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舆论对自卫队参与PKO的争议和反响

2016-03-09 04:56张晓刚邹圣婴
关键词:自卫队日本

张晓刚, 邹圣婴

(大连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



日本社会舆论对自卫队参与PKO的争议和反响

张晓刚, 邹圣婴

(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辽宁 大连116622 )

日本自卫队积极参与PKO*PKO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英文缩写。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本以向美国提供130亿美元“资助”的代价实现了二战结束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走出国门的梦想。1992年日本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即PKO法案。引发的种种问题始终为日本社会舆论所关注,特别是在2015年安倍政府推动新安保法通过之后,日本国内出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尽管日本社会各界对于扩大自卫队海外活动权限的反对呼声依然强烈,但是其深层原因已经同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派遣时有所不同。质言之,以往的呼吁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进行反省,反对与宪法相抵触的海外派兵等意见已经失去了压倒性的影响力,近年来出于对人员生命安危的担忧已经成为反对自卫队参与PKO行动的主要理由。一方面,由于安倍政权构建的新安保体制已经突破了和平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思潮逐渐向右转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日本民众对于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态度。日本社会舆论这种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和深入探究。

日本自卫队; PKO行动;社会舆论;争议和反响

围绕日本自卫队的相关问题,自战后建立伊始,始终是日本国内舆论聚焦的中心之一。与自卫队相关的立法、政策等,往往会在日本社会中引发广泛的争论。这些争论一般表现为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赞成”或者“反对”,基本上,两种声音会随着国际局势以及日本国内社会舆论的变化而出现较大的波动。舆论场内的主流声音与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对于日本政府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参与国际维和行动(PKO)的论战,长期以来在日本社会舆论的反对呼声却始终高于赞成的声音。总体来看,反对立场的持续强势可以粗略地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兴起的反对扩军以及向海外派兵的思潮被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下来;但是,若分析不同时期日本社会出于何种原因反对政府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话,会发现在看似相同的现象背后,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社会关于自卫队参与PKO行动的争议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时期;第二阶段是在2000年至2010年的 “反恐战争”初期;第三阶段是在2011年以后,随着日美同盟的重新定位而形成的新时期。日本自卫队的发展动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就自卫队的相关现状、法律、政策以及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成果可圈可点,恕不赘述。拙文拟就日本社会各界对自卫队参与PKO行动引发的争论作一粗浅考察和探析,并就教于方家,期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和指正。

一、从否定到初步认可自卫队参与PKO

就国内外环境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冷战已经接近尾声,虽然此一时期的日本仍然处于冷战的影响之下,但是,在日本国内自战后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的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且在外交上做出低姿态的“吉田路线”依然是日本政府奉行的主要执政思路。但是,日本社会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策使得日本经济高速驶入快车道,在很短时间内,日本便由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民族主义逐渐开始复苏,日本开始寻求提高其国际政治地位和恢复政治自主性的渠道;[1]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到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问题却愈发严重。

为了缓解国内市场饱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急需寻找可以接受本国过剩投资的新市场,东南亚地区成为其主要投资地点。而之所以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推动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其原因有三:首先,为了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改变在两伊战争期间西方国家对于日本持有的“只出钱而不卖力”的看法;其次,在国际维和以及人道救援的旗号下,力图改变以往东南亚国家对于“日本派兵=军国主义侵略”的印象,增加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联系;[2]再次,利用树立的新形象增加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以此来缓解日本国内的经济压力。但在当时的日本社会,由于自卫队问题从战后以来一直是敏感话题,因此,当政府为推动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参与PKO时,还是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对。[3]造成以上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国民对于二战所造成的破坏记忆犹新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各界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反思,尽管日本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相对于以施暴者的身份对他国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关注于战争给日本造成的巨大创伤;但是,从整体上说,为了避免残酷的战争再次发生,日本社会舆论对于与军事有关的社会议题还是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另外,由于战后日本社会形成了将战争责任归咎于政府以及军部的普遍性认识,因此,对于战后重新组建的自卫队,日本民众不仅抱有一定的警戒心理,甚至一度将其视为军国主义的再现。[4]此外,由于战后美国将日本纳入其核保护伞的庇护之下,并且在日本驻有美军,所以,日本社会在冷战期间,对于本国的防卫问题基本上依赖于驻日美军。而且国民对于自卫队的存在意义以及具体职能的了解也较少。

