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滇西南边境国门高校民族舞课间操的调查研究
修稳君 张 俊
民族舞课间操是滇西南边境国门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之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滇西南边境国门高校民族舞课间操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民族舞课间操具有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丰富课余生活、弘扬边境文化和民族文化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参与形式不合理、组织有困难等不足之处。多种形式的课间操相结合、多种组织管理形式相结合是突破民族舞课间操的局限、促进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特色课间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滇西南;边境国门高校;民族舞;课间操
在滇西南边境——临沧市,民族舞打跳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多年的推广与发展,民族舞打跳不但成为一种大众体育舞蹈,更以民族舞课间操的形式成为滇西南边境国门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之一。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地处滇西南边境,与缅甸交界,毗邻澜沧江,属于边境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是一所典型的边境国门高校。其有民族学生多、跨境民族学生多、贫困生多的特点。全校35%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拥有28个民族的学生,其中13个跨境民族,5个临沧典型民族[1]。实施民族舞课间操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既可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又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目前该校实施的民族舞课间操动作健美有力,节奏感强,气氛热烈,易于学生学习掌握,可以使练习者在感受美的同时起到强身健体的积极作用,具有很高的健身实用价值[2]。
据资料记载,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生活娱乐、庆典等方式都蕴含在民族歌舞中。民族舞课间操作为边境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继承了民族歌舞表现力很强的特点,动作大多是多人合作的集体打跳动作,容易使参与者自觉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的氛围。边境高校的师生来自全国各地,通过长期参与民族舞课间操的打跳,可以从音乐和舞蹈两方面亲身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师生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促使师生在体验打跳活动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并慢慢形成边境国门高校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部分师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2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学生180人(大一学生61人,大二学生60人,大三及以上学生59人),教师20人。发放调查问卷表 200 份,回收 200份 ,回收率 100%。并对部分师生(教师8人和学生31人)进行个别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百分率计算统计分析,结合个别访谈的内容得出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民族舞课间操具体内容
滇西南边境城市临沧,其代表性的民族有佤族、拉祜族、傣族等,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特点,该校目前实施的民族舞课间操主要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舞蹈:第一个舞蹈采用学校自编民族舞课间操《再唱山歌给党听》,它包括佤族舞蹈、藏族舞蹈、拉祜族舞蹈各一个段落。它既表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相融的特点,同时因其旋律优美柔和,也适合作为民族舞课间操的热身舞蹈。第二个舞蹈为傣族舞蹈《莫罕丽》,难度和运动强度较第一个舞蹈略大。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也能有效地锻炼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第三个佤族舞蹈《加林赛》的改编版本。佤族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在前两个舞蹈热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运动强度,加林赛旋律活泼热烈、节奏相对更快,也将民族舞课间操的氛围推向高潮[2]。
2.开展规模及参与情况
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即要求全体新生学跳民族舞课间操,由学校安排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分组教学,为期半个月左右,新生会跳民族舞课间操的比例达到90%以上。随后组织校系两级课间操比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先参加系级民族舞课间操比赛,再由系选拔学生参加校级民族舞课间操比赛,历时两个月左右。同时,在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时间,大一学生、其他年级的社团学生代表和部分教师在校园两处广场进行民族舞课间操的打跳。
在问卷调查中,对“你参加过民族舞课间操吗?”这一问题,180名学生中,有178名学生回答“参加过”,占学生总数的98.9%;而20名教师中,只有7名教师回答“参加过”,占教师总数的35%。在参加过民族舞课间操的185名师生中,对“你参加民族舞课间操的频率?”这一问题上,回答“每周三次以上(每周有5天有课间操)”的学生有61人,占参加过课间操的学生总数的34.3%,回答“每周一两次”的学生有29人,占参加过课间操的学生总数的16.3%,回答“每个学期只是偶尔参加几次”的学生有88人,占参加过课间操的学生总数的49.4%。而在该问题上,回答“每周三次以上(每周有5天有课间操)”的教师有4人,占参加过课间操的教师总数的57.1%,回答“每周一两次”的教师有1人,占参加过课间操的教师总数的14.3%,回答“每个学期只是偶尔参加几次”的教师有2人,占参加过课间操的教师总数的28.6%。
