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鹏
(中国贵航集团公司,贵州 贵阳 550025)
西周一代帝王事略
曾 鹏
(中国贵航集团公司,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周朝东迁之前称为西周,是中国远古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公元前110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联合犬戎攻杀,西周灭亡,享国336年(含共和14年),传11代12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厉王→(共和)→宣王→幽王。本文以王序为次,以王年系事,略述诸王史事大要而记之。
关键词:西周;帝王;事略
西周自公元前1106年周武王发建国,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亡国,传11代12王,享国336年。
周朝都城在东迁之前的时期称为西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则称为东周。周朝是中国上古三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周是周王朝统治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在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建立起一整套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以嫡长子世袭为核心的完备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即古籍上所说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础则是宗法。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等级阶梯,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体系。商代已有嫡长子继承的雏型,到了西周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西周初年,周王依据宗法制度的嫡庶、长幼、亲疏和功劳大小等因素,先后分封71个诸侯国,成为这些诸侯国的首领。众诸侯再分封,所以就有“周封八百”之说[1]877。(《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这样,整个国家就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了一张纲目清晰、运转自如的大网。
西周王朝制定了比较严密的官吏制度,设立“三公六卿”高官职位和数以百计的中下层官职。就上层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官职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王朝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据《书·吕刑》记载,周代刑罚的主要内容有:墨(脸上刺字涂青)、劓(割鼻)、刖(断足)、宫(男去势,女禁锢)、大辟(斩首)五刑。此外,还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共有三千条。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朝。刑罚用来控制、镇压平民,主要是严厉惩治那些所谓的“盗贼”行为。在刑与礼的运用上遵循“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西周王朝重视发展农业(实行井田制)、手工业、商贸、科学技术(如青铜器冶炼铸造加工、陶器烧制、造车和玉器雕刻技术),以及文化、教育、宗教等事业;还重视礼乐,强调君臣有别,尊卑有序,制止奢靡。
军队是西周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肩负着对内镇抚诸侯、守卫疆土,对外征伐异族和扩张疆土的职能。周王室及其诸侯国建有庞大的军
从西周开始,国境内的各氏族与部落,以及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不断进行融合,逐步形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西周在诸多方面为后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对土地和政权的争夺,致使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周幽王时期,政局不稳,又迭遭地震和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国力衰竭。幽王无道,疏于国政,荒淫无度,西申与鄫联合大戒覆灭宗周。
西周王朝的领地大于殷商,其四至,即:东自大海,西抵羌戎,北达鬼方,南至荆楚。
西周建立后,不仅全面征服了原殷商的诸侯国和残余势力,同时还收附东方诸小国。为了有效控制新取得的领土,推行分封制,即将周朝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宗室、勋戚功臣、先圣后裔,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据史载,周王初期就分封了71个诸侯国,以后仍陆续有所分封,多至数百国。其中主要的有东方的齐、鲁,北方的燕、晋等大国。此外,还有黄河下游的卫、管、陈、曹、蔡,汉江流域的“汉阳诸姬”,长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吴。总之,当时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周公在今洛阳附近营建雒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中心。
周王朝控制的领土并不都是连成一片的,除了荒服外,还杂居许多夷狄和方国。在其周围还居住着尚未归附的许多部落、部族和方国。如东北的肃慎,内蒙古东南部和山西北部的鬼方,西有犬戎、羌方,江汉平原有荆楚,荆楚以西为群蛮,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间的淮夷、徐夷等。
西周时期的都城体系中有圣都与俗都、主都与陪都之分。按照当时都城的标准,其城邑大体分为岐周、宗周、成周、镐京、郑(有南、西)等五地[2]57。
岐周是西周的圣都(在今陕西岐山)。它是周族发迹的地方,不仅是国家最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是最重要的祭祀中心,拥有大规模的宗庙建筑,承担着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都城地位也在变化,岐周在西周中晚期逐渐丧失了圣都的政治地位。
宗周即丰(邑),是王朝重要的政治、祭祀、军事中心,属于行政性陪都,其位置在今陕西户县秦渡镇左近[2]91。但是,从地理上讲,宗周处于西周王朝的西部边陲,不仅无法有效控制从商族手中夺取的中原地区,还时常受到西北方向戎族的威胁。
