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忠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00000)
董氏针灸治疗腓总神经麻痹两例经验
杨建忠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00000)
腓总神经麻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目前治疗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后者以营养神经药物配合十四经穴针灸、康复为主,疗效不明显。笔者介绍使用董氏针灸治疗该病取得的两例经验。
董氏针灸 腓总神经麻痹 治疗
腓总神经麻痹主要临床症状为足下垂,行走时足不能抬起,通常用力抬高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持跨阈步态。主要因骨折外伤、受压、代谢障碍(糖尿病)、铅中毒、结缔组织疾病等造成。
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属于痿证,亦称“痿躄”,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的病证,多见于下肢痿弱不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运行也。”并认为此病多因中焦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如《素问·痿论》:“阳明虛,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黄帝问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对曰∶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通,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在临床笔者使用董氏针灸后,取得得了一些治疗经验,汇报如下:
病案一:王某,男,49岁,工程师。2015年06月初首诊。患者慢性胃炎病史十余年,素嗜烟酒。五月下旬,午餐饮酒,歪坐椅中小睡,醒后右足无力且逐渐加重,足下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静脉点滴神经妥乐平无效,跛行,无法工作。刻见:右足下垂,跛行。心情郁闷,时有太息,胃脘痞闷,不思饮食,腰酸,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辩证分析:患者肝郁脾虚,运化失司,肢体失于水谷精微的濡养,兼之歪坐椅中小睡,气血瘀滞故见右足无力下垂。综合四诊,诊为痿证。证属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治以上三黄、肾关配合四肢穴。每周治疗2~3次,历时四个月,患者右足功能恢复正常,于2015年10月重新工作,随访至今无碍。
病案二:熊某,男,53岁。工人。糖尿病史十余年,无烟酒嗜好,形体肥胖。因右足下垂,跛行, 2014年8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以腓总神经麻痹住院(住院号:00242738,病案号:168081)。住院后行右侧腓总神经减压术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10月中旬来诊,刻见:右足下垂,跛行。周身倦怠乏力,纳呆、口干、时有呃逆,便溏。舌淡中有纵裂,脉缓。自诉一年多时间因家庭矛盾心情不畅。辩证分析:患者形体肥胖,属脾虚湿盛之体,兼之肝郁日久,运化失司,精微不布,故见右足无力下垂。综合四诊,诊为痿证。证属肝郁脾虚,升降失司。初诊发现患者上三黄,四肢穴区压痛明显,尤其是明黄穴处。故针刺上三黄,四肢穴。每周治疗2~3次,后期加用肾关穴。至2015年03月患足活动恢复正常,仅足大趾遗留少许麻木感。
讨论:笔者治疗上述两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取穴思路以恢复脾胃升降为出发点。“脾主四肢”,张介宾说“四肢之举动,必赖胃气以为用,然胃气不能自至于诸经,必因脾气运行,则胃中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乃得及于四肢也。”
上三黄穴,位于董氏针灸[1]中的肝胆经。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即有三个层次的主治功能,浅刺调节肾脏,中刺调节属肝脏,深刺调节心脏。肝主藏血,内寄相火,体阴用阳。上接君火,为子母相应,下连癸水,成乙癸同源。肝为风木之藏,喜调达而主疏泄。故笔者认为针刺上三黄穴有疏肝理气,活血祛风之功。从阴引阳,调节少阳枢机。“少阳者,心肾交接之会”,君相二火顺利交接,化生脾胃,协调脾胃的运化受纳的正常功能。另外,肝主筋,肾主骨,针刺此穴可调节肢体关节运动。上三黄穴实为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首选。
肾关穴主治: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疼,背疼,头疼,腰酸(若诊断为肾亏所引起的,即刻见效),近视眼,头疼。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疼;斜刺治肾亏之病。该穴位于脾经,脾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脾病日久往往伤及肾中阳气。在《董氏针灸注疏》[2]中指出针刺此穴可以通过六腑的作用来强肾气。肝体阴用阳,以肾中相火为用。笔者发现肝郁、肝亢日久的病人,往往有肾阳亏虚的表现。故在临床治疗肝郁、肝亢日久引起神经系统疾病时,常以上三黄与肾关配合,往往收到满意疗效。
四肢穴,位于脾经,可以调节心肾及脾胃的功能 。主治:四肢痛、颈项痛、糖尿病。针刺在脾经上的四肢穴,调节脾胃升降,促进脾胃运化以治疗四肢病。
综上所述,笔者以上三黄配合肾关、四肢穴起到调理脾胃,疏肝活血的作用,对腓总神经麻痹取得了一定疗效,尚需更多病例积累经验。
[1] 董景昌.《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M].新亚出版社(台北)1973
[2] 刘毅.《董氏针灸注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100
(2016-07-25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