(二)战后和平宪法及和平主义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日本国宪法对于在日本社会普及和平主义思想起了较大作用。和平主义教育以及和平主义宣传熏陶了日本战后出生的两代人。加之“吉田路线”下日本专注于发展本国经济,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背后,日本出于多种原因始终奉行不插手国际争端的外交立场。习惯了“一国和平主义”的国民,对于政府力图推动的“国际贡献论”的态度自然较为保守。另外,因为媒体对于越南战争的报道,属于西方阵营的日本民间也受到了源自阵营之首美国国内的反战思潮的影响,对于霸权国家的战争行为也表现出了不满和抗议。[5]

(三)出于对美苏主导的国际政治的担忧

冷战期间,美苏阵营之间的矛盾主要通过在第三世界的对抗中进行。而参与大国之间的博弈,对于战后缺乏国际声誉和地位影响力的日本来说,其政治风险较大;加之日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维持同东西方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良好贸易关系,而过多地涉足于政治纷争将无法维护日本的经济利益;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术界曾一度提出把日本变为中立国的想法,但长期置身于西方世界的日本,在尚未改变战争发动者以及战败国的形象之前,上述的设想是无法得到实现的。而在冷战结束之前,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本身的政治及经济效益也并不明显。

出于以上理由,日本社会各界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于派遣自卫队问题的态度依然保守。直到苏联解体之后,日本才开始积极参与PKO行动。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对于自卫队的行动非常慎重,特别是在其活动范围以及任务内容上。在90年代,日本参与的主要PKO行动的任务内容基本上是处于人道援助范围内的。冷战体制崩溃之后,存在纷争的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援助的支持下逐渐恢复秩序。加之日本政府的宣传,日本社会对于自卫队的PKO任务也给予一定的承认。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自卫队所参与的PKO任务大多是支援和建设遭到战乱破坏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局势由于冷战的结束变得较为稳定,不存在直接对自卫队构成威胁的因素;其次,经济地位逐渐提高的日本重新开始兴起民族主义,长期处于低姿态压抑下的日本社会在冷战后,开始关注日本人以及日本国家在海外的活动与贡献;再次,自卫队的PKO活动始终强调了和平宪法中的“非战”因素,这也是让日本社会容忍了政府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主要原因。

从整体上看,第一阶段中随着自卫队开始积极参与PKO任务以及在国内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日本社会舆论开始逐渐改变战后以来一味否定自卫队并对其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虽然自卫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日本民间对于自卫队的根本立场基本上保持了战后延续的反战、反军国主义复苏以及重视和平贡献等原则。

二、日本社会对参与PKO行动的矛盾与不安

21世纪初期的世界局势出现了同先前美苏冷战完全不同的新情况,即国际恐怖主义的抬头。以“9.11”恐怖袭击为起点,以美国为首掀起的反恐战争成为21世纪国际事务中的新主题。在国际上,美国先后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开始逐渐突破联合国的权限,由此出现的待援助地区也表现为不同于前一阶段的特征。在亚洲,中国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冲击了处于经济萧条中的日本;而日本自小泉内阁以来加紧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靠拢美国,这也导致自卫队在执行PKO任务中出现了更多的涉美因素。在海外派遣问题上增加同美国的合作,就意味着日本自卫队以及其他日方人员更频繁地接触反恐战争的战场,这使得自卫队的海外派遣不得不面临新问题的挑战。

(一)反恐战场的局势相对复杂且无法有效控制

相比反恐战场的局势,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及部分地区冲突中不同势力之间的对抗较为明显,且对立双方受到美苏的支援和影响,其对立程度因美苏外交关系变化而发生波动。换言之,冷战局势下的纷争双方因得到美苏的支持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美苏两国。然而,在苏联解体后,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其影响无法有效波及到纷争地区的诸势力,加之如“基地”和塔利班等恐怖组织具备独特的资金情报网络,因此,即使美军在占领当地的情况下,也不能真正摧毁恐怖组织的根基,在占领地区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

(二)当地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非武装地带

如前所述,由于在反恐战场上面对的对手是恐怖组织,而恐怖组织主要的攻击手段多采用自杀式袭击,并且主要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进行,破坏当地社会正常运作。一般情况下,经由联合国指定并通过认可的非武装地带,冲突双方都将予以遵守相关规定;但是,国际公约及人道主义观念并不能有效制约恐怖组织,这使得恐怖分子在发起攻击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上世纪90年代自卫队执行的PKO任务均是在由联合国指定的地区进行,该地区的安全一般会得到当地冲突双方的认可。因此,自卫队在执行任务时所面临的危险相对较少,且人员安全也能得到保证。但是,反恐战争中不存在国家概念的恐怖组织往往不会遵守施加给国家的规定。日本自卫队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危险性显然是空前的。

