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华,马超群,宋春霞
Revelation of new progres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nursing in China
Liu Xiaohua,Ma Chaoqun,Song Chunxia
(Affiliated Provincial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tiy,Shandong 250021 China)
积极心理干预的新进展对我国临床护理的启示
刘晓华,马超群,宋春霞
Revelation of new progres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nursing in China
Liu Xiaohua,Ma Chaoqun,Song Chunxia
(Affiliated Provincial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tiy,Shandong 250021 China)
摘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干预的相关理论,从正念疗法、生命意义干预、希望疗法、积极情绪书写表达、幸福疗法、促进创伤后成长干预6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法与临床应用,并探讨了积极心理干预的新进展对我国临床护理的启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正念疗法;生命意义;希望;积极情绪;心理护理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代科技和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以一种崭新的、多元的视角看待健康,认为身心统一的健康观才是全面的健康观,心理健康问题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对幸福感的一种陈述,拥有健康心理的个体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压力,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1]。根据这一定义,幸福和积极功能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元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虽然积极心理干预最早是针对正常个体进行的,但是随着积极心理运动的发展,积极心理干预也在临床应用上崭露头角。国外的很多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对积极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不仅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还能促进躯体健康。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探究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干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对国外积极心理干预在临床领域内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临床护理人员实施积极心理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
1积极心理干预的相关理论
1.1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发展个人力量和美德,从而使人达到最佳的功能和幸福[2]。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排除或忽略疾病的消极影响。正如Wong[3]认为,积极心理学应达到的两个目标是:克服与转化消极方面、增强积极方面,以达到减少心理疾病和增加幸福感。因此,积极心理治疗将研究重点转向关注消极与积极潜能间的平衡。
1.2积极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干预(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PPI)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
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针对提高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认知或积极的行为,而不是旨在减少症状、问题或障碍[4]。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迫使人们从不好的经历中发展积极反应,也不试图改变疾病的进展,而是促进那些有潜质的人们做出积极回应。积极心理干预疗法包括正念疗法、生命意义疗法、希望疗法、积极情绪表达、幸福疗法和创伤后成长等。所有这些疗法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发展个人的长处,增强积极情绪、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改变。
2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法与临床应用
2.1正念疗法正念起源于东方的禅修技术,属于佛教修行“八正道”之一。近年来,正念被西方提炼成一种心理训练方法。随着对正念研究的深入,正念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受到积极心理学界的关注。有研究发现,正念能直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使个体的积极情绪状态在正念练习后获得显著增加。常见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接受实现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等。正念练习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和注意力调节训练,主要技术包括静坐冥想、躯体扫描、正念散步、正念瑜伽等,其核心在于练习中观察和体验当下的情绪与感受,保持清醒的觉知。通过正念训练可以增强身心联系,帮助自我调节,促进心理健康。正念疗法最初应用于临床是解决长期抑郁症复发问题的一种心理疗法。这种训练可以在早期就觉察到能导致抑郁复发的消极思维模式,从而停止应激反应,转为内省,进而消除抑郁复发[5]。随后出现在临床病人中使用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如对乳腺癌病人使用了正念疗法可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和总体幸福感[6-9]
2.2生命意义干预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幸福生活不只是愉悦,而且要有意义,其对生命意义的研究视角从关注人们的消极心理逐渐转向积极心理。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医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创立了“意义治疗法”,即为失去目标和意义的人找回生命意义的治疗方法。“意义治疗法”就是要让人们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为何”而活着,去迎接“任何”困难,从此走上追求生命意义的人生道路,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人生幸福。意义治疗法在国外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国外对癌症病人生命意义常用的干预措施有 3 种,即意义干预措施(meaning-making interventions,MMI)、生命回顾(life- review,LR)及群体生命意义心理疗法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MGP) 。研究证明,对晚期癌症病人进行意义治疗,有助于病人发现生命的意义,珍惜现有的生命和拥有的一切,坦然地面对死亡,安详地度过余生。 Breitbart等[10]对晚期癌症病人进行群体生命意义心理疗法干预,干预后生命意义感水平及精神健康提升最明显,焦虑、抑郁水平及死亡欲望明显降低。Brady等[11]发现,甚至是在被病痛极度折磨的情况下,那些具有强烈生命意义感的病人也比那些很少具有生命意义感的病人更能体验到生命中的更大快乐。这就说明,能够在病痛中发现生命意义的病人,其适应病痛的能力也能得到增强。