成周即雒(邑),或称新邑 ,在今河南省洛阳王城公园附近,拥有较强的政治、祭祀、军事功能,是统治东方的基地,亦属行政性陪都。
雒邑是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登基,平定三监叛乱,击溃东夷联军之后,才正式开始兴建的。雒邑驻屯八师为防备东方叛乱的根据地及监管震慑殷顽民的场所。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将都城东徙于雒邑。《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1]149从此成周又称王城。
镐(京)位于辟雍湖滨(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境内),具有居住、宴饮、渔猎、娱乐、教育及政治、祭祀等多方面的功能,为西周早期的游憩性陪都[2]61。
郑(西郑)即槐里,是穆王建立的新都,具有居住、渔猎、游赏及一定的政治、祭祀、军事功能,属于西周中后期的游憩性陪都,其位置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2]91。
西周的都城体系和圣都制度对后世各封建王朝政权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文王
周文王,名昌,又称伯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三子。其母太任,妻太姒,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在位50年。受命9年薨。
文王元年乙未,公元前1166年,据史载商帝文丁杀死季历后,文王昌继位。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王者改制……咸作国号,迁宮邑,易官名,制礼作乐。故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武王受命……周公辅成王受命……。”[3]185-187该文将商汤和周文王的受命而王,应天命而改国号相对比,显然将二者均视为该朝的开国国君。
十年甲辰,即公元前1157年,帝辛(商纣王)元年[4]150。(《关于周文王的纪年》)
四十年甲戌,即公元前1127年,帝辛三十一年,囚西伯于羑里[5]22。(《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
四十一年乙亥,即公元前1126年,帝辛三十二年,文王演周易[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
四十二年丙子,即公元前1125年,帝辛三十三年,文王受命元年。断虞芮之质[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尚书大传》
释西伯,使专征伐[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笔者注:商帝乙將其妹嫁昌,封其为西伯,即殷商西方的诸侯国领袖,因此而得专征伐;《帝王世纪》:“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民怨沸腾,所以,文王韬光养晦,以施仁政,决心替天行道,翦除商纣。)
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今本《竹书纪年》)
四十三年丁丑,即公元前1124年,文王受命二年,伐邘。(《尚书大传》)
四十四年戊寅,即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五年,文王受命三年,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今本《竹书纪年》、《逸周书·大匡》)
伐密須。(《尚书大传》)
四十五年己卯,即公元前1122年,帝辛三十六年,文王受命四年,文王得吕尚。(《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
诸侯朝于周,逐昆夷。[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今本《竹书纪年》)
西伯使世子营镐。(《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竹书纪年》)
伐畎夷。[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尚书大传》)
四十六年庚辰,即公元前1121年,帝辛三十七年,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尚书大传》)
四十七年辛巳,即公元前1120年,帝辛三十八年,文王受命六年,伐崇。(《尚书大传》)
四十八年壬午,即公元前1119年,帝辛三十九年,文王受命七年,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沣河西岸)。
五十年甲申,公元前1117年,文王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他未及出师先西去。
《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明君圣人,他执政期间,勤于政事,积善行仁,广罗人才,礼贤下士,岐周在他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渐强大,深受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子发即位后,追尊为文王。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
周武王,名发,文王次子。因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所以,文王死后,由其次子继位,在位12年(其中:西周建立后在位2年)。
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只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殁,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6]765(《宋书·符瑞志》)
武王元年乙酉,即公元前1116年,其父文王崩后继位。[5]24(《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
四年戊子,即公元前1113年,帝辛四十五年,武王受命为西伯侯。立碑于崇。[5]24(《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
十一年乙未,即公元前1106年,帝辛五十二年,周始伐殷。[5]24(《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竹书纪年》)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5]24(《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尚书·泰誓上》)
巩俐是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全力以赴去争取的人,虽然是女儿身,但她一身骨气,只要认定的事情,就算撞的头破血流,也会坚持到底。相比接连失败的艺考之路,巩俐的出道之路则比较顺利,第一部戏就遇到了当时国内比较热的导演张艺谋。
