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王存睿
(大连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民族院校计算机领域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姜楠,王存睿
(大连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摘要:根据服务“特需”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了民族院校计算机领域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效果评价环节。通过该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培养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实践能力;校企结合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所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并且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并且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进行转变[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而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明确的提出了改革目标就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因而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为例,研究探讨了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院校计算机领域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
1培养模式
大连民族大学《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计算机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1+1+X”的培养模式。第一个“1”就是第一学期,集中在校内进行课程学习,完成专业硕士的公共基础课和本领域的核心基础课学习。第二个“1”就是第二学期,完成领域方向课程的学习和企业课程学习与实践,领域方向课程主要由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开设,企业课程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开设。 “X”就是第三学期开始到毕业前,主要集中在联合培养基地从事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工程项目的研发设计,完成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培养工作。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意见的要求,按照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现实需要与发展要求,提出具有应用性和前瞻性、稳定性和创新性,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满足国家特殊的战略需求,并且满足国家和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进而达到企业对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于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的“企业+人才+项目”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面对IT产业,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承担企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双师型导师队伍,引进企业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强化工程应用和技术开发指导。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使其有机会、有条件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掌握这些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发展条件与发展前景,以更好的实现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馈,强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抓好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
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校内实践、企业课程以及企业实践。
(1)校内实践。校内实践由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项目和校内创新项目组成。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都有实践内容,这部分由任课教师在相关的课程中实现。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领域的导师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研究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各位导师带领由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开展了相关系列研究。还针对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基金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些资助,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和应用研究,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学生既提高了理论研究能力,也提高了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编程能力,所有参加这个项目的同学最后都能设计出一个工作量饱满的运行良好的应用软件。
(2)企业课程。企业课程是由计算机领域与IT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确定的人才培养项目。根据IT行业发展趋势和IT行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灵活设置,该课程的设置适应了企业和社会需求,还可以根据IT技术的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企业课程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开设,在第二学期的后半学期完成,上课地点可选择在校内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
目前,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领域的企业课程安排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在校内进行,由企业导师指导,进行相关的软件工程项目设计;二是在校外进行,比如到东软进行Java程序设计方面的训练,实习结束后,学生都能够独立开发出小型的应用软件。通过企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们都有较大的收获,并且对软件的开发及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企业课程的培训过程中,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了满足IT行业需求的基本能力。
(3)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中从事IT行业、企事业单位实际工程项目的研发,完成专业实践、职业训练、学位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培养工作。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因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IT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联系,学生不但要了解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更要了解软件从需求分析到总体设计,再到软件系统实现和软件测试等软件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不只要掌握技术上的要求,还要掌握管理上的要求[2]。对于研究生来说,企业实践是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能够提前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不同与联系,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很多工作中才能掌握的技能,也培养了学生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能力。
(1)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大连民族大学与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与企业和行业组织一起探讨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聘请IT企业的工程师做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设计,对研究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等,将人才培养与解决计算机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结合起来,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校企联合培养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3]。
去年大连民族大学与IBM企业合作培养了一批计算机领域专业硕士,效果良好,这些研究生不仅具有满足IT企业需求的能力,而且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IBM后,开始了实习生活,先由企业导师指导设计了手机端的APP项目PM/Arch Day,这是个PM跟Architect交流的会议系统。完成这个项目后又开发了一个管理各种会议的“会议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IBM公司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几个月的企业实践,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学生们离开校园,到企业进行实践,真正的踏进了社会,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次校企合作实践,学生还体会了IT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如何更好的处理相关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企业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管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适应行业和企业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及企业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使其有机会、有条件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掌握这些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发展条件与发展前景,以更好的实现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
贵州省武陵山区为大连民族大学对口支援的单位,计算机领域多次派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深入该民族地区调研,并且与地方政府及企业有了一些合作,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有多名研究生已经完成基于该民族地区的项目和论文。
抓好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才能确保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方面的成就。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分成对课程内实验的考核评价,对企业课程和企业实践的评价,还有将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通过论文答辩过程进行评价[4]。课内实验的评价通过相关课程的考试完成,由任课教师执行考核;企业课程由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相关实践项目及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在民族地区实习的同学由民族地区实习企
业与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由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校内指导教师和IT企业导师,由他们共同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结论
本文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培养目标构建了符合满足民族特需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学位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与少数民族地区联合建立相关实践教学基地。这些研究为“特需”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决策选择,对于刚刚起步的“特需”专业硕士教育的理论建构、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将会产生较大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志红,潘紫微.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4):132-136.
[2] 符建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3):10-11.
[3] 宋之帅,田合雷,盛义保.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人才培养改革,2012(34):17-18.
[4] 李祥,何月顺.基于校企结合的专业硕士职业实践技能评估体系与平台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29):93-96.
(责任编辑王楠楠)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Science Professional Master in the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IANG Nan,WANG Cun-ru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master in computer technology field to the service of "special needs", we construct a typ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professional master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includ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outside and inside university and practical effect evaluation. Through the various forms of practical course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gradu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are cultivated, and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re improved.
Key words: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raining model; practical ability; school enterprise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1-0089-03
作者简介:姜楠(1964-),女,山东龙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4DLZ012);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2014-JY-106 )。
收稿日期:2015-10-22;最后修回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