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枝,林冬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动机激发
——以幼儿园教师为例
叶平枝,林冬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教师专业发展动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核心与关键。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幼儿园教师为例剖析,其专业发展动机缺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专业发展目标模糊、专业发展价值观危机、专业发展需要淡漠、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缺乏的原因有三:对环境和境遇的解释消极、归因偏差、认为工作缺乏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激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途径和方法,即提升专业的吸引力,设定积极的专业发展目标,激发追求卓越的高级需要,树立专业发展的信念和理想,增强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为了实施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优化专业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教育的质量。因此,近年来,国家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这些培训在转变教师理念、更新教师知识、丰富教育技能和策略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效果却屡受诟病,往往被人评价为“浮皮搔痒不得要领”。国外有学者认为,此类培训“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忽视教师的主体因素和自我发展意识因而容易受到教师的抵制。[1]帕尔默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2]可见,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是教师培训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助其自我发展?显然,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首当其冲。只有教师愿意并主动发展,才能真正突破其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如何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与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研究相比,此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将以幼儿园教师为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缺乏的表现和原因,进而提出激发策略。
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结果。它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由目标所引导,因需要而激发,对人的行为起到激发、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目标规定动机的方向,价值观制约动机的性质和强度,需要提供动机的源泉,自我效能感决定动机的水平。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缺乏的表现。
(一)专业发展目标模糊
目标决定动机的方向,是专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幼儿园教师缺乏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大、时间长,负性情绪多,无暇顾及专业发展,有的甚至发展为职业倦怠。一项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447名教师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具有严重或明显职业倦怠的教师达到62.4%。[3]我们对20名幼儿园教师所进行的访谈也发现,幼儿园教师每天投入日常工作中的时间一般在10小时以上,下班后忙于家务或者健身,只有2名资深教师有看书学习的习惯。
其次,离职倾向明显,不少教师看不到专业发展的希望和方向。有研究表明,48.4%的幼儿园教师不时有离职念头;26.9%的幼儿园教师后悔当初选择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甚至还有少数人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还可以的工作就想改行。[3]全国来看,幼儿园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4]我们的访谈发现,只有30%的教师认为事业有奔头,大部分教师对事业的前途不看好或者不明确,这是非常严峻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时,这些国家的教师离职率达到40%甚至更高。正因为如此,教师动机的研究进入人们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热点。[5]
(二)专业发展价值观危机
“价值观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6]既决定着奋斗目标的选择和确立,也影响着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动机强度。幼儿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价值观表现为对专业发展的兴趣、信念和理想。为数不少的幼儿园教师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兴趣是伴随积极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疲于应付,往往因为疲劳和职业倦怠而失去对专业发展的内在兴趣。表现在培训中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其次,专业发展的信念既包括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重要性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也涵盖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高标准严要求的坚定和坚持。许多幼儿园教师对专业发展缺乏应有的信念,因而在待遇低、压力大和各种挫折困难下随波逐流。专业理想也在被动、压力和疲惫的消耗中渐渐失落。