(三)恐怖袭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限定

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限定,包括当地居民、军队、人道援助组织以及其他民间组织人员等。其中特别是针对非武装人员的袭击和绑架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要超过军方人员的伤亡数字。以日本派遣自卫队支援伊拉克战后重建为例,从2003年11月至2005年5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6起日本人遭恐怖分子袭击或绑架的事件,其中有4人死亡。在以上事件中恐怖分子主要要求日本政府撤出在伊拉克执行PKO任务的自卫队,而小泉政府始终坚持让自卫队继续从事PKO任务也成为刺激恐怖分子继续作案的主要原因。

针对在伊拉克执行PKO任务的自卫队以及从事人道援助的民间组织人员的安全问题,日本NHK在2003年12月进行了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舆论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主张应及早派遣自卫队的想法占17%;认为应当在伊拉克的秩序相对稳定之后再派遣占53%;从根本上否定派遣的占28%。[6]受先前11月发生袭击事件的影响,日本国民对于派遣自卫队的问题较为慎重,而同年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评价中,反对的意见也始终高于赞成。

从2003年7月,日本正式制定《伊拉克支援法》并于2004年1月正式派遣自卫队之后,于同年实施的针对自卫队从事PKO任务评价的舆论调查中,赞成自卫队派遣的意见呈上升趋势,并于3月份的调查中首次超过了反对意见。[6]有趣的是,日本社会对于自卫队在海外行动的态度相比第一阶段而言表现得更加软化。出于对上世纪90年代自卫队从事PKO任务的良好印象,以及包括《伊拉克支援法》在没有明确抵触宪法的同时,增加了自卫队在国际上活跃的空间,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派遣问题没有进行过多的批判。此外,日本社会对美日参与伊拉克战争的态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对于美国出兵,日本社会舆论普遍表示不支持和反对,这主要归因于对美国依靠军事优势实施的强硬政策的指责态度;而对于日本派遣自卫队,日本民众则表现得较为理解和支持。

但是在发生多起人质事件以后,日本社会开始出现反对的声音。首先,政府以及媒体出现了所谓“自我责任论”,对于遭绑架的人质进行指责,主张问题出在受害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不应由政府为其承担过多的责任,这也是为何日本政府没有撤出自卫队的原因之一。[7]其次,针对政府在解救人质的行动以及保护海外日本侨民的措施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学界以及在野党批评政府向动乱地区派遣自卫队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民间反对过早派遣自卫队并呼吁在当地活动的民间组织撤离的声音高涨。再次,媒体对于幸存者以及受害者家属的报道也出现明显分歧,例如,《读卖新闻》关于人质事件的报道多侧重于从政府视角进行,主要以报社观点为主,较少引用专家的论点,同时还指责受害者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而《每日新闻》以及《朝日新闻》则大量刊登专家及战地记者的文章,对于政府的营救措施以及派遣自卫队本身持批判或反对的态度。[8]尽管赞成派遣的意见在逐渐增加,且在日本社会上赞成与反对的意见几乎达到了持平的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反对的意见依然占有一定优势。

在这一时期,日本民众更多地希望增加自卫队的国际贡献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但同时也对国际局面的变化所带来的新形势感到不安。日本社会对于自卫队的看法有了明显的改观,而将主要批判对象由自卫队转向了政府,其中即便对自卫队派遣持反对意见也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卫队或自卫队员人身安全问题的考虑;另外,由于日本自卫队的活动范围被限定在非武装地区,自卫队的海外派遣始终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行动,并未产生与宪法相悖的问题。最后,日本社会舆论此时开始更多地重视本国国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伴随着日本修改教科书以及政坛的逐步右倾化,其国民对于派遣自卫队问题以及对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的顾虑开始逐渐淡漠了。

三、日本官民就自卫队参与PKO的意见分歧

2011年以后,日本政府加速了修改强化日美同盟的进度,特别是在2015年安倍政权通过了《新安保法案》以及解禁集体自卫权之后,日美关系进一步加强,为此,日本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逐步摆脱宪法对其的约束力。在国际上,与21世纪的最初10年不同的是,先前的恐怖组织如“基地”和塔利班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削弱,代之而起的“伊斯兰国”(IS)势力正在整个中东扩散并加剧了该地区的安全隐患。同时针对安倍政权表示继续支持美军的反恐行动以及继续坚持派遣自卫队实施PKO任务的立场,IS也声明将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国民定为攻击的目标。在2015年发生的两起由IS策划的恐怖事件均造成日本在外人员遇害,其中的一起发生在叙利亚,两名日本人被IS绑架,经谈判交涉无效后被杀害;另一起发生在阿尔及利亚,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多名外国游客在观光时,遭到武装分子袭击而丧生。以上两起事件在日本社会再次引发强烈反响。对于这一系列事件,日本政府、专家、媒体以及日本民众基于修改后的安保体制发出了新的声音。

