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亚东
青蒿素获诺奖与中医复兴(上)
尹亚东
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当然可喜可贺,也会对中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并不仅肇始中医复兴。因为青蒿素是“科学”体系西医研究方法的产物,诺贝尔奖也是“科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奖项,所以此次获奖其实与“非科学”体系的中医没有多大关系。另外,中医尤其不能因此项诺奖就受到错误研究方向牵引而在不适合中医发展传承的歧途上继续行走。中医目前的管理、教育、传承、研究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目前中医队伍虽逐年增大,解决了中医活着的问题,但因真正的中医人才逐年减少而很难解决中医发展问题。所以,唯有中医具备了与西医完全不同的顶层设计的管理体系、高等教育体系、考试考核体系、奖励评价体系,中医高等教育才能够成批培养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疗效优越的真正中医后继人才,中医教育及中医职称考试不必强制引入大量西医内容,全世界中医都要在中国制定的中医特有评价体系里评定世界级奖项,才能说明中医已具备了和西医站在一起的不同体系需要的能力与自信,中医才算真正走出困境而复兴了。
诺贝尔奖;中医;西医;科学;非科学
屠呦呦教授以其在青蒿素方面的卓越贡献,让诺贝尔奖终于花落中华。说明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学习西方科技、追赶西方发展的百年努力,终于有了世界公认的标志性事件。这应该是中国科技界非常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情。但获奖者西医的教育背景、西医的研究方法却是从中医典籍汲取研究灵感、修正实验方法的复杂情况,不免又带来中西医学贡献谁更大的社会讨论,实质上仍然是中西医学优劣之争的延续。攻击中医者从西医学的认知再次对中医严厉审判,并认定中医只有像青蒿素研制过程一样,经过西医“科学”的改造,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能脱胎于“伪科学”;而支持中医者则认为此项诺奖是中医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是对百年来中医被压榨、戕害、灭绝的最大补偿,而且肇始着中医的伟大复兴。世家出身的笔者则认为,这两种认识可能都有很大问题。
在笔者看来,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形而下”的实证为方法,属于“科学”体系;一个则以“形而上”的实用为特征,属于“非科学”体系,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学术体系[1,2]。所以回到本次诺奖,如果非要往中医上靠,笔者认为,那也不过是“西学中”的产物,是中西医结合但明显西化的产物,仍然是“科学”体系西医的成果。屠呦呦教授对中医的褒扬在笔者看来,一是个人对中医提供灵感发自内心的感激,二是在当前中国文化需要输出的大气候下要为中医说一些加分的话撑面子!这个事件对中医在全世界的影响扩大固然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作为“非科学”体系的中医还是应该有对自身体系的清醒认知,鼓鼓掌跟着高兴高兴就可以了,过度的兴奋真的没必要!因为“诺贝尔奖”本身就是西方“科学”体系下的评价体系,中医原本不属于“科学”体系,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拿来评价。换言之,真正的中医成果根本不可能得到诺贝尔奖,而得到诺奖的也基本不会是真正的中医成果。虽然此项诺奖和中医药有割裂不开的关系,但中医的发展方向不但不能受此项诺奖影响,更不能受到错误牵引,否则会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以后类似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还有可能获诺奖,非但不能说明中医自此走向复兴,如此西化的研究方法用来研究中医,只能会加快中医药“弃医存药”进程,中医的萎缩死亡可能还会加速!
世界上有多种不同的医学模式。但无疑,以西医学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医学模式和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医学模式,最能代表各自的文化特征,也最具学科体系所必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正如熊月之所说: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 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3]。笔者看来,中西医体系的区别,以交通工具比喻,就如车和船。除了运输目的的相同性之外,交集其实不多。但是车有车存在的价值,船有船存在的用途。拿造车的理论来评价造船或者以造船的认识来贬损造车,意义其实都不大!由此推论,中西医结合,就如水陆两栖,有这样的需要和可能就自自然然结合,但不必也不能追求其成为主流!拿西医的体系标准衡量评价中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中医迟早会有也需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且应该是不同于目前包括西医在内“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同样也不适合于评价西医!就像车和船要有各自的评价体系一样!如戏曲,八十年代为了所谓的现代化搞电声乐器伴奏,没有了胡器儿铜器儿的戏剧怎么听都不是那回事!而即便如此,想获西方歌剧大奖恐怕也不可能!因为体系不同评判标准肯定不同,鸡对鸭讲是没办法沟通的。所以最终,还是要设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梅花奖”!中医亦如此。当然,这需要国力的进一步强盛和国民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回归!
现在的问题是,在整个中国社会百年来因内外交困而产生的文化自卑中,中医有意无意间、主动被动中往西医靠而在逐步迷失自我。西方强势文化的外部压榨、灭绝以及本土文化自卑的双重因素导致了自发的改造、阉割,使得中医包括基本理论、教育传承、临证治疗都已经西化的非常严重。比如最近笔者看到的新版中医本科教材对中医病名以及相关中医知识的西化,就已经明显到几乎不可接受[4]。造船的积极主动往造车上靠,越来越像造车的,反过来却造不好了船,但造车的其实根本不会认可造船的也能造出好车!这种文化的不自信而南辕北辙的中医研究方法,确实是非常危险的,不但直接导致了中医的疗效弱化,丢失了患者的信任期待,其实更得不到西医对中医的尊重[5]!