(三)专业发展需要淡漠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是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要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低级需要不满足,高级需要就难以产生。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专业发展动机多源于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这些需要的产生有赖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等低级需要的满足。[6]320-335然而,幼儿园教师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了吗?有学者对幼儿园教师发帖使用的高频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忙”“累”“疲”“病”“机器”“压力”“痛”“苦”“烦”“怨”“哀”“悔”“恐”“惨”“郁闷”等是高频词。反映幼儿园教师身心疲惫、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7]这些发现与许多研究相吻合。例如,已有研究对北京、吉林、云南、辽宁四省的幼儿教师流动和流失现状做调研,发现有23.6%的教师考虑3年内更换工作单位,24.1%的教师考虑更换职业,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师出现流动和流失现象最为明显,并且工资收入低、薪酬满意度低对幼儿教师流失的影响最显著。[8]“人生百年始于幼学。”幼儿园教师是学前儿童启蒙教师。其工作的重要性是无需赘言的。工作重要而收入低,这与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是相悖的:即让最有才能的人去承担最重要的工作。[4]幼儿园教师安全感的缺失是对幼儿安全的紧张焦虑,那是一到幼儿园就时刻绷紧的弦。工作强度和安全压力大、收入低等叠加起来使许多幼儿园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的困扰,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甚至出现高血压、头痛等身体症状,这些困扰既恶化了生理、安全需要的满足供应链,也无法满足职业和集体的归属需要。凡此种种,都压抑和阻碍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高级需要,进而阻断了其专业发展动机产生的基本源泉和根本动力。
(四)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不足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任务的自我判断。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效能感较低,自我否定性评价倾向明显,忽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胜任感不足,无力感常在。
一般认为,诱发事件(A)是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原因。各种诱发事件不改变,幼儿园教师专业动机缺乏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然而,艾里斯提出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并不是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对诱发事件的看法和解释(B)才是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真正原因。从这一视角而言,幼儿园教师专业动机缺乏的原因可归为三个方面。
(一)对环境和境遇的解释消极
根据ABC理论的观点,幼儿园教师专业动机缺乏的种种表现尽管有着很多客观诱发因素(A),如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工作待遇低等,但这些并不是主要原因,幼儿园教师对自己境遇和环境的消极解释才是重要原因。同样是从事忙碌琐碎的保教工作,教师张会苦不堪言,教师李则乐在其中。为何差异如此大?张看到了保教工作的忙碌琐碎,李则发现了孩子的可爱和进步。前者是“累不觉爱”,后者是“爱不觉累”。解释不同,专业发展的动机就迥然不同。
为什么会有迥异的解释呢?对此问题要辩证认识。事实上,消极的解释也有其合理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对于忙碌琐碎的保教工作,幼儿园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疲劳,并通过抱怨诉苦来释放负性情绪,以防止身体过劳和负性情绪的积累。同时,不追求更高发展目标,知足常乐,维持现状,也不失为一种适应策略。
然而,感觉疲劳却不能休息,抱怨、诉苦却越诉越苦,试图平衡适应却逐渐失衡不适。职业倦怠的问题就逐渐显现。在这种状况下,维持健康的最低要求都难以实现,何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需要?专业发展的兴趣、信念和理想也都是奢望了。当幼儿园教师失去健康看不到希望,离职也就是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了。但是,如果消极的思维方式不改变,即使离职换了新的工作,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所以,当一种适应模式不能奏效,就应该换一种角度去寻找更好的适应途径。
(二)归因偏差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往往具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归因习惯会带来不同的动机行为。有的人习惯将成功等好的事情归因于持久、普遍和个人因素,如我很聪明,我的基础好,而将失败等坏事情归为短暂、具体和外在因素,如家长素质太差,这次偶然下次一定不会。具有这种归因习惯的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难以降低行为动机。但是,动机缺乏的人往往与上述归因习惯截然相反。前者是乐观的归因习惯,后者是悲观的归因习惯。[9]
专业发展动机缺乏的幼儿园教师往往持有悲观的归因习惯。他们倾向于将专业发展的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因素,而将专业发展的问题归因永久、普遍和个人因素。尽管悲观的归因未必一定带来专业发展动机的缺乏,但对专业发展动机具有不利影响则是大概率事件。譬如,悲观归因的教师将一次观摩课的成功归因于其他人的帮助和偶然的幸运,他们倾向于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是个人专业的发展。一旦观摩课失败,他们则习惯于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欠缺、不受欢迎或个性缺陷等因素。这些归因在开始阶段也许会激发起他们自我发展的动机,但如果屡屡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个人的自尊自信,有的甚至可能发展为习得性无助。
(三)认为工作缺乏吸引力
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也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具有5大特征:技能多样性(挑战性)、任务同一性(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10]专业发展动机缺乏的幼儿园教师对工作持有消极的认识,不能发现专业的吸引力。第一,他们将保教实践等同于照顾幼儿的吃喝拉撒,教育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没有挑战性;第二,他们认为保教工作琐碎,缺乏完整性,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却没有成就感;第三,他们将自己的工作视为孩子王,高级保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启蒙教师的重要性;第四,他们被各种幼儿园的制度任务所束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工作,缺乏自主性和掌控感;第五,他们感觉保教工作的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所获得的重要进步和发展,如个性健全、情感丰富和习惯良好等常常是隐性而长期的,教师工作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加之,幼儿的发展受多因素影响,教师不能肯定哪些发展是自己工作使然。凡此种种,都会降低他们专业发展的动机。