冬,迁九鼎于洛。(《左传·桓二年传》:“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7]212)
十二年丙申,即公元前 1105年,武王克商二年。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5]23(《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尚书·金縢》)
命王世子诵于东宫。(《逸周书·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8]181)
天下未宁而崩[5]25。(《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史记·封禅书》)
(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5]25(《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逸周书·作雒》)
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史记·周本纪》集解、《逸周书·作雒解》《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年冬,王崩于镐,时年九十三岁。”《路史·发挥》四:“案《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注:上读法,应为三十九。才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成王。)
周武王发继承父亲文王遗志,翦除无道的商纣,夺取殷商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成王,名诵,武王之子。武王崩后继位,在位37年。(《逸周书·武儆解》:“属小子诵。”[8]181《史记·周本纪》:“武王崩,太子诵代立。”)[1]131
元年丁酉,即公元前1104年正月,王即位。成王是年13岁,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1]32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
六月,葬武王于毕。(《逸周书·作雒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8]192
二年戊戌,公元前1103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逸周书·作雒解》)
遂伐殷。(《尚书·序》:“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9]504
三年己亥,即公元前1102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逸周书·作雒解》)
迁殷民于卫。(《尚书·序》:“成王以殷余民封康叔。”[9]529《左传·定四年传》:“分康叔以殷民七族。”)[7]812
遂伐奄。(《孟子·滕文公下》:“伐奄,三年讨其君。”)[10]449
灭蒲始。(姑与四国作乱,故周文公伐之。《汉书·地理志》:“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11]574
四年庚子,即公元前1101年正月,初朝于庙。(《诗序》)
王师伐淮夷,遂入奄。(《尚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
五年辛丑,即公元前1100年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尚书·序》)
夏五月,王至自奄。(《书·多方》:“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9]665
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尚书·序》:“成周既成,迁殷顽民。”)[9]665
六年壬寅,即公元前 1099年大搜于岐阳。(《左传·昭四年传》:“成有岐阳之搜。”)[7]660
七年癸卯,即公元前1098年周公复政于王。(《明堂位》、《尚书·大传》)
春二月,王如丰。(《书·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9]574
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书·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9]574
甲子,周文公诰多士于成周,遂城东都。(《书·召诰》)
王如东都,诸侯来朝。(《书·洛诰》)
冬,王归自东都。(《书·洛诰》)
立高圉庙。(《鲁语》:“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12]161
八年甲辰,即公元前1097年春正月,王初莅阼亲政。[13]553(《礼记·文王世子》)
命鲁侯禽父、齐侯伋迁庶殷于鲁。(《左传·定四年传》:“分鲁公以殷民六族。”)[7]811
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左传·襄二十四年传》:“在周为唐杜氏。”[7]567又《左传·昭元年传》:“及成王灭唐。”)[7]641
九年乙巳,即公元前1096年春正月,有事于太庙,初用“勺”。(《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周公辅成王,作《汋乐》以奉天。”)[3]187
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尚书·序》:“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十年丙午,即公元前1095年,王命唐叔虞为侯。(《左传·昭元年传》)
越裳氏来朝。(《尚书·大传》)
周文公出居于丰。(《资治通鉴外纪》:“周公归政,三年之后老于丰。”)[14]20
十一年丁未,即公元前 1094年,春正月,王如丰。
唐叔献嘉禾,王命唐叔归禾于周文公。(《尚书·序》)
王命周平公治东都。(《尚书·序》:“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9]712
案:周平公即君陈,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十二年戊申,即公元前1093年,王师、燕师城韩。(《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命。(《左传·僖二十四年传》:“邘、晋、应、韩,武之穆也。”)[7]318
十三年己酉,即公元前1092年,王师会齐侯、鲁侯伐戎。
十四年庚戌,即公元前1091年,齐师围曲城,克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晏子曰:“丁公伐曲城,胜之。”[15]176
冬,洛邑告成。
十八年甲寅,即公元前1087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左传·宣三年传》:“成王定鼎于郏鄏。”[7]401)神鸟凤凰见,蓂荚生。(周公旦)乃与成王观于河洛。凤皇见,遂有事于河[6]765。(《宋书·符瑞志》)
十九年乙卯,即公元前1086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周礼·大行人》)
