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对脾藏象内涵的认识

2016-03-10 03:12:42
光明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整体观念

亓 涛



基于系统思维对脾藏象内涵的认识

亓涛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二科(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基于系统思维对脾藏象内涵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系统思维的四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组织原理,对脾藏象及其内涵做系统性探讨。结果脾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古代医家应用了系统思维的方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论系统思维可以作为中医研究脾藏象的思维方式,进而解决复杂性问题,以期对当代中医基本理论的思维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整体观念;复杂性问题;中医基本理论

系统思维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指把思维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伴随着复杂性问题的出现和系统学的诞生而出现的。系统思维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其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组织原理等[1]。人体符合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2]。中医学以人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上探天文,下究地理,中询人事,构筑了以五脏为中心,内合四肢百骸,气血津液,外应四时阴阳,五位空间的有机整体,强调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运转机制同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的独特的“藏象”概念,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同系统思维有诸多相似之处。系统具有层级性的特点,即一个系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共同维持着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体可以作为“时空体系”(宇宙)的子系统,亦可作为主系统,其子系统主要是“藏象体系”;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又可以作为主系统再进行分层。脾藏象系统是人体五大功能系统之一,其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脾脏、脾气、脾血、胃腑、肌肉、四肢、口、唇、意、思,涎、味甘、色黄、长夏(各十八日寄治)、宫音等;脾藏象系统呈现出的功能状态不是某构成元素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这些元素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气)的相互作用呈现出的综合功能态。本文尝试利用系统思维对脾藏象系统进行研究和剖析,探讨脾藏象系统的内涵。

1 脾藏象系统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是在整体观念这一主导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认为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均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可以称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的六腑,四肢百骸通过气机和经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再者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对人造成各种影响。脾藏象作为人体藏象学说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亦具整体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1形神整体性脾藏象形神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组织结构的整体性,脾藏象系统作为五脏系统之一,其呈现出的主运化水谷,主气机枢纽,统血等生理功能,是单一部分不可能完成的,它是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呈现出来的,其整体性保证了各生理功能的正常实现。二是脾藏象系统是形神的统一体。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广义之神),是和形体相统一的,《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狭义之神)是作为人体在心理方面的一个表现,自然是和形体相统一的,《灵枢·卫气》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经水》曰:“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脾脏为五脏之一,亦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体。脾脏通过其生理活动,将体表组织器官和内脏在结构、生理病理上联系起来,脾通过藏意、主思,和人的情志识活动联系起来。脾脏在人体部分形态结构和精神情志方面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组成形神一体的有机系统。

1.2时空整体性《素灵微蕴·藏象解》曰:“五脏之部,心位于上,肾位于下,肝位于左,肺位于右,脾位于中”[3]。这是五脏在人体空间上的分布,这种空间的分布对脾脏的生理功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脾居中央,肝升于左,心旺于上,肺降于右,肾藏于下,形成以脾胃为中轴的五脏运行规律。《四圣心源》云:“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左,则为肾”[4]。脾胃居中土,运作四象,循环往复,维持气机升降,这是脾脏在空间的存在。《素问·脏器法时论》曰:“脾主长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立于时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此论述讲明了脾脏的时间属性,主长夏,各十八日寄治。时间对脾脏系统的影响一者体现在主长夏,长夏以湿为主气,为土所化,应人体脾之气。一者是各十八日寄治,体现出以四时长四脏,脾土中央以灌四旁的特点。其空间的特性决定了时间的特点,时间的特性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脱离时间而无机,时间脱离空间而无序,两者相互协调,呈现出“居中央,调四象,主长夏,寄四时”的脾藏象的时空统一性,体现了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点。

1.3气血整体性脾藏象系统的生理表现是通过脾气来实现的。脾气是脾脏及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根据“气分阴阳”,脾气可以分为脾阴、脾阳。脾阴是脾气中具有寒凉、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脾阳是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黄帝内经》对阴阳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论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强调阴阳是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脾血的概念现在不常提,大家更强调的是脾主统血的功能。从中医元气论的角度出发,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血是由气产生的。从中医发生学的角度看,血亦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脾血是脾气之母,脾气是脾血之帅,两者相互为用。系统思维体现的是整体概念,当我们探讨一个生命现象的时候,要意识到这些外在表现是系统所包含的组分,及各组分之间功能的整合表现。脾气脾血是脾藏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脾气、脾阴、脾阳、脾血共同完成脾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条件的自我调节。