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针对问题本身,而是去寻找问题的源头,发现人们潜在的积极力量,而后激发人们主动用自己积极的力量去预防、克服和解决各种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努力克服,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他们人际关系良好,可以在需要帮助时获得朋友、亲人、同事甚至社会的帮助。[11]据此,在解决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缺乏问题时,既要发现其问题所在,更要从是否积极的视角去揭示问题的原因,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解决对策。
积极不是方法而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帮助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周围资源,较为有效而长久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以积极为视角,围绕着动机缺乏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激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升专业的吸引力
专业发展动机缺乏的幼儿园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工作缺乏吸引力,难以带来价值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如何提高专业吸引力呢?心理学家Fried提出一个公式:激发潜力分数(motivating potential score,简称MPS)=[(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10]基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升业吸引力。
首先,正确认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5个特征:(1)幼儿园保教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学问,做到专业有效,需要教师多方面的技能,富有挑战性;(2)保教工作尽管琐碎,但工作任务有始有终具有完整性;(3)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关乎幼儿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工作非常有价值;(4)因为没有统一教材和升学率的压力,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尽管幼儿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但还是能从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家长的赞扬中得到反馈。
其次,加强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反馈性。根据Fried的公式,自主性和反馈性是两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吸引力,管理者一要增加教师的自主性,在时间、空间和课程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真正成为工作的主人;二要建立科学适宜的激励评价机制,及时有效地反馈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问题和成绩。
(二)设定积极的专业发展目标
繁重琐碎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占去了幼儿园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堪重负,身心疲惫,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离职者众多。此种状况下消极应付都难,何谈设定积极的专业发展目标?让我们回顾一下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一次人生经历。一天,他在花园里除草,女儿在周围奔跑影响了他的工作,他对女儿大发其火。女儿说:“爸爸,从3岁开始我每天都抱怨,现在我5岁了,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对我来说很难,但是如果我能停止抱怨您能停止发脾气吗?”这句话震撼了塞利格曼的心灵。[9]首先,他意识到改正女儿抱怨习惯的力量不是外人而是女儿自己,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自我发展力量。其次,培养孩子不是去修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发现和培养他们生活得更好的力量。塞利格曼决定从研究习得性无助开始转向习得性乐观,他的研究、教育和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向。[9]
当我们沉浸在抱怨和压力中不可自拔时,是否也有一股积极的力量向我们伸出援手,使我们自我解放去开辟新的天地呢?一旦这股力量被我们重视并利用,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一切又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孩子是那么可爱,工作是那么有趣,时间可以更好利用,精力似乎又回来了。我们需要积极规划、设计专业发展目标,不仅使孩子发展得更好,也要使自己更加专业。
可见,乐观是设计积极专业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而要一直保持乐观,可以参考ABCDE认知疗法的基本程序。首先识别和评估自己的不幸(A)、信念(B)和结果(C),而后与自己的悲观思想争辩(D),进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E)。久而久之,我们就可能从悲观到乐观,并形成自动化的乐观反应。[9]
(三)激发追求卓越的高级需要
激发幼儿园教师追求卓越的高级需要必须满足其基本(低级)需要。在教师自身方面,幼儿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压力和身心困扰,放弃抱怨、消极的行为习惯,以积极乐观、建设性的态度努力满足自身生理、安全和归属感的需要。在外部支持方面,一要政府、幼儿园管理者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解除其生活之忧;二要幼儿园建立合理科学的安全制度和责任分担制度,并有安全应急预案,减少幼儿园教师的安全恐惧;三要幼儿园建立民主、友好、平等的人际氛围,努力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归属需要。在基本生存需要得以满足后,通过如下几方面激发幼儿园教师追求卓越的高级需要:首先,营造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倡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自信,民办园不能以满足家长需要为第一目标,公办园应给没有编制但专业水平高的合同工以良好的待遇,调动全园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给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空间和支持,鼓励教师的原创思维和积极探索;再次,创造名师脱颖而出的条件,为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榜样。在此方面,不要走观摩课出名师的老路,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7大核心能力培养具有不同能力素质的名师。总之,幼儿园管理者应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水平作为幼儿园质量提升和生存发展的关键。