归于宗周,遂正百官。(伪古文《书·周官》:“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归于宗周,董正治官。”)[9]700-701
黜丰侯。(《说文解字·丰部》:“乡饮酒有丰侯者。”阮谌《三礼图》:“丰,国名也,坐酒亡国。”崔骃《酒箴》:“丰侯沈湎,荷罂抱缶。自戮于世,图形戒后。”)[17]247
二十一年丁巳,即公元前1084年,除治象。(《周礼·太宰》)
周文公薨于丰。(《尚书·序》)
二十二年戊午,即公元前1083年,葬周文公于毕。(《尚书·序》)
二十四年庚申,即公元前1081年,于越来宾。
二十五年辛酉,即公元前1080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逸周书·王会解》)
冬十月,归自东都,大事于太庙。
三十年丙寅,即公元前1075年,离戎来宾。(《逸周书·史记解》)
案:离戎,骊山之戎也,为林氏所伐,告于成王。
三十三年己巳,即公元前1072年,王游于卷阿,召康公从。(《诗序》)
归于宗周。
命世子钊如房逆女,房伯祈归于宗周。(《周语》)
三十四年庚午,即公元前1071年,雨金于咸阳。(《述异记》下:“周成王时,咸阳雨金。”)[18]67
约案:咸阳天雨金,三年,国有大丧。
三十七年癸酉,即公元前1068年,夏四月,王陟。(《书·顾命》)
《资治通鉴外纪》:“……(成王)末年,四月甲子,王疾大渐。……乙丑,王崩。……二公以太子见先王庙,……是为康王。……王崩(在位二十六年,年五十七),子昭王瑕立。”[14]21
《帝王世纪》:“十年冬,王崩于镐,殡于岐,时年九十三岁矣。太子诵立,为成王。(《太平御览》并同。)……成王元年,周公居冢宰摄政,……八年春正月朔,王始躬亲王事。……七年,王崩,年十六矣,太子钊代立。”[19]31-32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康王
周康王,名钊,成王之子。在位26年。(见《书·顾命》《书·康王之诰》,《史记·周本纪》:“成王崩,太子钊立。”)
元年甲戌,即公元前1067年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召康公总百官。诸侯朝于丰宫。(《左传·昭四年》)
康王元年,释丧冕,作诰申诸侯。命毕公作策,分民之居里于成周之郊[19]32。(《帝王世纪》《太平御览》)
三年丙子,即公元前1065年,定乐歌。吉禘于先王。
申戒农官,告于庙。(《诗序》)
六年己卯,即公元前 1062年,齐太公薨。(《太公吕望表》引《纪年》)
九年壬午,即公元前1059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北堂书钞》十八引《纪年》)
十二年乙酉,即公元前1056年,夏六月壬申,王如丰,锡毕公命。(《汉书·律历志》:“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毕命丰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册《丰刑》。”’[11]405伪古文《书·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秋,毛懿公薨。
十六年己丑,即公元前1052年,锡齐侯伋命。
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太平御览》五十四引《寻阳记》:“庐山西南有康王谷。”)[20]491
十九年壬辰,即公元前1049年,鲁侯禽父薨。(《汉书·律历志》:“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也。鲁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11]405此作十九年。案:下“二十一年鲁作茅阙门”,乃炀公时事,二十一年炀公已即位,前此尚有考公四年,则当从《汉志》说,以鲁公薨在康王十六年也。“十九年”三字疑衍。)
二十一年甲午,即公元前1047年,鲁筑茅阙门。(《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为炀公。炀公筑茅阙门。”[1]1525以《汉志》伯禽薨年推之,此岁为炀公元年。)
二十四年丁酉,即公元前1044年,召康公薨。
二十六年己亥,即公元前1042年,秋九月己未,王陟。(《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年五十七,子昭王瑕立。[14]21(《资治通鉴外纪》)
周康王即位后,在召公奭、毕公高辅佐之下,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铭文所记对鬼方征讨,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周昭王
周昭王,名瑕,康王之子。在位35年。(《史记·周本记》)
元年庚子,即公元前1041年,春正月,王即位,复设象魏。
六年乙巳,即公元前1036年,王锡郇伯命。(《诗·曹风》:“四国有王,郇伯劳之。”)[21]689
十四年癸丑,即公元前1028年夏四月八日,恒星不见。[22]30(《广弘明集》十一释法琳引《周书异记》)
秋七月,鲁人弑其君宰。(《史记·鲁周公世家》)
十六年乙卯,即公元前1026年,伐楚,涉汉,遇大兕。(《初学记》七引《纪年》)
十九年戊午,即公元前1023年春,有星孛于紫微。(《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四引《纪年》)
祭公、辛伯从王伐楚。(《吕氏春秋·音初篇》)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17]249。(《初学纪》七引《纪年》、《开元占经》一百一、《太平御览》九百七)
三十五年甲戌,即公元前1007年,王陟。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薇。其年,王南巡不返。[17]249(古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卷八七四咎微部)
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1]134(《史记·周本纪》)
昭王……以德衰南征。及济于汉,舡人恶之。乃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解,王及祭公俱没水而崩。[19]32(《帝王世纪》)
昭王,王道微缺德衰。……其崩,不赴告,讳之也。[14]22-22(《资治通鉴外纪》)
周昭王继位后,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鄫(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
三十五年,昭王再次亲帅六师伐楚,结果全军覆没,死于汉水之滨。
周穆王
周穆王,名满,昭王之子。在位55年。(《史记·周本纪》)
元年乙亥,即公元前1006年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宫。命辛伯余靡。[23]140(《吕氏春秋·音初篇》)
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古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注……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晋书·束皙传》)(“周受命”即克商受命。公元前1106年克商,陟,穆王元年为一百年,则穆王元年为公元前1006年)
