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6-03-09 02:14赵红英冉秦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脑病血肿出院

赵红英 冉秦

(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妇儿分院儿外二科,重庆 404000)



小儿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赵红英 冉秦

(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妇儿分院儿外二科,重庆 404000)

目的 探讨小儿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9例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的患儿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加强术前观察、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一般护理、伤口护理、头部引流管护理、饮食用药护理、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等针对性护理。结果 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及护理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病程短、病情危重,需及时手术干预、规范治疗,严密的术前术后护理能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 颅内血肿; 肺吸虫脑病; 护理

Children; Intracranial hematoma; Cerebral paragonimiasis; Nursing

脑型肺吸虫病是肺吸虫侵入人体脑组织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约占活动性肺吸虫病的10%~20%[1]。重庆三峡库区的巫溪、奉节、云阳等均为肺吸虫病的中、高度流行区[2]。肺吸虫囊蚴在患儿体内具有游走性,小儿体颈距离短,颈动脉周围组织疏松,因此囊蚴更易进入脑内导致发病[3]。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畏寒、发热、脑膜刺激征、瘫痪、感觉消失、失语等。而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患儿主要表现均与脑内病灶(血肿)的急性占位效应有关。该类型肺吸虫脑病较其他类型病程更短,病情更为危重,需及时手术干预[4]。我科2011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该病患儿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均恢复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29例患儿,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4~13岁。患儿均无头部外伤史,既往无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病史;26例有生食淡水蟹史,3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病程最短4 h,最长1周。 临床表现:头痛、头昏25例,其中20例呕吐,发热2例,肢体偏瘫5例,抽搐发作3例,意识障碍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合并胸膜病变4例。所有患儿肺吸虫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阳性,15例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值。26例CT显示有颅内血肿,3例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3例抽搐发作患儿行脑电图检测,无癫痫波出现。

1.2 结果 本组患儿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病灶清除术,手术指征同一般颅内出血。术中取血肿及病变组织病检,结果为送检组织或血浆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患儿病检组织中发现虫体。术后所有患儿均服用抗吸虫药吡喹酮进行治疗,25 mg/kg,每日3次,连服3 d后间隔4 d为一疗程。住院期间服药1~2个疗程,无不良反应后即可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加强术前观察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患儿持续低流量吸氧,遵医嘱静脉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治疗。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变化及头痛、呕吐情况,实时监测患儿体温、脉搏、血压、心率,一旦发现意识障碍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且伴有脉搏、呼吸减慢、血压升高,则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应积极抢救治疗。昏迷及抽搐的患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抽搐发作时注意安全,拉起床档防止受伤,设专人守护,注意抽搐性质、持续时间、频率,并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症状。(2)完善术前准备: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颅脑CT及胸透检查,了解患儿营养状况及其他合并症。术前常规头部备皮、合血、导尿,头部备皮后用75%酒精消毒,并戴无菌帽。根据医嘱术前用药,备好CT片及病历等。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患儿安置重症监护病房,保持病室的温度为20~22 ℃,湿度为55%~65%,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1 h。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意识不清的患儿,其吞咽反射消失,口腔分泌物不能排出体外,应及时吸出口鼻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和呕吐物排出。清醒后将患儿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交替取半卧位与侧卧位,以免合并压疮及肺部感染。常规行皮肤、口腔、会阴护理2次/d。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3~4 d为护理关键期,此阶段易发生脑水肿,应遵医嘱进行脱水治疗,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神志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的变化。如患儿由躁动转入昏睡状态,提示意识障碍有所加重;如患儿术后一直不醒或醒后又昏睡,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深而慢,脉缓,降至60次/min,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迅速进行抢救。本组病例有1例发生术后再出血,因发现及时而挽救了患儿生命。

2.2.3 切口护理 头部垫无菌巾,密切观察头部切口敷料是否有渗血渗液及有无脱落,若敷料被渗出液浸湿应及时更换以防感染,避免患侧受压;切口局部有红肿、疼痛及脓性分泌物,应及时处理。患儿术后1周若切口恢复良好可拆线,对于颅压未回归正常、伤口张力大、体质虚弱者应分次或延期拆线,且注意有无脑脊液渗出。

2.2.4 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根据硬膜外、硬膜下或病灶引流管适当调节引流袋的高度,通常情况下引流袋低于创腔30 cm,如术后伴有脑脊液渗出者可以根据引流量适当抬高引流管,防止引流过度引起颅内低压。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翻身及护理操作时注意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术日至术后第1天引流液为暗红色血性液体,以后逐渐变为淡红色,引流量也逐渐减少,若引流液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每日更换引流袋,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如需搬动患儿时应夹闭头部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回流,防止逆行感染。术后引流3~4 d,引流量减少,经复查头颅CT颅内情况恢复良好可拔除引流管。

2.2.5 饮食护理 无意识障碍患儿术后第1天可进食,从少到多,从流质到正常饮食,给予患儿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卧床期间不进食豆类、奶类或含糖高的食物以免腹胀,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量和性状。术后仍然昏迷及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的需要,增强患儿抵抗力。对单独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行饮食训练,喂养时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避免头后仰导致异物吸入。

2.2.6 用药护理 予以吡喹酮25 mg/kg口服每天3次,服3 d停4 d,用药期间注意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昏、胸闷等。疗程视患儿恢复情况而定,并且定期检测患儿肝功能,在用药阶段遵医嘱予以保肝治疗,防止肝功能异常。

2.2.7 康复护理 有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的患儿,可请康复科会诊施以针灸疗法,同时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指导患儿从简单的发音和被动的肢体活动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有步骤实施康复计划。被动活动时由健侧到患侧,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上肢做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5~10次/组,3~4组/d。

2.2.8 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 出院前和患儿家长共同制订家庭康复计划,让家长掌握肢体及语言训练要点,鼓励出院后坚持进行家庭康复。注意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的培养,合理安排,劳逸结合,使学习、生活、睡眠有规律,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要适度,以免诱发癫痫或使病情加重。注意饮食合理搭配,适当增加营养,多食高蛋白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鱼、水果及各种新鲜蔬菜,多饮白开水。告知患儿术后1月内不能洗头,如出现伤口红肿、渗液时应及时就诊。出院后避免外伤,1个月、3个月后门诊复查头颅CT和脑电图,出院后继续口服吡喹酮治疗2~3个疗程,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停药,门诊随访半年。

3 小结

颅内血肿型肺吸虫脑病病程短、病情重,随时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应积极手术治疗。做好患儿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术前术后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术后按疗程服药、早期康复训练等,均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预防肺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41-942.

[2] 张敬如,王英,杨松,等.三峡库区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2):1068-1072.

[3]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97-1098.

[4] 翟瑄,梁平,夏佐中,等.小儿急性血肿型肺吸虫脑病的外科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12):884-886.

赵红英(1976-),女,重庆梁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冉秦,E-mail:1473623878@qq.com

R473.72,R473.51

B

10.16821/j.cnki.hsjx.2016.16.022

2015-12-01)

猜你喜欢
脑病血肿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快速出院回家对于符合医保出院条件的全膝置换术后患者是安全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第五回 痊愈出院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