2 脾藏象系统的动态性

大自然的四时交替,昼夜轮回,六淫戾气,人类自身的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适度都会对人体的病理生理产生种种影响。脾藏象系统亦不例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会出现相应的动态变化。《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张景岳注云:“代,更代也,脾脉和软分旺四季,如春当和软而兼弦,夏当和软而兼钩,秋当和软而兼毛,冬当和软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这说明四时的常脉必有和缓脾胃在其中,四时之脉才可以随时节更替,其转变是由脾来担当的。从侧面说明,人适应自然四季的变化,必须有赖于脾气健旺,才能随时节正常运转,这是脾藏系统随时间变化的重要内容。《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5],讨论饮食没有控制,损伤了胃气,食物不能消化,食物停留于胃,出现头昏眼花恹恹欲睡的情况,说明在饮食失宜的情况下,脾藏象系统做出了动态性的调节。

3 脾藏象系统的有序性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起源的角度阐述了自然界的有序性原则。人作为万物之一,秉天地之气而生,自遵天地之序。有序性原则在脾藏象系统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解释了胃接受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输布的整个有序过程。脾胃同属中土,脾为阴土,其气主升,胃为阳土,其气主降,正如黄元御所言:“脾为阴体而抱阳气,阳动则升,胃为阳体而含阴精,阴静则降”,两者共同组成了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气机升降理论,脾胃升降相因,气机有序,则脾胃调和。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失调,则脾胃乃病。人体的气机主要是五脏气机升降。人体五脏气机升降规律是阴升阳降,上者下降,下者上升。心为阳脏,心气以下行为顺,肾为水脏,肾气以上升为健;肺居上焦,主肃降,肝居下焦,主升发。脾胃枢纽居中央,阴升阳降,运行五脏之气,五脏气机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得以维系。以呼吸为例,说明脾胃之气在维持五脏气机有序运行中的调节作用。《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胃谷也”。呼出之气有心肺上升外出,吸入之气有肝肾下降吸入,呼吸之间有脾居中,升降扭转,使心肺之气由升转降,肝肾之气由降转升,以达斡旋之职,维持呼吸的正常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个有序的生命过程,脾藏象自不例外。若出现失序运行,则出现病理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4 脾藏象系统的自主性

自主性原理是中医学关于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其核心观点是:发病和愈病都是机体的自主性反应过程[6]。脾藏象系统体现出的自主性原理反映出中医藏象学的深层内涵,揭示中医防治疾病的深层规律。脾藏象系统的核心是脾与胃,脾之于胃,“以膜相连耳”,共为仓廪之官。脾为胃之脏,胃为脾之腑,一为太阴湿土,一为阳明燥土,一为里,一为表,一主升发,一主肃降,两者通过阴阳和合,表里相因,升降相济,维持机体一气周流,即“阴阳相接”;此为脾藏象系统生理下的自我协调;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脾藏象系统会出现病理状以态,其演变过程即是其自调节过程。《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帝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解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行,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从以上可以看出,脾藏象系统的病理过程是其系统的各组分在病理状态下的自主性反应体现。而脾病的治疗是推动人的自我调节功能达到疾病自愈机制的直观体现。《伤寒论》指出:“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明确指出调整无论是驱邪扶正,俱是调整人体阴阳的手段,以期达到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从而使病乃得愈。《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刘完素曰:以自利不渴,属太阴之为病,盖太阴脾属湿土。仲景指出,太阴脾病之因在脏有寒,治疗方法是当温之;显然是在用四逆辈使脏寒得去,阴阳得平,其治疗过程基于脏之阴阳失和,调于阴阳自和,效于阴阳平和,是依靠、发挥、推动人体的自组织机能达到自主调理的目的。

系统思维是在系统论指导下进行事物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系统论是专门研究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事物的普遍特性和规律。人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系统,其系统特征和系统规律也最为典型。中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其具有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朴素系统思维的内涵。本文根据现代系统思维的特点,对脾藏象系统进行梳理,旨在说明脾藏象是各组分之间在交互作用中体现出了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系统思维可以作为中医研究脾藏象的的思维方式,进而解决复杂性问题,以期对当代中医基本理论的思维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祝世衲.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

[2]朱宗涵.医学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 1425-14 28.

[3]清·黄元御.黄元御医书11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64.

[4]清·黄元御.四圣心源[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

[5]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3.

[6]祝世衲.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09.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13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2-0181-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徐红梅2015-03-02)

猜你喜欢
整体观念
从固气利湿汤治疗带下病窥探中医思维
单元视角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家长·下(2020年9期)2020-11-09 02:56:38
浅析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的作用
戏剧之家(2020年5期)2020-03-27 12:25:43
整体观念与恒动观念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分析
传统的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有助于推进吉林省工业文化发展
戏剧之家(2018年5期)2018-06-08 09:28:34
整体观念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作用分析
中医整体观理念探析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树立整体观念,巩固力学知识
谈素描练习中常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