2.3希望疗法希望疗法是在希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在Lopez等[12]提出的希望理论中将希望定义为“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和信念(路径思维),以及个人对自己能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和信念(动力思维)。”根据希望理论,心理学家发展出一套提高希望水平的干预模式,干预过程可以分为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加强动力思维4个方面。国外研究表明,希望能淡化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身体功能障碍[13];1991年Gardner对癌症病人的研究提出了以下提高希望水平的途径:通过积极的态度促进对情境的适应;让病人意识到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并积极参与治疗;培养有效应对相关健康问题的方式;促进相互交流;鼓励对负性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对愤怒情绪的表达[14]。Vellone等[15]对80例意大利癌症病人的调查表明:病人的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自尊、应对、对疾病状态的适应、院内舒适度、获取信息的满意度、人际相处及得到家庭、朋友和专业保健人员的支持等呈正相关。有研究发现,希望疗法可有效地提高遗传性结肠直肠癌病人的希望水平,并有效地减轻焦虑[16]。希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希望作为一种需要已得到广大卫生保健工作者的认同,希望疗法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对疾病治疗和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2.4积极情绪书写表达Fredrickson[17]认为,积极情绪是个人对有意义事件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包括快乐、兴趣、满意、爱、自豪和感恩。他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展-建设理论” ,理论中的“拓展”部分包括以下功能:①积极情绪能够拓展注意范围;②积极情绪能够拓展思维-行动能力;③积极情绪能够拓展对他人的感知;④积极情绪能够拓展创造力。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从而达到以上水平的拓展。理论中的“建设”部分,包括以下功能:①建设身体资源;②建设智力资源;③建设社会资源。“拓展-建设理论”把积极情绪作为一种适应机制。通过提高积极情绪,人们可以拓展自身的各种认知能力,从而增加个体的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又反过来拓展个体的适应。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书写表达积极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受到国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强调以书写的方式表达,将积极内容作为书写主题,将与创伤或积极事件有关的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从而对个体进行干预,如书写“从创伤经历中发现的好处”“未来美好的生活状态”和“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等。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和相关事件的过程有利于引导个体的注意转向生活事件中的积极成分 (包括积极事件和积极情绪体验),发现和汲取日常生活事件的积极意义,继而调整认知结构,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应对方式,提高幸福感[18]。积极情绪的书写表达对干预对象(包括健康人群和临床病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显著地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降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发生率,减轻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19]。
2.5幸福疗法Seligman[20]于2002 年推出的“真正幸福论”在积极心理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真正幸福论认为“幸福”这个词很难有科学的定义,可被分为3个部分:快乐生活(pleasant life)、充实生活(engaged life)和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Seligman[20]认为,要想大幅增加个体的快乐,最有效的办法是做“感恩拜访”,作用持久的办法是“每天记录3件好事”。充分了解和利用每个人的标志性特长是拥有充实生活的途径,明确并发挥个体优势可以使人们由此得到个人能力与优点的肯定,并且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意义。Seligman和两名助手经过6年的不断试验和研究,设计出了一整套建立在真正幸福论上的临床积极心理疗法。他将此疗法应用于临床抑郁症病人得到了比传统抑郁症疗法更高的缓解率,因此,可以成为传统抑郁症疗法的有益补充。
2.6促进创伤后成长干预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Tedeschi等[21]首次提出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同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心理改变”。创伤后成长共包含 5 个方面: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精神方面的发展。“创伤后成长”的提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苦难和挫折中孕育着希望和成长。目前国外对于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关注较多,研究涉及癌症、艾滋病、心脏病、脑损伤、意外残疾以及一些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表明个体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伤病特点、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其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积极应对策略等。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可以促进身心的最佳康复[22-25]。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提高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改善其身心状况。
3积极心理干预的新进展对我国临床护理的启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心理护理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愈来愈受到护理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目前,国内的心理护理干预多建立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基础上,以“痛苦”为中心,主要着眼于病人的心理障碍、问题、痛苦、困惑等消极心理状态的预防和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护理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随着对心理护理认识功能的不断深化,广大护理工作者应意识到仅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是无法使病人感受到幸福,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护人员迫切需要了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的新途径,关注广大病人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逐步建立以发展性功能为主,预防性、治疗性功能为辅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的新范式。
国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而成熟,积极心理干预能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提高幸福感。它克服消极心理学的诸多弊端,实现从聚焦人的消极面到聚焦人的积极面的转换,在批判消极心理学的事后“治疗”模式的同时倡导积极“预防”的思想。相关专家均认为积极心理护理与支持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研究已涉及健康人群、儿童病人、老年病病人、精神疾病病人、重症病人、慢性疾病病人等诸多领域。国内研究者应在总结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化特色和护理行业特征,挖掘其价值,探索适合我国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干预模式,从而促使积极心理干预更加有效地应用于我国临床护理领域。相信,随着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积极心理干预在护理领域将有更加广阔、>更加深入的应用,这必将给临床护理事业带来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WHO.Promoting mental health:concepts,emerging evidence,practice:Summary report[R/OL].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1.
