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利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眉山 620860)
母乳性黄疸(BMJ)是指新生儿在接受母乳喂养后发生的黄疸。1960年,美国学者Arias首次对此类黄疸进行了详细的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我国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仅为1%~2%。近年来,随着我国母乳喂养率的提高,BMJ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此病的发病率已达到20%~30%。BMJ患儿的预后一般良好,但在病情较重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近年来,我院为母乳性黄疸患儿联用蓝光疗法与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儿均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BMJ患儿。这些患儿均为足月新生儿,其病情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中关于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儿中,有男性53例,女性47例,其日龄在6~33d之间,其胎龄为37~41周,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为257.5~486μmol/L,其出生时的体重为2300~3870g。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儿。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本研究中患儿的纳入标准是:①接受纯母乳喂养。②属于足月儿,健康情况良好,生长发育状况及吃奶量正常。③被确诊患有黄疸,无肝肿大的情况。2)本研究中患儿的排除标准是:①因患肝炎、胆道闭锁或梗阻而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患儿。②发生败血症、溶血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儿。③家属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1]。
为对照组患儿暂停进行母乳喂养,对其进行间断性的蓝光治疗(每隔3h进行3~6h的蓝光照射),可治疗1~2d,直至患儿总胆红素的水平小于150μmol/L为止。在对患儿进行蓝光治疗时,应使光源与患儿保持35~40cm的距离,
并为其带上眼罩,用布遮挡其会阴部。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由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Z11020607)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每次服3ml,3次/d。
(1)治愈:在进行治疗1周后,患儿的黄疸全部消失,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在85μmol/L以内。(2)有效:在进行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的症状有所改善,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在85μmol/L以上,但未超过220.6μmol/L。(3)无效:在进行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的症状无改善或退而复现,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大于220.6μmol/L。治疗的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观察组患儿中,疗效为治愈的患儿有27例,为有效的有21例,为无效的有2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在对照组患儿中,疗效为治愈的患儿有18例,为有效的有24例,为无效的有8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0%。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进行蓝光治疗的总用时为(2.0±0.7)d,对照组患儿进行蓝光治疗的总用时为(3.5±1.3)d。观察组患儿进行蓝光治疗的总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根据病因的不同,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与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此病的发生与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快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母乳性黄疸患儿在出生后14~28d内其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可达到高峰,此时其血脑屏障已基本发育成熟,较不容易出现缺氧、感染及酸中毒等并发症,其预后较好,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但是,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若较低,其听力与神经通道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就会显著增高,其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在超过204μmol/L时,其听力异常的发生率高达65%[2]。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此病患儿体内连接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的酯链可发生断裂,使其体内出现大量未结合性胆红素,进而在未结合性胆红素经肠-肝循环吸收后发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上,蓝光疗法是治疗小儿黄疸的有效方法。对母乳性黄疸患儿进行蓝光治疗可使其体内胆红素分子中的双键构型转变方向,影响胆红素分子内部氢键的形成,生成水溶性的异构体。该异构体不经肝脏代谢,可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直接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从而使人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下降。中医认为,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是胎毒湿热,阻于胆道,应采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治疗方案。茵栀黄口服液是在中医方剂“茵陈汤”的基础上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其药物成分主要为茵陈、黄芩、栀子、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药可影响肝脏内胆红素的代谢,使肝细胞摄取更多的胆红素,促进人体内胆红素的分解与排泄[3],加快水溶性结合胆红素在胆汁中的排泄等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联用蓝光疗法与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可取得显著的效果,加快患儿病情痊愈的速度,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杨泽民,冷建刚.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98例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3,34(7):941-942.
[2] 朱伟治.光照疗法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价值[J].中医儿科杂志,2010,6(3):28-29.
[3] 杜会双,王文雅,张秀敏,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