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善治疗肝着病的经验*

2016-03-10 20:39艳指导谢旭善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疫毒血瘀病机

张 爽 李 艳指导 谢旭善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经验介绍·

谢旭善治疗肝着病的经验*

张 爽 李 艳**指导 谢旭善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探讨了肝着病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及谢旭善教授对肝着病的治疗理念,认为肝着病位在足厥阴肝之经脉,病机在于气血瘀滞,治疗上应辨别湿热疫毒、气郁、血瘀,阳虚、阴虚,治以清除湿热疫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温阳、滋阴养肝。必要时配以软坚消癥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肝着病 辨证论治 疏肝解郁 活血化瘀

肝着指肝经气血受阻,留滞而不行所致之病名。《辞海》“着”通于“著”,而“著”又通“宣”。李善注:“宣,犹积也”。可见肝着病,实则是肝的气血瘀滞不行,进而发展成为积块的一种病[1],综合各家学说,笔者将目前可归属肝着范畴论述的观点归为两类:一是病毒性,主要指慢性病毒性肝炎[2,3,4];二是非病毒性,主要指神经官能症、前胸壁综合征、胸肌痛、精神抑郁症等病症[5,6,7]。肝着病的特征证象为喜热饮、欲以手捶胸,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部或胁部疼痛,胁部肿块,肝功正常或异常[8]。现将谢师治疗肝着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特点

谢师认为肝着形成的病因有湿热疫毒,酒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主要关系到肝脾两脏,日久涉及脾肾。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肝着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湿热疫毒侵染机体,久经失治误治,湿毒热毒不清,留驻脉管,煎灼血液,肝脾经络血行不畅,日久留瘀形成肝着。平素酒食无度,耗伤脾胃之气,无力运化水谷,聚湿生痰,湿痰成患,留胸停胁,日久痰结成块,凝聚于胸胁形成肝着。肝的生理喜性为喜调达、恶抑郁,情志抑郁不舒,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累及脾脏,木不疏土,导致肝脾气滞,血运受阻,终致气血凝结成为肝着。这些致病因素到后期使脾肾两伤,阳气鼓动无力,不能温煦机体;或气滞日久化火伤阴,或痰湿疫毒耗气伤津,使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形成肝着。谢师认为肝着病的病机主要为气血瘀滞,上述各种原因皆可导致气机不畅,使气血不得疏通,滞留为聚、成瘀、成结。

2 辨证分型论治

2.1 湿热蕴结证

主要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胸腹满闷不舒,纳呆食少,恶心厌油,口苦,口中干粘不爽,乏力倦怠,黄疸或无,小便黄或黄赤,大便干或黏腻不爽,舌苔黄腻或滑腻,脉弦滑或濡缓。治以清除湿热法,根据湿热之邪的偏重又分为两种:一是清热利湿法,用茵陈蒿汤加减,药选茵陈、栀子、大黄、车前草、黄芩、木通、泽泻、金钱草、白茅根。二是清热化湿法,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选黄连、半夏、白豆蔻、砂仁、薏苡仁、茯苓、苍术、车前子茵陈、白茅根。根据体质类型的差别,谢师将湿热蕴结证分为两型,一为湿毒证:此类患者体型大多为阳气不足型,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易滋生痰湿,故感染疫毒后以湿毒表现为主。湿毒之邪蕴于肝脏,弥漫三焦,脾胃受累,病在脾胃,症状偏于湿,多属气分,可表现为纳呆,食欲不振,腹胀,食后加重,呕恶,厌油腻,乏力倦怠,溲浊,大便溏或粘滞不畅,舌苔白腻等,黄疸较少出现。治疗上多以除湿解毒为主,加用土茯苓、半枝莲、萆薢、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等利湿解毒药。二为热毒证:此类患者体型大多为阴虚型,或阴虚阳亢型。阴虚易生热,阳亢易动火,故感染疫毒后以热毒表现为主。热毒蕴结肝脏,波及营血,症状偏于热,多属血分,可表现为胁肋灼痛、热痛,情绪激动,急躁易怒,齿鼻衄血,口干口苦,心烦不寐,发热,黄疸,小便灼热,大便秘结,舌暗红或绛,脉细数。治疗上多从清解热毒入手,凉血化瘀。加入田基黄、苦参、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连翘、鱼腥草等清热毒药。