元年己未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宫。(今本《竹书纪年》)
冬十月,筑只宫于南郑。(《穆天子传》注引《纪年》)
六年庚辰,即公元前1001年春,徐子诞来朝,锡命为伯。(《后汉书·东夷传》)
八年壬午,即公元前999年,北唐来宾,献一骊马,是生騄耳。[17]250(《穆天子传》注引《纪年》、《史记·秦本纪》集解。)
九年癸未,即公元前998年,筑春宫。[17]250(原注:王所居有春宫、郑宫。《太平御览》一百七十三引《纪年》)
十一年乙酉,即公元前996年,王命卿士祭公谋父。
十二年丙戌,即公元前995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24]23(《穆天子传》)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24]1(《穆天子传》)
十三年丁亥,即公元前994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24]22(《艺文类聚》九十一引《纪年》《穆天子传》)
秋七月,西戎来宾,徐戎侵洛。(《后汉书·东夷传》)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史记·秦本纪》)
十四年戊子,即公元前993年,王帅楚子伐徐戎,克之。(《后汉书·东夷传》)
夏四月,王畋于军丘。(《穆天子传》)
五月,作范宫。(《穆天子传》)
秋九月,翟人侵毕。(《穆天子传》)
冬,搜于萍泽。(《穆天子传》)
作虎牢。(《穆天子传》)
十五年己丑,即公元前992年春正月,留昆氏来宾。(《穆天子传》《纪年》)
作重璧台。(《穆天子传》)
冬,王观于盐泽。《穆天子传》:“仲冬戊子,至于盬。”[24]39注:“盬,盐池。”)
十六年庚寅,即公元前 991年,霍侯旧薨。(《穆天子传》)
王命造父封于赵。(《史记·秦本纪》)
十七年辛卯,即公元前990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17]251(《穆天子传》注引《纪年》《山海经·西次三经》注)
秋八月,迁戎于太原。(《后汉书·西羌传》)
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西征,至于青鸟所解(三危山)。西征还履天下,亿有九万里。[17]251(《大荒北经》注引《纪年》、《穆天子传》注引《纪年》《山海经·西次三经》注引《纪年》)
十八年壬辰,即公元前989年春正月,王居祗宫,诸侯来朝。
二十一年乙未,即公元前986年,祭文公薨。(《逸周书·祭公解》)
二十四年戊戌,即公元前983年,王命左史戎夫作《记》。(《逸周书·史记解》)
三十五年己酉,即公元前972年,荆人入徐,毛伯迁帅师败荆人于泲。
三十七年辛亥,即公元前970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纡[17]252。(《文选·恨赋》注引《纪年》、《路史·国名纪》)
荆人来贡[17]252。(《艺文类聚》九引《纪年》)
三十九年癸丑,即公元前968年,王会诸侯于涂山。(《左传·昭四年传》)
四十五年己未,即公元前962年,鲁侯沸水薨。(《史记·鲁周公世家》:“幽公弟沸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1]1525
五十一年乙丑,即公元前956年,作《吕刑》,命甫侯于丰。《史记·周本纪》言:“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1]134《吕刑》云:“王享国百年”,故系之于五十一年。[9]770)
五十五年己巳,即公元前952年,王陟于祗宫。(《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帝王世纪》、《左传·昭十二年传》)
穆王……五十五年,陟于祇宫。(今本《竹书纪年》)
穆王即位后,东征西讨。通过征伐,西周扩大了疆土,并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大国力基础上,得以展现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然而,穆天子常年御驾亲征,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周共王
周共王,名繄扈,穆王之子。在位 23年。(《史记·周本纪》;索隐《世本》作“伊扈”。)
元年庚午,即公元前951年春正月,王即位。都于西郑。在位23年。
四年癸酉,即公元前948年,王师灭密。(《周语》)
九年戊寅,即公元前943年春正月丁亥,王使内史良锡毛伯迁命。
二十三年壬辰,即公元前929年,王陟。
共王继位时,国家因穆王东征西讨和远游,耗费巨大,致国库空虚,经济拮据。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
共王在位期间裁减军队,明法息民;缓解边境争端,避免武装冲突;废除“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在中国历史上,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周孝王
周孝王,名辟方,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逨盘》铭文作考王,周共王之弟,穆王之子,懿王之叔。在位12年。
元年癸巳,即公元前928年春正月,王即位。
周孝王不忘被犬戎击败之辱,命申侯帅六师伐西戎。(《史记·秦本纪》)
五年丁酉,即公元前924年,西戎遣使入朝,献良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兴,重赏了来使,并回赠了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礼物。
七年己亥,即公元前922年冬,大雨电雹,江、汉水俱冻。(《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20]738
八年庚子,即公元前921年,王命赢非子前往汧(今陕西宝鸡市陇县西南汧山)、渭(今甘肃定西市陇西县西北鸟鼠山)之间,为王室养马。(《史记·秦本纪》)
十一年癸卯,即公元前918年,赢非子为王室养马三年,马群大增,为西周王室创造巨大的财富。周孝王赏功封赢非子于秦池(今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一带),号称秦赢。后来,赢非子一族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秦国(这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发源地)。
十二年甲辰,即公元前917年,周孝王没能等到实现振兴周室之理想就病故了。
孝王精明能干,意外夺得王位后,怀着振兴周室的雄心壮志,却抱憾而逝。
周懿王
周懿王,名坚,又作傦,共王之子。在位23年。
元年乙巳,即公元前916年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丙午,即公元前915年,北方狄人入侵西岐,懿王命虢公统帅六师讨伐严狁,严狁军被击败,逃归本国。
七年辛亥,即公元前910年,西戎侵镐。(《汉书·匈奴传》)
十三年丁巳,即公元前 904年,翟人侵岐。(《汉书·匈奴传》)
十五年己未,即公元前902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汉书·地理志》)