(四)树立专业发展的信念和理想
教育既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一个实现理想的事业。没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包括四个领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对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笔者认为,这四个领域中,对职业的理解和行为是最根本的,这是专业发展的价值观。一旦对学前教育事业和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就会积极健康,对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也会严格要求,积极上进。
具有坚定信念的幼儿园教师,既不因工资待遇与工作重要性的倒挂改变自己的信念,也不因专业发展的挫折和困难而放弃努力。在专业发展信念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和理想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感染力,对专业发展的动机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拥有远大理想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强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不为外界的评价而困扰,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6]同样是开展着每日的保教工作,内心体验却截然不同,正如佛家所言:得道之前,念经吃饭;得道之后,念经吃饭。[7]
具体而言,树立专业信念和理想的途径有三:加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的认识,重用有理想信念的幼儿园教师,重视幼儿园教师的理想教育。
(五)增强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动机水平,激发幼儿园教师发展动机需要增强他们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成功体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起。[6]据此,可从如下4个方面增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一是增加专业自主性,确立可行的发展目标,进行及时的反馈,获得专业发展的成功体验和自豪感;二是寻找学习榜样,从同仁的成长中获得专业自信和效能感;三是与积极乐观的同仁交朋友,获得积极反馈,同时学会乐观归因,能够自我激励;四是克服负性情绪,学会压力应对和知足常乐,能够体验成长中的快乐和幸福。另外,进行乐观归因训练也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1] 韩佶颖,尹弘飚.教师动机:教师专业发展新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4(6):88-95.
[2]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 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32-35.
[4] 谭日辉.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提高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49-51.
[5] 韩佶颖,尹弘飚.教师动机: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4(4):21-29.
[6]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张玉敏.对一则BBS帖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4(4):57-59.
[8] 刘屏,朱菲菲,杜育红.幼儿教师的流动、流失与工资关系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6):59-65.
[9] 曹新美,刘翔平.习得性无助、习得性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4):562-566.
[10]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112.
[1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7):106-111.
[责任编辑 罗海丰]
Stimulus of M otivation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 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A Case of the K indergarten Teachers
YE Pingzhi,LIN Donghong
(School of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otivation,is the inner core and ke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the article finds that kindergarte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otivation lack exists in the following fourmain aspects,ie:fuzz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oal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values crisis,inadequacy of professionaldevelopmentneeds,and adequac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lf-efficacy.Furthermore,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 for the lack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otivation,including negative environment and situation,attribution bias,and unattractiveness of the work.Finally,it puts forward effective ways andmethod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otivation,including improvementof the professional appeal,setof a posi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oal,and enhancement of the self-efficac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indergarte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otivation
G615
:A
:1671-394X(2016)08-0080-05
2016-05-03
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2015JJKGJ001)
叶平枝,广州大学教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