说一句惹众人恶的话,自从中医院校以西医模板建立,大量开设西医课程却不设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课开始,教育传承方向就是有很大问题的。培养五十多年至今数十万的毕业生,虽然改变了民国以来中医的生存困境,但毕业生中弱化的中医居多,甚至包含有中医自己的敌人!中医群体里研究《道经》《易经》及其他中国文化经典,能掌握运气、八卦、六卦学说,会用中医思维和方法的人持续在减少,能静下心来精读历代中医名家名著者亦不多。其实,传统文化《道经》《易经》才是中医的根脉,就如理化生是西医的根脉一样。但包括我们中学在内的新式教育,甚至目前中国整个社会,都在持续学习强化“科学”的知识和思维而很少有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学习。有了长期的“科学”体系相关知识方法的潜移默化,学习属于“科学”体系的西医水到渠成。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学习中医反成了无本之木!《道经》《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直接影响认识论和方法论,没有这些要素的养成就直接去学习研究中医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连中医体系的研究方向都找不到,谈临床疗效恐怕真的是镜花水月!历代名家经典是中医取之不竭的临证营养,但很多人认为是过时的故纸堆,代表了腐朽落后,所以弃如敝履。作为中医,如果此三者都无或相当薄弱,恐怕就没有了中医的精神魂魄!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医药而想取得优越疗效根本不可能!中医群体的整体知识、技能、认知退化必然导致中医整体临床疗效急剧退化,从而让整个社会都觉得中医不过如此。如果中医的生存传承都成了问题,还何谈实力和自信而能与不同体系的西医站在一起?
中医的存续发展,无疑以中医后继人才培养最为重要。这一点连中医的敌人都很清楚。所以1929年以余云岫为代表的、以灭绝中医为己任的一部分所谓“科学卫道士”们,就不惜动用国家公器,以政府议案形式,明确限制中医传承。其目的不言而昭昭,就是想等在世的那一部分真正的中医自然故去后则中医自然消亡。新中国1958年以来大量开建中医院校,前十几年真的是可圈可点。因为建校初期是由社会上延请的中医精英们执教传道,老师们都国学基础深厚,所以基本上是中医教育传承的正确路子。笔者祖父尹清林为家学中医第5代传人,上世纪三十年代高中毕业于省立开封一中,1956年许昌地委行署中医进修班第9期结业(结业证书原件尚存),就在中医院校教师征召之列,可惜后来错划“右派”作罢,所以对这些事情略知一二。而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对“形而上学”的猛烈批判,尤其恢复高考以后中医自觉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路子,中医高等教育方向上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中西医并重的办学思路和课程设置,客观上必会起到弱化中医的作用。中医高等教育移植西医院校体制,大量开设西医课程,中医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基本未列。这种挖断文化根脉再移植嫁接的教育方法,除了能扩大中医队伍解决中医生存问题,想有所发展肯定困难重重。当前中国的中医事业,可说是中医院校建校前十几年培养出的那一批七八十岁的真正中医老先生们在支撑,后继的新生优秀力量明显匮乏。长此以往,中医恐怕是会大厦倾覆、瓦砾满地的!
其实,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舒服实用能站立行走就好。但目前有一部分西医和以“科学”卫道士自居者,以及那些因中国文化基础匮乏未能摸到中医门径所以疗效不卓的中医业界人士,也有深受中医西化洗脑的部分中医精英,总觉得中医要脱了布鞋去穿西医的皮鞋才会有出路。所以内部卑微以迎主动操刀,外部推波助澜积极引导,甚至不惜砍了中医的脚跟,也要把中医这只脚硬塞进西医的皮鞋里!其实这些做法非常欠思考,因为没有了脚跟的脚就不能称其为脚了。即便穿上了皮鞋,除了好看恐怕也没有了实用价值。而没有了优越疗效这样的使用价值,中医就真的没有存在理由了!每每说到这些,笔者都感觉痛心疾首。如果这样的内外交困不改观,只要中医业界内部,尤其中医高层精英人士,没有传统文化自觉和中医理论自信,按照目前的管理、教育、研究、传承态势,中医真的很危险!所以现在的中医,再不要谈什么现代化了!事实上中国推行至今数十年所谓现代化以及中西医结合,已经把中医近乎全面西化了,已经让中医元气大伤了!大家可以冷静观察,目前除了中医业界内部健在的硕德耆宿,少量国医大师学徒或学术继承人,为数不多的世家子弟,以及中医院校毕业后因个人喜好而长期钻研终窥中医门径者,中医高等教育数十年,有中医文凭、中医职称者数十万,中医队伍很庞大,但真正的年轻中医精英人才有几人?
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为之谓。今之人,多以后天劳欲戕及先天,今之医,只知有形邪气,不知无形元气。夫有形者,迹也,盛衰昭着,体认无难;无形者,神也,变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无形者,与之共谈斯道哉。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篇》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舞阳 4624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54
1003-8914(2016)-19-2891-03
�书红
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