十七年辛酉,即公元前900年,鲁厉公擢薨。(《史记·鲁周公世家》:“魏公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年卒。”)[1]1526
十八年前899年四月朔日丁亥实际天象“天再旦于郑”。“十八”误合为“元”。故有“懿王元年天在旦于郑”的文字。(《事类赋》注、《太平御览》二引《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17]55
二十一年乙丑,即公元前896年虢公帅师北伐犬戎,败逋。
二十三年丁卯,即公元前894年,王陟。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20]738(《太平御览》引《史记》)
《竹书纪年》:“懿王之世,兴起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于是诸侯携德。”[17]253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
周夷王
周夷王,名燮,懿王之子,孝王侄孙。在位15年。(《史记·周本纪》)
元年戊辰,即公元前893年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己巳,即公元前892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17]55(《书钞》三十一、《太平御览》八十四引《纪年》)
三年庚午,即公元前891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17]56(《太平御览》八十四引《纪年》、《史记》正义。)
六年癸酉,即公元前888年,王猎于社林,获犀牛一以归。(《太平御览》八百九十引《纪年》)
七年甲戌,即公元前887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17]57(《后汉书·西羌传》注见《竹书纪年》。)
冬,雨雹,大如砺。(《初学记》二、《太平御览》十四引《纪年》)
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史记·楚世家》)
八年乙亥,即公元前886年,王有疾,诸侯祈于山川。(《左传·昭二十六年传》)
十五年壬午,即公元前879年,王陟。(《史记》正义、《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
《后汉书·西羌传》:“夷王衰弱,荒服不朝”[25]2871。
周厉王
周厉王,名胡,夷王之子。在位37年。(《史记·周本纪》)
元年癸未,即公元前878年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宫。命卿士荣夷公落。(《周语》)
楚人来献龟贝。
三年乙酉,即公元前876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后汉书·东夷传》、《吕氏春秋·当染篇》)
齐献公山薨。(《史记·齐太公世家》)
六年戊子,即公元前873年,楚子廷卒。
八年庚寅,即公元前871年,初监谤。(《周语》)
芮良夫戒百官于朝。(《逸周书·序》)
十一年癸巳,即公元前868年,西戎入于犬丘。(《史记·秦本纪》)
十二年甲午,即公元前867年,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周语》)
十三年乙未,即公元前866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召穆公帅师追荆蛮,至于洛。
十六年戊戌,即公元前 863年,蔡武侯薨。(《史记·管蔡世家》。)
楚子勇卒。(《史记·楚世家》。)
十九年辛丑,即公元前 860年,曹夷伯薨。(《史记·曹叔世家》。)
二十二年甲辰,即公元前857年,大旱。
陈幽公薨。(《史记·陈杞世家》:厉王“二十三年,幽公卒。”)[1]1576
二十三年乙巳,即公元前856年大旱。
宋僖公薨。(《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十八年,厘公卒。”)[1]1622
二十四年丙午,即公元前855年,大旱。
杞武公薨。(《史记·陈杞世家》)
二十五年丁未,即公元前854年,大旱。
楚子严卒。(《史记·楚世家》)
三十七己未,即公元前842年,厉王“无道,为国人所逐,出奔。”[26]1970(《文献通考·帝系一》)
周厉王执政后,对民施以高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故于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将厉王逐出国都。国家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的局面。“国人暴动”有力地打击了西周王室,动摇了封建贵族的统治,促使西周更快地衰败。
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奔彘后,由王室贵族推荐召公、周公二相摄行国政,号曰“共和”。共和行政14年。
《晋书·束皙传》引《纪年》:“〔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17]58
《庄子·让王篇》释文引《纪年》:“共伯和即于王位。”[17]58
《史记·周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共伯和即干王位。”[1]144
《帝王世纪》:“共伯和干王位。[19]33《史记·三代世表》索隐。”
共和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共和行政。”[5]42(《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引《史记·鲁周公世家》。)
召公、周公二相摄行天子事。(《史记·周本纪》)
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晋靖侯薨,子厘侯司徒立。
四年癸亥,即公元前838年,蔡武侯薨,子夷侯立。楚熊勇薨,弟熊严立。
七年丙寅,即公元前835年,曹夷伯薨,弟幽伯强立。
十年己巳,即公元前832年,陈幽公薨,子厘公孝立。
十一年庚午,即公元前831年,宋厘公薨,子惠公覸立。
十四年癸酉,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崩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共立之,是为宣王。
楚熊严有子四人,曰:伯霜、仲雪、叔熊、季紃。熊严薨,伯霜立,是为熊霜。
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27]975(《庄子·让王篇》)
大旱既久,庐舍俱焚,会汾王崩,卜于大阳,兆曰:“厉王为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归国。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17]256(《竹书纪年》)
周宣王
周宣王,名靖,厉王之子。在位46年。(《史记·周本纪》作“静”,正义引《鲁连子》作“靖”。)
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辅政。(《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又《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