首先,日本政府并没有像在第二阶段中那样以“自我责任论”指责受害者缺乏自保意识,而是针对恐怖组织的活动范围呼吁所有在外的国民慎重行动。[9]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各国使馆对外宣传防范意外的措施,通过成立“应对国人在海外遭恐怖袭击遇害的对策委员会”来研究分析政府采取的营救措施中存在的问题。[10]其次,在专家的分析评论中,对于普通公民在海外活动的危险性以及自卫队活动范围扩大而产生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明显增加。虽然对于修改宪法以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研究,赞否比例仍处于均势且反对的意见略高于赞成。但是,学界对于公民海外活动与自卫队派遣的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学术界对日本更积极介入国际事务的政治走向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虽然在更能反应民间态度的媒体报道中仍然处于褒贬不一的状态,但是,也能够从一些资料中发现,日本民众对于自卫队海外派遣问题的关注点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对在外日本人安危的担忧

2015年6月22日日本外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在海外的人口共有1 290 175人,相比去年增加了2.54%,并且成为自1968年该调查实施以来,赴外人口最多的一年。[11]日本国内对于在外国人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视,特别是在其国民遭到袭击以后,虽然日本再三呼吁赴外国人提高防范意识,但是相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袭击的恐怖组织来说,仍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受IS将袭击日本的声明影响,对于在外的日本人安全的担忧已经从对自卫队队员人身安全的担忧扩大到对普通民众人身安全的担忧。除此之外,对自卫队在外执行任务时可能出现不测的顾虑也大幅增加了。

(二)出于对自身安全问题的考虑

冷战时期,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所谓的“恐怖袭击”多是发生在处于冷战对立的动荡环境下的海外的。即使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赤军”*“日本赤军”,亦称“赤军旅”,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颇为活跃的日本左翼青年组织。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也很少令日本社会重视恐怖袭击的危险性。[12]然而,在全球化以及国际恐怖主义蔓延的环境下,日本不得不增加同海外的接触,这种接触不仅意味着资金技术方面的接触,还包括人才以及其他官民交流在内的接触机会也在不断增加。而与外国的接触机会增加意味着遭到来自国外的恐怖袭击概率的上升。2015年由日本内阁政府广报室实施的关于恐怖主义的社会调查中,就是否对日本国内发生恐怖事件抱有不安的问题,有79.2%的回答表示怀有不安;对于因何种原因抱有不安的回答中,超过50%的意见认为,原因在于日本侨民遭到恐怖袭击以及新恐怖组织的抬头,另外还有近40%的意见认为,由于日本将在未来几年举办大量国内外人士参加的大型活动,因此可能更容易遭到袭击。[13]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忧,已经将日本本土遇袭的可能性包含在内了。

(三)自卫队参加PKO任务所伴随的危险性的增加

由于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使得自卫队除了参与PKO以外,也将开始作为美军的支援力量发挥作用。尽管日本社会对于自卫队本身的国际贡献表示认可,甚至希望自卫队在联合国中进一步增加其贡献度,但是日本社会对于美国凭借武力而展现的强硬态度依然反感。为了别国的利益导致自卫队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势必会在日本社会引发抵触情绪。特别是看到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因陷入战争而招致的恐怖袭击的数据后,日本民间对自卫队海外派遣问题的态度上显得愈发慎重。

(四)对应对恐怖袭击的政府政策可靠性的怀疑

虽然日本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构建,但是在前述提到的关于恐怖主义的社会调查中,对于为何会有遭到恐怖威胁的不安原因的问题,有42%的回答认为,日本政府缺乏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机制。此外,对于赴外的日本人,日本政府在先前发生的几次人质事件的表现中,以牺牲国人生命为代价继续维持海外派遣以及支持反恐的立场引发较为普遍的对于政府的不信任。而且,对于遭到恐怖袭击的受害者以及其家属的安抚保障体制尚未成型,这几项因素彼此叠加,使得日本国民无法再较为一致地支持自卫队的派遣以及向海外派驻其他人员。