[2]Duckworth AL,Steen TA,Seligman ME.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nnu Rev Clin Psychol,2005,1(6):29-51.
[3]Wong PTP.Positive psychology 2.0:towards a balanced interactive model of the good life [J].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2011,52(2):69-81.
[4]Sin NL,Lyubomirsky S.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65(5):467-487.
[5]于璐,熊韦锐.正念疗法的兴起、发展与前景[J].哲学研究,2011(12):47-48.
[6]Carlson LE,Speca M,Faris P,etal.One year pre-post intervention follow-up of psychological,immune,endocrine and blood pressure outcome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outpatients [J].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7,21(8):1038-1049.
[7]Witek-Janusek L,Albuquerque K,Chroniak KR,etal.Effect of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immune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in women newly diagnosed with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J].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8,22(6):969-981.
[8]van der Lee ML,Garssen B.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reduces chronic cancer-related fatigue:a treatment study[J].Psycho-oncology,2012,21(3):264-272.
[9]Hoffman CJ,Ersser SJ,Hopkinson JB.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breast cancer:a qualitative analysis [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2012,18(4):221-226.
[10]Breitbart W,Rosenfeld B,Gibson C,etal.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Psychooncology,2010,19(1):21-28.
[11]Brady MJ,Peterman AH,Fitchett G,etal.A case for including spirituality in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in oncology [J].Psycho-oncology,1999,8(5):417-428.
[12]Lopez SJ, Floyd RK, Ulven JC,etal.Hope therapy:helping clients build a house of hope[M]//Applications M,Snyder CR.Handbook of hope theory.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0:123-150.
[13]Saleh US,Brockopp DY.Hope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 hospitalized f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 a phenomenologic study [J].Cancer Nursing,2001,24(4):308-314.
[14]Rees C, Joslyn S.The importance of hope[J].Nurs Stand, 1998,12(41):34-35.
[15]Vellone E,Rego ML,Galletti C,etal.Hope and related variables in Italian cancer patients[J].Cancer Nursing,2006,29(5):356-366.
[16]Ho SMy,Ho JWc,Pau BKy,etal.Hope-based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s susceptible to colorectal cancer:a pilot study [J].Familial Cancer,2012,11(4):545-551.
[17]Fredrickson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18]Lepore SJ,Greenberg MA,Bruno M,etal.Expressive writing and health:self-regulation of emotion-related experience, physiology, and behavior[M]//Lepore SJ, Smyth JM.The writing cure:How expressive writing promotes health and emotional well-being.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99-117.
[19]王永,王振宏.书写表达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2):314-321.
[20]Seligman MEP.Authentic happiness: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02:1.
[21]Tedeschi RG,Calhoun LG.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 [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996, 9(3):455-471.
[22]Weiss T.Correlate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husbands of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J].Psycho oncology,2004,13(4):260-268.
[23]Schwarzer R,Luszczynska A,Boehmer S,etal.Changes in finding benefit after cancer surgery and the prediction of well-being one year later[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6,63(6):1614-1624.
[24]Tedeschi RG,Calhoun LG.Posttraumatic growth: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4,15(1):1-18.
[25]Ho S,Rajandram RK,Chan N,etal.The roles of hope and optimism on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oral cavity cancer patients [J].Oral Oncology,2011,47(2):121-124.
(本文编辑范秋霞)
(收稿日期:2015-01-26;修回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8.006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3B-0912-03
作者简介刘晓华,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马超群、宋春霞单位: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