表1 民族舞课间操的参与度调查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民族舞课间操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参与度低。经个别访谈了解到,参与民族舞课间操的学生当中,参与频率为“每周三次以上”和“每周一两次”的绝大多数是大一学生和其他年级社团的学生代表;回答“每个学期只是偶尔参加几次”的主要是其他年级喜好民族舞课间操的学生。而在参与过民族舞课间操的教师当中,71.4%的教师参与频率高(至少每周一两次),经个别访谈了解到,在没有紧急事情要处理的情况下,这些教师一般是每天都参加民族舞课间操的打跳。
从学生层面来看,课间操的参与度受到学校的组织化程度和纪律要求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从大一学生参与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参与度即可看出;而从教师层面来看,课间操的参与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如自身的兴趣和意愿[3]。
3.民族舞课间操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调查
在对民族舞课间操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调查中,首先通过访谈的方式,选取了师生在访谈中使用的高频词汇30个,归纳合并后选取了频率最高的词条14个。其中积极作用的高频词汇7个,分别是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大脑疲劳、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乐感和舞感、了解民族文化、调节情绪、增强团队意识;消极作用的高频词汇7个,分别是浪费时间、学习难度大、感到疲惫、没兴趣、参与形式不合理、场地有限、组织困难。然后要求被试者分别对每个词条在“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Likert五点量表上作惟一回答。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认为民族舞课间操的积极作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师生身体素质
79.4%的学生和85%的教师认为民族舞课间操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而只有10%的教师认为民族舞课间操不能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同时,没有学生对民族舞课间操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要求。同样,很多高校教师埋头在三尺讲台和科研上,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民族舞课间操同样具有传统课间操具备的体操方面的特征,并且跑动打跳的动作幅度更大,动作频率起伏变化较大,通过每天十多分钟的民族舞课间操的打跳,可以达到稳定有效地锻炼身体的目的。
(2)促进心理健康
91.7%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参与民族舞课间操可以缓解大脑的疲劳;53.9%的学生和80%的教师认为民族舞课间操可以调节情绪。少数民族舞蹈所选用的音乐,极富故事性,充分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意境。通过民族舞课间操的参与者日积月累地反复聆听民族音乐,并想象音乐的意境,同时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动作打跳,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治疗和舞动治疗的效果,长期坚持参与民族舞课间操,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表2 民族舞课间操的积极作用
(3)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调查中发现,98.3%的学生和80%的教师肯定了民族舞课间操丰富课余生活的作用,只有6%的学生和10%的教师持否定态度。民族舞课间操除了具有体操的特征,还兼有民族舞蹈动作,且动作素材丰富、音乐节奏强、群众基础好等特点[3],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民族舞课间操,使师生感到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4)弘扬边境民族文化
57.8%的学生和85%的教师认为,通过参与民族舞课间操可以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极富感染力。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也能最直观地表现少数民族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生存状态、宗教信仰等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舞课间操的打跳,既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学校形象的对外窗口,更是边境文化、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能够最直接、最生动地弘扬边境民族文化。
另外,在民族舞课间操是否具有增强团队意识的作用上,师生的看法不大相同。85%的教师认为参与民族舞课间操可以增强团队意识,但持同样观点的学生只有41.1%,而33.3%的学生不置可否,另有25.6%的学生不同意这一观点。而在培养乐感舞感这一项上,45%的学生和40%的教师认为民族舞课间操具有培养乐感舞感的作用,38.9%的学生和35%的教师不确定民族舞课间操是否可以培养乐感舞感,16.1%的学生和25%的教师认为民族舞课间操不能培养乐感舞感[4]。
4.存在的不足
表3 民族舞课间操的消极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认为民族舞课间操的消极作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
有54.5%的学生和50%的教师认为跳课间操是浪费时间。访谈中进一步发现,学生认为浪费时间的主要原因是,课间操时间在上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中间,尽管学校为了方便师生参与课间操而延长了课间时间,但由于校园较大、学生上课地点不固定,每天课间操结束后又要点名签到,很多学生在有限的课间操时间要在“教学楼——课间操场地——教学楼”之间匆忙往返,导致部分人无法做好第三节课的课前准备工作。而教师认为浪费时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有的教师有自己的运动或锻炼习惯,根据自身时间情况来安排,没有必要也不想在课间做额外的运动;有的教师则担心课间操相对剧烈的运动后无法快速进入到后面上课或工作的状态当中去;还有教师认为课间操的时间和内容达不到其想要达到的运动强度和锻炼目的。另外,45%的学生和70%的教师认为课间操场地过于拥挤,部分动作施展不开从而影响课间操的锻炼效果。
(2)组织管理的瓶颈