从以上特点中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日本社会舆论对于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问题出现了两条平行的意见:一方面,日本政府主张继续扩大自卫队的行动范围,并且明确表示不会与恐怖主义妥协;而另一方面,日本国民考虑到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危,又希望政府减少向高危地区派遣自卫队,同时建立并增强保护赴外国民的有效机制。从目前情况来看,日本官方同民间就派遣自卫队问题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同时,也可以看出,近年来日本社会舆论反对派遣自卫队的呼声中,出于对人员生命安危的担忧已经成为主要理由,传统的基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反省而认为派遣自卫队与和平宪法相抵触的观点和看法则失去了决定性的影响力。其中一方面是由于安倍政权构建的新安保体制已经突破了和平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思想逐渐向右转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日本民众对于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态度。

总之,日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执行PKO任务的影响,一直是其国内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该问题始于冷战后期并发展至今,期间的每个阶段,每种不同声音都体现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日本社会舆论的变迁。赞成与反对政府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态度虽然始终存在,然而,不同态度背后的影响因素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鉴于此,国内学界应该更多地厘清这些变化的发展脉络与实际情况,从而帮助中国民众摒弃以往的日本国民是基于反省战争历史教训与维护和平宪法的固有认识而反对自卫队海外出兵的成见,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日本社会各界在对待自卫队参与PKO行动以及其他国际问题的复杂态度。

[1]加藤博章.ナショナリズムと自衛隊:一九八七年.——九一年の掃海艇派遣問題を中心に― [J].国際政治, 2012(170): 30-45.

[2]村上友章.吉田路線とPKO参加問題 (吉田路線の再検証)[J].国際政治,2008(3): 121-139.

[3]吉川智.日本国憲法第九条解釈の特殊性:自衛隊に関する学界·政府および国民意識の検証[J].法政論叢,2011(11):227-237.

[4]藤重博美.冷戦後における自衛隊の役割とその変容——規範の相克と止揚、そして「積極 主義」への転回[J].国際政治,2008(12):95-114.[5]岩間優希.日本のジャーナリズムにおけるヴェトナム 戦争の初期報道[J].日本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会·2010年度秋季研究発表会·研究発表論文,2010(10).

[6]NHK放送文化研究所.社会や政治に関する世論調査:イラク自衛隊派遣と国民意識[EB/OL].(2004-04).[2016-05-27].http://www.nhk.or.jp/bunken/summary/yoron/.../040401.pdf.

[7]勝田忠広.イラク日本人人質事件——自己責任論と自衛隊派遣について[J].どよう便り第78号,2004(07).[8]大場祐香,大渕みほ子等.イラク日本人人質事件とメディア報道[J].21世紀社会デザイン研究,2004(03):143-165.

[9]外務省.「在外邦人の安全対策強化に係る検討チーム」の提言~シリアにおける邦人殺害テロ事件を踏まえて~[EB/OL].(2015-05-26).[2016-05-27]. 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82010.pdf.

[10]首相官邸.邦人殺害テロ事件の対応に関する検証委員会-検証報告書[EB/OL].(2015-05-21).[2016-05-27].http://www.kantei.go.jp/jp/singi/syria_h27/pdf/kensho.pdf.

[11]外務省.海外在留邦人数調査統計平成27年(2015年)要約版[EB/OL].(2015-06).[2016-05-27].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086464.pdf.

[12]板橋功.国際テロ情勢と対策[R].第41回法学研究所公開講座報告,2010.

[13]内閣府政府広報室.「テロ対策に関する世論調査」の概要[EB/OL].(2015-07-23).[2016-05-27].http://survey.gov-online.go.jp/tokubetu/h27/h27-CT.pdf.

[责任编辑罗海丰]

Japan’s Domestic Controversy and Repercussions on the Self-Defense Forces Participation in PKO Action

ZHANG Xiaogang, ZOU Shengying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China)

The controversy sparked by Self-Defense Forces (SDF) participation in PKO becomes one of the hot social issues in Japan. Especially after the enactment of the Security Law by Mr. Abe’s government in 2015, there appeared a lot of objection in Japan. In spite of the strong domestic objection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s of the self-defense forces in the overseas activiti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have been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dispatch in the last century. To put it blunt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human life has become a big reason for the SDF participation in PKO action. Instead, opposition to sending troops overseas for the reason of its conflict with the institutional law and Japan’s failure to reflect on the historical issues has lost the overwhelming influence.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 the dispatch of the SDF overseas i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e new security system of the Abe administration which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peace constitution and by the Japanese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right. This change in Japanese society is particularly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Japanese Self-Defense Forces; PKO action; public opinions; disputes and repercussions

2016- 05- 27

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2016lslktzilsx-02);大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项目(2015dlskzd136)

张晓刚,大连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日本史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

E313

A

1671-394X(2016)09- 0064- 06

猜你喜欢
自卫队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安倍暗示为自卫队修宪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