2.2 肝气郁结证

见于早期病人,情志不遂,气机郁结,肝之疏泄功能出现障碍,属气分证,表现为:胁肋胀痛,牵及胸膺,情绪抑郁,多愁不乐,腹胀,不思饮食,夜寐欠安,大便干稀不调。治疗以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法,常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药选:柴胡、香附、郁金、青皮、陈皮、大腹皮、木香、枳实、川楝子等。其中柴胡、郁金为必用之药,柴胡为疏肝解郁要药,能调肝散郁,郁金一味多功,具辛开苦降之性,芳香调达,性寒可清热,入气分能行气解郁,入血分能凉血散结,为血中气药,气滞串痛常用之品。两药合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效果佳。此外,肝脏疏泄太过出现横逆现象时应小剂量柴胡(3~6g),同时重用白芍(15~30g),以防疏散太过;肝郁证时应重用柴胡(9~15g)。

2.3 肝血瘀滞证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成血瘀,表现为:胸胁刺痛,部位固定,或肝脏体积逐渐变小,质硬,肝掌、蜘蛛痣、静脉曲张,舌质暗,有瘀斑,甚至出现青紫舌。治以活血化瘀法,谢师临床用活血化瘀法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轻度瘀血象,血滞为兼证时,治以活血行血,加用丹参、赤芍、郁金、当归、川芎、红花。二是中度瘀血象,轻微血结时,可见胸胁刺痛,肝脏可有肿大,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治以活血化瘀,加用丹参、赤芍、郁金、桃仁、红花、水红子、山楂、三七、土元等。这些药物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大部分还具有养血柔肝之效,从而达到软缩肝脏的作用。三是重度瘀血象,可见肝脏缩小,质硬,舌暗或青黑,舌边有瘀血带,治以软坚消癥,一般活血药达不到治疗效果时,加用山甲、鳖甲、莪术、水蛭、土元、鸡内金、皂刺、山慈菇等。这类药物具有抑制肝脏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

2.4 脾肾阳虚证

脾肾为先后天的关系,后天养先天,肝着病出现阳气不足证主要来源于脾胃,后天久病不愈,晚期可累及到肾使先天受到影响。脾虚明显时出现脘腹怕凉,大便溏泄,日数次,伴有肠鸣,乏力,气短。中焦脾胃阳不振,日久及肾,出现脾肾两虚证,可见脘腹怕凉、喜暖,畏寒怕冷,四肢倦怠,脘腹胀满,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舌体胖大,苔白。治疗选四君子汤加用温补肾阳药,如太子参、白术、茯苓、芡实、山药、薏苡仁、干姜、车前子,巴戟天、附子。谢师认为病毒性肝着病人由于湿热贯穿始终,选用补气药时一定要慎重,“气有余便是火”,补气过候则易助火,从而加重湿热。

2.5 肝阴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胁肋隐痛,不耐劳累,口干,眼干,心烦,身热,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养肝,选用一贯煎为主加减,药选生地、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百合、川楝子、牡丹皮、赤芍、丹参、酸枣仁、白茅根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谢师认为阴虚则热,且后期病人多见消瘦,脾胃功能差,除有肝阴不足的肝热症状外,还表现出食欲不振,纳少,食后腹胀,恶心厌油等症状,故兼顾补脾气、养胃阴,增食欲,常选加乌梅、鸡内金、山楂、玉竹、石斛、生麦芽等益阴开胃药。

3 胁痛与肝着的区分

谢师说肝着病可出现胁痛,故临证需要与胁痛进行区分。(1)从概念上区分:胁痛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肝着指肝经气血受阻,留滞不行所致之病名。胁痛可作为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出现,根据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也可单独列为一个病名;而肝着为一系列病名的综合概括。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肝着涵盖了胁痛。(2)从部位上区分:胁痛病位在胁肋部,疼痛多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处,痛甚时引及胸背肩臂。肝着病位在肝,也可在胸胁、膜膈、肺胃[9,10,11],依据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盖肝主血,肝着,即使血黏着而不散也……今着于胸前膜膈中,故欲人蹈其胸以通之也”。 李赛等[12]根据原文“其人欲蹈其胸上”分析,认为肺居上焦胸部,而肝居下焦协下部位;虽胸中肺气不畅,但胃受纳水谷,热饮入胃必当先缓解胃部不适,以此认为病位在肺胃。谢师综合肝经循行的路线分析,认为肝着病之病位在足厥阴肝之经脉,且经脉所过之处皆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4 生活调养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养”,可见生活调养的重要性。谢师除药物治疗外,每每嘱咐患者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好生活调养。一是注意休息:《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说明卧床休息可使回流于肝脏的血量增加,为肝脏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促进机体的合成与代谢。二是合理饮食:祖国医学讲求食物分寒热属性、气味厚薄的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禁忌、忌口、清淡、营养等饮食措施。三是调节情志:凡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虑焦躁等情志过剧,皆能导致肝气逆乱而发病。病人患病后本身思想负担较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不好的情绪变化又可加重疾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情绪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有重要影响。四是慎防感冒:《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顺应四时自然规律,注意气候寒暖变化,防止感冒发生,早预防早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5 验案举隅