复田赋。(《诗·小雅·六月》)
作戎车。
燕惠侯薨。(《史记·燕召公世家》)
二年乙亥,即公元前826年,锡太师皇父、司马休父命。(《诗·大雅·常武》)
鲁慎公薨。(《史记·鲁周公世家》“真公”,《汉书·律历志》作“慎公”。)
曹公子苏弑其君幽伯疆。(《史记·曹叔世家》:“幽伯疆九年,弟苏杀幽伯代立,是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岁。”[1]157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曹幽伯尽宣王二年。)
三年丙子,即公元前825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史记·秦本纪》《后汉书·西羌传》)
齐武公寿薨。《史记·齐太公世家》)
四年丁丑,即公元前824年,王命蹶父如韩,韩侯来朝。(《诗·大雅·韩奕》)
使秦仲伐戎,不克。[25]2871(《后汉书·西羌传》)
秋八月,方叔帅师伐荆蛮。(《诗·小雅·采芑》)
六年己卯,即公元前822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诗序》)
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诗·大雅·常武》)
王归自伐徐。(《诗·大雅·常武》)
锡召穆公命。(《诗·大雅·常武》)
西戎杀秦仲。(《史记·秦本纪》《十二诸侯年表》:“秦仲尽宣王六年。”)
七年庚辰,即公元前 821年,王锡申伯命。(《诗序》)
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齐。(《诗·大雅·蒸民》)
八年辛巳,即公元前820年,初考室。(《诗序》)
九年壬午,即公元前819年,王会诸侯于东都,遂狩于甫。(《诗序》)
十二年癸未,即公元前 816年,鲁武公薨。(《史记·鲁周公世家》:“武公九年夏卒。”[1]1527《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武公尽十年,正当宣王十二年。”)[1]520
十五年丙戌,即公元前 813年,卫厘侯薨。(《史记·卫康叔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王锡虢文公命。(《周语》)
十六年丁亥,即公元前 812年,晋迁于绛。(《诗谱》。案:《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岁晋穆侯初立。《资治通鉴外纪》:“宣王十六年,晋献侯薨,子穆侯弗生立,自曲沃徙都绛。”)[17]258
十八年己丑,即公元前 810年,蔡夷侯薨。(《史记·管蔡世家》:“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1]1566《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蔡夷侯尽宣王十八年。”)[1]522
二十一年壬辰,即公元前807年,鲁公子伯御弑其君懿公戏。(《史记·鲁周公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二十二年癸巳,即公元前806年,王锡王子多父命居洛。(《史纪·郑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友于郑。”)[1]1757
二十四年乙未,即公元前804年,齐文公赤薨。(《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二十五年丙申,即公元前803年,大旱,王祷于郊庙,遂雨。(《诗·大雅·云汉》)
二十七年戊戌,即公元前801年,宋惠公鳷薨。(《史记·宋微子世家》《史记·十二年诸侯年表》)
二十八年己亥,即公元前800年,楚子儬卒。(《史记·楚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二十九年庚子,即公元前799年,初不籍千亩。(《周语》)
三十年辛丑,即公元前798年,有兔舞于镐京。(《太平御览》九百七引《纪年》《初学纪》二十九)
有马化为人。[14]33(《资治通鉴外纪》)
三十一年壬寅,即公元前797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二年癸卯,即公元前796年,王师伐鲁,杀伯御。(《周语》:“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又:“命孝公称于夷宫。”)[12]22-23
陈僖公孝薨。(《史记·陈杞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三十三年甲辰,即公元前795年,齐成公薨。(《史记·齐太公世家》:“成公脱立,九年卒。”[1]1482《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成公尽宣王三十三年。”)[1]527
有马化为狐。(《开元占经》一百十八引《纪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17]260《资治通鉴外纪》亦系之三十三年。)
三十七年戊申,即公元前791年,燕僖侯薨。(《史记·燕召公世家》)
楚子鄂卒。(《史记·楚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三十八年己酉,即公元前790年,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后汉书·西羌传》《左传·桓二年传》)
三十九年庚戌,即公元前789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王师败逋。[12]21(《周语》)
四十年辛亥,即公元前788年,料民于太原。(《周语》)
戎人灭姜邑。[25]2872(《后汉书·西羌传》)
晋人败北戎于汾隰。[25]2872(《后汉书·西羌传》)
四十一年壬子,即公元前787年,王师败于申。[25]2872(《后汉书·西羌传》)
四十三年甲寅,即公元前785年,王杀大夫杜伯。(《墨子·明鬼下》)
其子隰叔出奔晋。(《晋语》:“昔隰叔子违周难,奔于晋。”注:“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杀杜伯,隰叔避害适晋。”)[12]425
晋穆侯费生薨,弟殇叔自立,世子仇出奔。(《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四十四年乙卯,即公元前784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宣王四十四年,晋殇叔元年。”)[1]530
四十六年丁巳,即公元前782年,王陟。(《史记·周本纪》)
周宣王继位后,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其晚年接连战败,独断专行、忠言逆耳、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周幽王
周幽王,名涅,周宣王之子。在位 11年。(《史记·周本纪》)
元年庚申,即公元前781,年春正月,王即位。
晋世子仇归于晋,杀殇叔,晋人立仇,是为文侯。(《史记·晋世家》)
王锡太师尹氏、皇父命。(《诗序》)
二年辛酉。即公元前780年,晋文侯仇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泾、渭、洛竭,岐山崩。(《周语》)
