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论》《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等著作十余部,其中关于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影响较大。
我们常常这样抱怨:整天面对繁重的工作,哪里还有阅读的愿望和冲动呢?就是想阅读,又哪里还有空余时间啊?即使勉强读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收获呀?其实这往往是没有遇到一本好书,如果真的遇到,我们就会发现:一定会有阅读的兴趣,一定会有阅读的时间,一定会有阅读的收获。我下面推荐的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以下简称《教学勇气》)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推荐和阅读的好书。
一、作者的观点切中教育时弊:优秀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真正好的教学是什么样子?在探讨这个问题时,许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探讨的方向引向教学技巧,甚至是“炫技”,但是帕克·帕尔默却给出了与此截然不同的回答。他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善。”并进一步解释说,这句话意味着:“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比起依赖于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这里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指对自我生命的反省,换言之就是“教学的勇气”。
实际上,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都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呼唤。因为心灵深处只对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当然也听不到学生内心的声音。他认为,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他坚定地说:“我要寻求一些方法来保护和支持位于真正的教学、学习与生活之核心的心灵旅程。”在他看来,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面对那些超出本人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具有教学勇气的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生活——这种教学勇气是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勇气。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教师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要多花点时间去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所有的人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愿意冒险,尤其是愿意冒开放性对话的风险,尽管根本不知道这种开放性对话会将人们带向何方。帕克·帕尔默睿智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与理解课堂的另一种思维。他突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强调用既此亦彼的“教学悖论”来整体观照与开拓课堂空间,这个空间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既支持独处也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二、作者的勇气真诚得令人震惊:容易引起教师们的心灵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否会感受到一些教学“恐惧”?对于这些恐惧,你是怎么选择的,是直面还是逃避?是掩饰还是剖析?是屈服还是战胜?帕克·帕尔默坦言自己遇到过这样的教学“恐惧”:“上我的课时,一开始学生们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就是没有反应。然后,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由来已久的恐惧中:我的课一定很沉闷!这些年轻人课前还在门厅走廊上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转眼间,一听我讲课就变得如此麻木不仁。”直面职业的恐惧,选择不逃避,而是深刻反思,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书中频繁出现的作者自传式的表达、犀利的自我剖析,让我们由衷佩服其“勇敢”。这就是《教学勇气》让人感到真诚的力量,它来自作者真实的课堂教学经历,来自作者的心灵拷问和自我解剖,它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
教师面对“恐惧”为其带来的教学困惑,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对教学技术过分重视,忽视了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对客观知识过分迷恋,忽视了主观的契合;我们对智力过分关注,忽视了情感对禁锢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坦诚地表示:“我总会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我的恐惧之中——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他说:每次走进教室,我都能从我的内心世界中选择我教学的天地,就像我也能从学生的内心世界中选择我会到达教学目标的教学天地一样。我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恐惧,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内心世界中的其他天地而进行教学。
作者认为实践教学勇气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做出发自内心的决定,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为自己在制度之外寻找生活的中心。第二阶段:这些个体开始彼此发现对方,并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以提供相互支持和发展共享愿景的机会。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开始走向公众,学会将他们个人的关注转化为公众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以支持变革的远见,并施加压力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改变。”他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循此而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作者的文风亲切而富有启发: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究竟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吸引我们?读过之后还能时常回味?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的叙述,不是用一种学术中常有的深奥、晦涩、理论化的话语方式,而是用一种心灵独白式的随笔风格,这便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文字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说:“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同时,这也是一本需要认真读才能读得懂的书,因为书中弥漫着浓浓的哲学味道和思辨色彩。所以,阅读这本书可能需要边读边思考边回味,就像进到作者的“教师工作坊”,与他一起展开心灵对话之旅。
作者善于讲故事,书中的几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他还擅长使用隐喻。书中的几个有关教学的“隐喻”,均新颖精辟且意味深长。
其一是“舞伴”隐喻。在作者看来,师生就是一对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给我们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式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的生机充实年长者,在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其二是“款待”隐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通过提供款待,一个人就参与了所有人可依赖的社会结构的无穷尽的再编织。这样,给客人的礼物就变成了主人的希望。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会产生一个更亲切的款待教师的世界。
其三是“牧羊犬”隐喻。帕克·帕尔默把教师比作牧羊犬。牧羊犬要维持羊群有放牧和吃草的空间;要把羊群集聚在那个空间中,要找回丢失的羊;还要保护空间的边界,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挡在外;当放牧的草原被吃光了,还需要带领羊群转移到另一片草原上。只有确立这种对学生、学科和教学生涯的爱,教师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恐惧、克服恐惧,才能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力量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一本书,每天读上一段文字,同时反思个人的教学生活,或许正可帮助我们找回那份已经丢失的本该属于自己的“教学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