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东,杨录有(甘肃省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武山 7413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探讨
林晓东*,杨录有
(甘肃省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武山741300)
摘要:本文通过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等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应对措施和防治方法,并在最后提出了建议,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鸡;法氏囊病;防治;探讨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布罗病、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RNAV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是危害养鸡业较大的疫病,发病鸡集中在20 d~50 d,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50 %~60 %。近年由于养殖规模迅速扩大,鸡只流通频繁,发病率明显上升,对养鸡业的危害进一步增大。笔者现将IBD防治经验介绍于后,与各位同仁商榷。
IBDV为双RNA病毒科,病毒无囊膜,仅由核酸和衣壳组成。 其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
IBD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鸡舍环境中能持续存在病毒,但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鸡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昆虫也可间接传播。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蛋壳传播,但未有证据表明经卵传播。
IBD可感染6 d至140 d的鸡群,但以3~7周龄的鸡最最易感染。产蛋鸡和3周龄以内的雏鸡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在雏鸡腔上囊中观察到组织学病变。所有品种的鸡都可以感染,但轻型品种对病毒反应比重型品种更严重。经口传染在24 h~48 h出现临床体征和发生死亡。感染后24 h初次检出病理组织学变化。
该病的另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该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IBD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的日龄不同而异,初生雏鸡感染IBDV最为严重,可使法氏囊发生坏死性的不可逆病变。免疫抑制取决于鸡群感染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病毒感染与接触其他病原体或接种疫苗之间相隔的时间,以及感染毒株强弱等。鸡龄越大致病力越小,则免疫抑制程度越轻。
该病潜伏期为2 d~3 d,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7 d左右。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有些病鸡有自啄肛现象,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加,精神沉郁,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发病后期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常含有尿酸盐,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此时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病程一般5 d~7 d,长的可达21 d,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 d~2 d后死亡,鸡群3 d~5 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死亡率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因此常不被养殖户发现,病原的鸡群中长期存在。
病死鸡胸肌色泽发暗,大腿外侧和胸部肌肉常出现条纹状或斑块状红紫色出血,各粘膜面有时有出血点;心肌和肌胃的浆膜组织、腺胃粘膜乳头周围有暗红色出血点,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肿大,常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有多量尿酸盐而扩张;盲肠扁桃体多肿大、出血。法氏囊的变化具有诊断意义,通常出现肿胀、充血、坏死等变化。法氏囊明显肿大,超出正常2~3倍,外观变圆、浅黄色,樱桃大,甚至达到鹌鹑蛋大,质地变硬;粘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黄色干酪样物,刨开囊壁奶油样、干酪样,有出血点或斑,出血严重时法氏囊成紫葡萄样;恢复期法氏囊体积缩小,囊壁变薄,第8天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
该病根据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做实验室诊断。
5.1 临床诊断
死鸡呈严重脱水现象,腿肌及胸肌,可见大片出血点或出血块。
法氏囊肿大、化脓,有时出血。
肾脏肿大、尿酸沉着。
腺胃及肌胃交接处粘膜有时出血。
由于发病很快,经3 d~4 d高死亡后迅速恢正常。法氏囊肿大化脓、出血,至萎缩,以上之症状可诊断为该病。
5.2 实验室诊断
5.2.1 病毒学诊断
取病死鸡法氏囊粘膜组织研磨,加生理盐水制成1∶5的悬浮液,经离心沉淀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后取上清液接种21 d~25 d仔鸡,2 d后鸡发病,表现出特征症状、剖检法氏囊有特征病变。
5.2.2 琼脂扩散试验诊断
