124.
[4]李雪芳、龚奕轩.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