初增赋。
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17]261(《水经·洧水注》引《纪年》《古本纪年辑校》)
三年壬戌,即公元前779年,王嬖褒姒。(《史记·周本纪》)
冬,大震电。(《诗·小雅·十月之交》)
四年癸亥,即公元前 778年,秦人伐西戎。(《史记·秦本纪》)
夏六月,陨霜。(《诗·小雅·正月》)
陈夷公薨。(《史记·陈杞世家》)
五年甲子,即公元前777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史记·周本纪》)
皇父作都于向。(《诗·小雅·十月之交》)
六年乙丑,即公元前776年,王命伯士帅师伐六济之戎,王师败逋。[25]2872(《后汉书·西羌传》,并见《竹书纪年》)
西戎灭盖。[25]2872(《后汉书·西羌传》)
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21]1034-1035(《诗·小雅·十月之交》《唐书·历志》)
七年丙寅,即公元前775年,虢人灭焦。[17]262(《水经·河水注》)
八年丁卯,即公元前774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郑语》)
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为太子。(《太平御览》一百四十七引《纪年》《左传·昭二十六年》疏引。)
九年戊辰,即公元前773年,申侯聘西戎及鄫。(《郑语》)
十年己巳,即公元前772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书钞》二十二引《纪年》《左传·昭四年传》)
秋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引《纪年》)
王师伐申。(《郑语》)
十一年庚午,即公元前771年春正月,日晕。(《资治通鉴外纪》)
申侯以犬戎伐周,败幽王于骊山,弑之。[28]166(《皇极经世书》)
幽王,……十一年,王欲杀故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弗予,王伐之。申侯于鄫人召西夷犬戎攻王,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王骊山下戏水。[14]37-38(《资治通鉴外纪》)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史记·周本纪》“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1]149《史记·郑世家》:“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1]1759
犬戎杀王子伯服。《左传·昭二十六年》疏引《纪年》)
执褒姒以归。(《史记·周本纪》)
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左传·昭二十六年》疏引《纪年》:“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17]263
平王乃东徙雒邑,避戎寇也。(《太平御览》引《史记》)
《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29]314
《史记》:“周幽王无道”;“周幽王淫乱”;“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1]
刘向《列女传》:“幽王惑于褒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褒姒之意。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30]194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14]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周宏伟.西周都城诸问题试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 (1).
[3]〔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张闻玉.关于周文王的纪年[C]//程水金.正学: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张闻玉.历史年代与曆术推演[M].贵阳:三友堂,2002.
[5]〔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梁〕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张闻玉.逸周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9]〔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汉〕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7]刘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述异记·世说新语[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18]〔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宋〕李昉.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0]〔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朱杰人整理.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1]〔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2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3]〔晋〕郭璞注.穆天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清〕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7]〔宋〕邵雍撰,卫绍生校注.皇极经世书[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8]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9]〔汉〕刘向.古列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钟昭会)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3-0125-12
DOI编码:国际10.15958/j.cnki.gdxbshb.2016.03.018
收稿日期:2016-02-17
作者简介:曾 鹏(1947—),男,四川巴中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谱谍学。队,可以由周王统一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