取病鸡法氏囊组织与等重的生理盐水剪碎研磨,取其混悬液0.5 mL,经滴鼻感染25 d健康鸡,被感染鸡48 h后出现临床症状,72 h后死亡。对病死鸡解剖可见病症特征与法氏囊病相符可诊断为原病鸡感染法氏囊病。
5.2.3胶体金法用棉签蘸取病鸡法氏囊粘膜或无菌取病鸡少量的法氏囊组织,放入法氏囊胶体金诊断卡专用稀释液,不断搅拌让其充分溶解,然后吸取含有病料的稀释液加入诊断卡测试孔,常温下静置10 min~15 min,观察测试卡的观察孔,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为阳性,而只有对照线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线,检测线区(T)没有出现紫色线为阴性。
6.1 高免血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3~7周的鸡,每只肌注0.4 mL;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 mL,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
6.2 高免蛋黄注射液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 mL肌肉注射,必要时12 h后重复1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6.3 对症治疗
复方炔酮0.5 kg鸡1片/d,1 kg的鸡2片/d,口服,连用2 d~3 d。或丙酸睾丸酮,3~7周的鸡每只肌注5 mL,1次/d。
6.4 拌料法
盐酸吗琳胍(每片0.1 g)8片,拌料1 kg,连喂3 d。治愈率较好。
6.5 饮水法
板蓝根冲剂15 g,溶于饮水中。供半日饮用,以上为20~25羽鸡一天的剂量,3 d为一疗程。
6.6 辅助疗法
在选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给予辅助治疗和一些特殊管理。如给予口服补液盐(5 %的葡萄糖和0.1 %的盐水),让鸡自由饮用3 d,可以缓解鸡群脱水,维持鸡只电解质平衡;或以0.1 %~1 %小苏打水饮用3 d,可以保护肾脏;如有细菌感染,投服对症的抗菌素,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到15 %左右,维持一周,可以保护肾脏,防止尿酸盐沉积。
7.1 科学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使用全价饲料。鸡舍换气良好,温度、湿度适宜,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
7.2 严格卫生管理
加强消毒净化措施。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 %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按30 mL/m3~50 mL/m3。
7.3 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饮水等免疫方法为主,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在雏鸡14日龄左右龄用弱毒苗2倍量饮水首免,4周龄加强免疫一次(1.5倍量注射),8~9周龄再注射油佐剂灭活苗免疫一次。
7.4 严格扑灭措施
发病鸡舍应严格封锁,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带鸡消毒。对环境、人员、工具也应进行消毒。及时选用对鸡群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改善饲养管理和消除应激因素。可在饮水中加入复方口服补液盐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以保持鸡体水、电解质、营养平衡,促进康复。
(1)建议有条件的鸡场,定时监测雏鸡IBD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制订出一套符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2) 控制疫区,从安全场引种,实行全进全出育雏,每批次雏鸡转群应立即清除污物,冲洗消毒鸡舍与周围环境。
(3)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控制好育雏室的温度和密度。
(4)疫苗接种雏鸡,14 d首免,间隔15 d~18 d二免,8~9周龄再免一次。
(5)对不断发病的鸡场,建议换地育雏,或停一段时间再育雏,并加强消毒工作。
(6) 该病的另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该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免疫抑制取决于鸡群感染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病毒感染与接触其他病原体或接种疫苗之间相隔的时间,以及感染毒株强弱等。鸡龄越大致病力越小,则免疫抑制程度越轻。
(7)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饲养过感染IBDVD鸡的鸡舍,对鸡有感染性;从感染栏中取出的饮水、饲料和粪便在52 d内保持传染性。据报道,在爆发本病8周后,从鸡舍中捕获的暗黑菌虫,研碎制成悬浮液后可成功的感染易感鸡。
(8) 此病可发生在6 d至20周龄的鸡群,但以3~7周龄的鸡最常发生。产蛋鸡和2周龄以内的雏鸡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在雏鸡腔上囊中观察到组织学病变。可以说,对临床型病毒的年龄抵抗力与病毒复制和引起病变的能力无关。所有品种的鸡都可以感染,但轻型品种对病毒反应比重型品种更严重。□□
通信地址:甘肃省武山县火车站农业局办公楼六楼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电话:13893877161
*作者简介:林晓东(1968.02- )、男,甘肃武山人,大专,县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畜牧师,从事动物畜牧技术、动物防疫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8.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3-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