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治验三则

2016-03-10 19:43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温经汤吴茱萸艾叶

张 义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中医院 ·117200)

温经汤治验三则

张 义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中医院 ·117200)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一首临床常用的经方,具有温养冲任、散寒止血的作用,临床辨证用治经、带、胎、产诸证及妇科杂病,疗效卓著,今举运用温经汤治验三则,以期对同道有所启发。

温经汤 更年期下利 湿疹 崩漏 医案

温经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曰:“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其方由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冬组成,临床用治妇科诸证及与妇人更年期相关的杂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本人临床运用温经汤的治验三则,以就正于同道。

1 更年期下利案

王某,女,54岁,2014年03月05日初诊。患者于2013年5月份,无明显诱因出现下利,日平均2~3次,粪质稀薄,有时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自服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以及西医对症处理,疗效不显。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病人自述着凉及饮食生冷时下利加重,时有手足烦热感、小腹冷感以及口干。病人就诊时已绝经三年。舌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冲任虚寒,脾阳不振。方药:温经汤,吴茱萸10g,桂枝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丹皮10g,阿胶10g,麦冬30g,党参10g,甘草5g,半夏10g,生姜10g,5剂。并嘱注意保暖,忌食生冷瓜果。5天后复诊,下利见缓解,变为每天1~2次,大便稍成形,其余诸症亦有不同程度缓解。原方6剂续服。一月后电话随访,诸证已不显。

按:对于温经汤条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有的医家认为“下利”乃是“下血”之误,如吴谦,中医各版教材亦持此说;尤在径则认为当是“下利”,乃是瘀血、脾伤作利。考温经汤中之吴茱萸,掌禹锡谓其治“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1]《日华子本草》谓其“健脾”,治“泻痢”[1],由此可见,吴茱萸本有止利之功。用吴茱萸止利,后人亦有应用,如《普济本事方》中之五味子散,由五味子与吴茱萸组成,治“肾泻”。吴茱萸缘何 “止利”?《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温”,“主温中”,《本草备要》谓其“入足太阴脾,归血分,少阴、厥阴”[2],所以,吴茱萸之止利,乃是温助脾阳而止利。温经汤以吴茱萸为君,应有止利之功。通过上案,亦可证明温经汤功能止利。所以尤在径之论可从。当然,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则不必拘于“下血”或“下利”,只要辨证属温经汤证,即可放胆用之。

2 湿诊案

杨某,女,45岁,2014年8月12日就诊。患者于2014年3月份,于足底出现点状红斑及少量粟粒大丘疹,自觉瘙痒,搔抓后局部皮肤变厚、脱屑。曾服用养血祛风类中药及氯雷他定、维生素C,以及中药洗剂外用,症状有所缓解。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局部瘙痒加重,西医对症处理,疗效不显。查体见足底有约1CM2皮损,皮损表面干燥脱屑。病人自去年初起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平素畏寒而手足烦热。舌淡,苔薄,脉沉弱。

辨证:冲任虚寒,血虚不润。方药:温经汤,吴茱萸10g,桂枝10g,当归25g,白芍15g,川芎10g,丹皮10g,阿胶15麦冬30g,党参10g,甘草5g,半夏5g,生姜10g,4剂。并嘱忌生冷。4天后复诊,瘙痒缓解,自述皮损处皮肤似乎变软。而后患者断续服用本方三十余剂。两月后电话随访,病人自述局部皮损不显,瘙痒几无,畏寒、手足烦热明显缓解,月经量也有所增加。

按:湿疹,中医因其症状和发病部位而有“浸淫疮”、“绣球风”、“旋耳疮”、“脐疮”等不同记载。现代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为湿疹的病机为体虚为本,风湿热邪为标,其发生总由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之邪,郁于腠理,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动风之品,致湿热内生而发本病,久病则耗血伤津,致脾虚血燥。因而临床上多分为湿热型、脾虚湿盛型及血虚生风型。对照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血虚生风型比较接近。但病人月经量少、畏寒,冲任之虚寒可知,故服用养血祛风剂效果不显。温经汤方中,以吴茱萸、桂枝、生姜暖冲任、散寒邪,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麦冬补血和营,养血润燥,半夏温燥除湿,以防寒凝血瘀,湿浊停滞,人参、甘草益中气,对病人冲任之虚寒、血气之不足皆有对症之药而奏效。另外,病人年龄45岁,即条文所说的“年五十所”,也提示可以选用温经汤。

3 崩漏案

刘某,女,26岁,未婚,2015年04月22日初诊。病人自今年2月份以来,经来绵延不止,时多时少。妇科彩超检查未见异常。应用激素、止血药,疗效不明显。亦曾口服补肝肾、固冲任之中药,下血有所减少而仍然淋漓不止。病人自述下血颜色深暗,有时挟有血块,自觉小腹冷痛、畏寒,舌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冲任虚寒挟瘀,失于固摄。方药:温经汤加艾叶,吴茱萸5g 桂枝10g 当归10g 白芍15g 川芎10g 丹皮10g阿胶10g 麦冬30g 党参10g 甘草5g 半夏10g 生姜10g 艾叶10g 4剂。4天后复诊,下血有所减少,继予初诊方6剂口服。再诊见漏下已愈,予温经汤原方6剂以巩固疗效。

按:病人小腹冷痛、畏寒、舌淡、脉细弱,冲任虚寒可知。下血深暗且挟有血块,为挟瘀之象。温经汤中,以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暖子宫,当归、芍药、川芎、丹皮滋阴养血,行血祛瘀,阿胶补血兼以止血,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麦冬、半夏润燥和胃降逆。诸药合用,既可补冲任之虚,暖胞宫之寒,又可祛少腹之瘀,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从而标本兼顾。一方兼有塞流、澄源、复旧三功,故用治崩漏属冲任虚寒兼有瘀血者疗效卓著。所以加艾叶者,因艾叶功可温经散寒止血,《名医别录》谓其主“妇人漏血”,《本草备要》谓其“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金匮要略》中治漏下之芎归胶艾汤用艾叶以温经止血。惟艾叶性温,故用量宜轻,用量重则有动血之虞。

[1] 唐慎微原著,艾晟刊订,尚志钧点校.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7.

[2] 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8

(2016-05-25 收稿)

猜你喜欢
温经汤吴茱萸艾叶
端午佳节话艾叶
温经汤加味对EM肾虚血瘀证大鼠局部微环境MMP-9、TNF-α、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影响及其意义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温经汤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艾叶飘香
艾叶挥发油对HBV的抑制作用
温经汤应用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