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的现实意义

2016-03-09 06:35谢明森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现实意义

谢明森

【摘 要】 文章介绍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命题的背景,阐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历史价值,论述了美德即知识的现实意义及运用:第一,正确认识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第二,美德不能采取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应用灵活的提问、辩论等方法启示学生;第三,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美德即知识;现实意义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雅典人,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许多现存的哲学问题和道德认知提出了自己的解答和看法,其中最著名的哲学命题就是广为流传的“美德即知识”。该命题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们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同时又因为该命题把知识教育与道德伦理相联系,使得教育界对此也展开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一、“美德即知识”的概述

1、“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背景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苏格拉底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此时的雅典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原本良好的社会秩序变得极度混乱,加上长期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城邦财力,使得雅典城邦处于没落和被消灭的威胁之中。见证了雅典急剧转变的希腊人,无论在经济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人性道德沦丧加上智者运动的影响,成为了促使苏格拉底寻求德性的坚实基础,也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

2、“美德即知识”的基本内容

古希腊哲学是是世界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研究,更是引领了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革命。美德,即德性,它在荷马史诗中的解释为“勇敢、力量,道德上的优良品性”,苏格拉底给出的解释是,“德性”特指美好的生活或积极向上的艺术。也就是说,德性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努力所获得的一种技能,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将德性等同于知识,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样哲学概念。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历史价值

1、体现出苏格拉底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崇尚和宣扬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生都在探讨关于伦理道德的问题,所以他的哲学研究处处体现着“以哲学指导道德生活”。苏格拉底身处政局动乱、人性堕落的动荡时代,深知重建道德的重要性,因此他将道德与知识等同起来,并以自己的现实影响力,大力宣传“美德即知识”的哲学主张。在苏格拉底看来,社会秩序之所以混乱,根本原因就是知识的缺乏导致人的主观臆断,容易被他人的思想所动摇,以至于为人处世失去了道德支撑。相反,通过加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人重获道德的本性,并能够以此为基础建立其良好的社会秩序。

苏格拉底强调将道德与知识、行为与认知进行有机的统一整合。从一方面说明了道德的重建和树立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这也是苏格拉底进行哲学研究和知识教育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将人的主观判断与价值观念联系起来,使道德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美德即知识”的研究推动了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提出,将单纯研究人的行为准则的伦理学、研究人的思维形式的逻辑性从哲学中凸显出来,从而实现了哲学研究的新飞跃。苏格拉底擅长运用归纳论证法,以至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他:有两种东西的提出和发展完全依赖于苏格拉底,其一是一般定义,其二就是归纳论证。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对于归纳论证法的贡献之大。虽然苏格拉底所探讨的哲学问题常常涉及到国家政治以及人性道德,但是在进行具体问题的论述和辩证时,他所采用的多数都是归纳讨论和辩证法。

当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一些哲学命题也有局限性,例如他所采用的纯粹否定式的辩论方法和唯心主义的概念辩证法,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哲学史,乃至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奠基人物,他在哲学上的造诣以及对后来哲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不仅在当时起到了轰动效应,对于后来的哲学发展,甚至在当今都有重要意义。

三、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研究和看待“美德与知识”的关系,既不能单纯的从哲学意义上进行分析,也不能脱离哲学,片面的从实践活动上进行探讨,而是应该充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合理的借鉴其中积极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的分析“美德与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此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增加科学基础知识,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加强自身素质的目的。因此,只要我们掌握好合理的分析方法,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仍然具有进步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影响,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道德滑坡和市场秩序紊乱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加强道德宣传教育,制定一套制度健全、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能够帮助理清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注意,道德标准和伦理规则的制定,不能以牺牲人的德性为代价。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树立优秀传统道德的良好风尚,对知识存有敬畏之心,对道德留有崇敬之情,真正发挥知识的指导作用、道德的标杆作用,认清理性与德性的不同之处,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相互僭越。

四、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现实应用

1、美德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但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知识又是可教的,这种“教”需要一系列的引导、启发,即所谓的“教育”。但是培养美德的其他途径也是有待我们思考的迫切任务。育人先育德,做事先做人,这已经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

2、美德的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可以教,所以美德也可以教。他认为,美德这种最高的智慧不可能像其他领域的知识那样去教。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并不是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也不给出直接的结论。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善于引导受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练以及行为的困惑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把学生看成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只是老师一味灌输,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拥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主体,这也导致了“教育无人”的悲惨局面。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是没有思想、不会思考的人,而我们时下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或许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9).

[2] 陈真.苏格拉底真的认为“美德即知识”吗?[J].伦理学研究,2013(4)47-52.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自信对人生的影响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苏格拉底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