孙某,男,63岁,已婚,门诊号:7001880426,2015年 12月08日初诊。

患者右胸疼痛间作2年余,呈胀痛或刺痛,用手捏掐胸部疼痛可缓解,发作时无心慌汗出,无胸闷憋气,无肩背放射痛,疼痛与劳累休息亦无明显关系,曾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肝功、心脏彩超及胸腹部CT均未见异常。追问病史,患者平素易生气,适逢1个月前丧偶后过于悲戚出现右胸部疼痛加重,遂来我处就诊。刻下:右胸部疼痛,牵及左胸,饮食如常,夜寐欠安,小便调,大便色黄成形,日一次,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沉弦。诊断:肝着病,辨证:肝郁血瘀证。治拟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处方:

丹参15g,郁金24g,莪术12g,三棱12g,柴胡12g,白芍24g,青皮12g,姜黄12g,酸枣仁30g,炙甘草12g,7剂,常法煎服。

2015年12月15日二诊:服药后疼痛略有减轻,于初诊方中加入香附12g,薤白15g,水蛭6g,土鳖虫6g,继服7剂。2015年12月22日三诊:胸痛大减,于初诊方中加入川芎9g,香附12g,再服7剂。2015年12月29日四诊:患者疼痛消失,病情稳定。予大黄蛰虫胶囊、逍遥丸口服半个月巩固疗效,并告知患者保持心情愉快,3个月及半年后电话随访疼痛未作。

按语:患者平素易生气,肝气郁结,肝疏泄失常,久而久之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病情进一步发展瘀阻经络形成肝着病。病成初期,病变较轻,尚在气分,久病入血入络,造成气滞血瘀,以血瘀为主,出现胸部刺痛,故治疗从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入手。以丹参、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郁金、姜黄、青皮行气、解郁、止痛。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调肝气、养肝血。患者2年病史已久,经脉气血瘀滞较甚,一般活血化瘀药难以收功,遂投以化瘀散结、破血消癥药物,以水蛭和土鳖虫通经络、利血脉;薤白通阳气,宽胸阳,散瘀结;香附调达肝气。再以首方加川芎、香附继服以舒肝行血。最后以舒肝化瘀药巩固善后。整个治疗过程中谢师治气郁与血瘀同步,治血重于治气,以治血瘀为主。而且疏肝行气始终贯彻整个治疗过程中,一方面针对病因,另一方面血以通为贵,血为气之帅,气行则血行。除药物治疗外,患者自身情绪调节也是十分必要的,告知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心身与药物同调,双管齐下,可增强疗效,减轻病情,使疾病速愈。

[1] 郑大正.小议“肝着”[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46-48.

[2] 李秀娟.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名老中医治疗肝着的用药规律[J].福建中医药,2016,1(47):46-48

[3] 张富永,叶青艳. 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名再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9):379-380

[4] 余则云.浅谈中医药诊疗肝着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5] 方元义.浅谈肝着证治[J].江西中医药,1986,1:30-33

[6] 李仁述,谢光.肝着病机发微[J].浙江中医杂志,342

[7] 吴纪祖.肝着证治刍 议[J].中医杂志:1989,7(9)21-22

[8] 潘美飞.肝着的中医整体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17(56):143-144

[9] 陈志颜,杜联.论《金匮要略》“肝着”之病位病因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56-157.

[10] 庞德湘,连建伟.《金匮要略》肝着辨析[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31-333.

[11] 袁世清,夏丽娜.试探肝着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临床论治[J].中医药导报,2010,16(1):16-17.

[1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

(2016-11-29 收稿)

* 海慈医疗·青岛 266001

**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任务书编号:2015-347

猜你喜欢
疫毒血瘀病机
话说血瘀证
惊闻疫毒(新韵)
两手
紧抓“疫毒”病机,对证施治新冠肺炎
血瘀体质知多少
薛博瑜教授从祛湿及解毒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