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6-03-09 22:14高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数感数形

高娟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一要联系生活,通过数生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二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三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数思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生;数形;数思

“数感”是学生有效进行数学计算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只有学生具备这种素养,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数、运用数来解决生活问题,理解生活.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学会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生活中感受“数感”,数生结合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感”,在教学中做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与数学中的数连接在一起,那么学生就已经具备了发展“数感”的基础,当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一种用数来思考的习惯,再遇到与数有关的生活问题时,他们就可以自觉地将这些生活问题与数联系在一起,并能够用数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只是以三位同学投篮的命中率引出百分数,在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便于统计与比较,通过把这些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同时在后面又说到:“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在教材前面一句话的影响下,学生的脑海中也许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其实百分数就是把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统计与比较分数的大小.从这一句话来说,学生很难理解下面一句话,那就是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或者百分率呢?所以,我们的教学如果单单从教材出发,以教材上的内容来教学百分数,那么学生便很难理解百分数,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很难用百分数来表示,也就形成不了百分数的“数感”.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百分数,从而促进学生真正能够形成百分数的“数感”,结果,学生在很多饮料瓶上发现了百分数,在食用油上发现了百分数,在各种药水包装上也发现了百分数,甚至有的学生对各种百分数作了一个比较.比如,一位学生将“娃哈哈”冰红茶、加多宝、农夫果园混合果蔬、体质能量等饮料上的各种百分数作了一个比较,发现它们的蛋白质与脂肪的百分比含量都是0,而其他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钠等含量都不同,并得出了许多结论,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百分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百分比与百分率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在脑海中通过不同的比较,从而形成了百分数的“数感”.所以,在进行数的教学时,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无论见到什么样的数,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体验,并能够努力记住它们,从而丰富他们的“数感”表象.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会量化一些事物的能力,比如看到一根棍子就能够初步估计它有多长,看到一群人就能够初步估计有多少人,看到一处建筑物就马上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它的各种数据等.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操作中感受“数感”,数形结合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论述多达30处,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都会安排许多操作内容来让学生学习,大多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推导,都会安排学生通过操作过程来获取.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我们不能仅仅把数学教学目标局限在结果上,而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形成表象,再到表象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把数学与具体的操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一些分数的表象,或者告诉学生 或者 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根本不可能透彻地理解,也不可能形成“数感”,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数感”.比如,在教学 时,先让学生把两块饼分给2位同学,那么学生通过操作,就可以得出一个人分一块饼.这时候,再让学生将一块饼分给两个同学,那么学生在生活中就已经具备了如何分的策略,所以就将饼分成两半,这样就是一人一半了,而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这半块饼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出分数的概念来, 表示将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一份,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这一分数的意义,从而形成对 的“数感”.然后,我们再让学生分其他的东西,都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更宽阔的视野中形成 这个分数不仅仅表示的是两个人分一块饼,其他的物品,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总份数的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让学生对分数有了一个更好的感受,发展了他们对分数的“数感”.

所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在操作中将数形统一起来,从而提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比如上面对于 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操作,就可以让学生将数与形联系在一起,通过形来理解数,然后再通过数来表达形,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经历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能力.

在探究中感受“数感”,数思结合

探究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之一.前面所谈的让学生通过数生结合、数形结合来培养“数感”,它都离不开学生的探究.如果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生活与操作面上,而不让学生积极地探究,那么学生的“数感”只能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还不能够深刻地对数进行理解,也不可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当学生在没情感支配下进行“数感”的培养,也就不可能会进行有效的思考;在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思考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数感”,所以,这一切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情感的影响下对数字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数产生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以整数》时,教材安排的情境是让学生买3个风筝,因为一个风筝是3.5元,那么3个风筝就是3.5x3.但是如何来计算这一算式呢?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小数乘法,所以坐在那束手无策.这时,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可以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来计算,结果有的学生用加法来计算,3.5x3=3.5+3.5+3.5=10.5元;有的学生把3.5元化成35角,然后用35x3=105角,最后再将105角化成元就是105角=10.5元;还有的同学是这样思考的,3.5元就是3元5角,那么3个3.5元就是3个3元与3个5角,先用3乘以3元,得9元,然后再将3乘以5角得15角,也就是1元5角,最后再加上前面的9元就得到10.5元了.这一过程是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学生的有序思考,而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也发展了自己的“数感”.如果学生没有对这些数字有感觉,那么他们也不可能会把3.5元转化成各种不同的数字来表示,也就不可能将新授知识转化为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计算了,所以,我们只有将“数感“的培养与学生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数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感数形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形结合百般好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数感”的培养
数形结合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