50%的学生和55%的教师对民族舞课间操没有兴趣,有的师生在访谈中表示无论是传统课间操还是民族舞课间操对其来说都没有什么吸引力,这可能和其自身不喜爱运动有关;有的学生则表示只是完成任务,无所谓兴趣一说;有的师生认为自己不擅长舞蹈或没有舞蹈基础,所以不感兴趣。53.4%的学生和45%的教师认为动作难度大,尽管该校所使用的民族舞课间操动作丰富灵活,比较适合接受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打跳,但由于参加课间操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导致打跳群体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部分段落的旋律节奏不容易准确掌握,整体效果受到影响。35.6%的学生和45%的教师认为参加民族舞课间操后比较疲惫,访谈中发现很多大一同学感到每天参加课间操比较难于坚持或者坚持每天参加是迫于无奈;但也有同学认为尽管疲惫但对身心健康有益还是愿意坚持参加。另外,有37.8%的学生和6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课间操参与形式不合理,部分师生在访谈中表示希望学校能够设计更合理的民族舞课间操形式。以上几项调查结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间操的组织过程中的困难,同时,有56.1%的学生和70%的教师明确表示课间操活动组织存在困难。此外,访谈中学校负责组织课间操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干部表示,民族舞课间操的组织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组织者本身来说,需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平衡时间、场地、师生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但仍是众口难调。
滇西南边境国门高校根据地域、民族、校情等特点开展了以佤族、拉祜族、傣族、藏族舞蹈打跳为基础的师生民族舞课间操活动。在提高师生身体素质、促进师生心理健康、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及弘扬边境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时间场地局限、组织管理遇到困难等有待解决完善的问题。由此可见,民族舞课间操适合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并有广泛推广到边境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可能性。对于组织管理的瓶颈,建议高校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课间操相结合及多种组织管理方式相结合,例如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民族舞课间操,既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流,使有兴趣又能坚持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民族舞课间操,也可以解除对民族舞课间操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学生的强制约束,并进一步开发其他形式的课间操(如其他民族体育项目等),同时也可以适度解决场地局限的问题。
[1]修稳君、张俊.边境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制度初探[G]. 云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主题论文征文优秀奖, 2012年
[2]包蕊.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研发与推广——以佤族民间健身舞蹈为例[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龚芳.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治疗中的可行性探讨[J]. 网络财富, 2010年第3期
[4]肖渊实.丽江市中学课间操推行民族打跳的可行性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 2010年第1期
[5]刘玮宏、王虹.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课间操前景分析[J]. 大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
[6]王越平.敬神与狂欢:白马藏族三个村落“跳曹盖”仪式的比较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责任编辑:王鹤艳]
A Study on Border Colleges' National Dance as a Class-Break Exercise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XIU Wen jun ZHANG Jun
National dance as a class-break exercise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border colleges.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ance as a class-break exercise in border colleges. It is found that national dance as a class-break exercis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body quality, promoting their mental health, enriching their campus life, and promoting the border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uch deficiencies as unreasonable participation and ineffective organization, etc. It is advised in the paper that a national dance as a class-break exercise should be diversified in forms and managed by collaborative agents so as to develop sustainably and prosperously.
Southwest of Yunnan; the border colleges; national dance; class-break exercise
修稳君,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云南临沧,邮编:677000)
G646.4
A
1674-8824(2016)06-0074-06
张 俊,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人事处讲师。(云南临沧,邮编:6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