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庆生
(宁阳县东庄镇韩庄完小,山东 泰安 27141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葛庆生
(宁阳县东庄镇韩庄完小,山东 泰安 271415)
摘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探究、创新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不断地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教育
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在教学中,欲想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探究、创新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不断地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力求做到学生的事学生自己办,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课堂上,教师要静下来,学生要动起来,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整个教学过程变为教师指导之下,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意识的重要已被广大的教师接受,大部分的教师在上课也能运用问题来引课,来组织教学,但往往问题提的太直接,太突然,太简单,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太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能用问题引课或组织教学比直接讲述要好。但笔者认为若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更好。
如笔者在上“物质的鉴别”一课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拿出一杯无色透明的液体,叫学生针对这一杯液体提一些问题。结果学生马上来了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是杯什么液体?它有气味吗?它是不是水?它是不是硫酸?它是不是单一的物体(纯净物)?它由哪些元素组成?它能喝吗?它有味道吗?……这样不但活跃了教学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取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设计,如:讨论提出研究方案,选取研究方案,搜索有关信息,进行典型的实验……等等。如上面的这么多问题提出后,就抓住“它是不是水?”“它是不是硫酸?”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展开教学。再如《分子的运动》一节教学时,根据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抓住其中之一“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展开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不难引入这样的问题:物质是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
探索研究设计要求:⑴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教师重在点拔。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自我发现解题规律,自我构建知识、问题、方法结构体系。⑶注重探索的科学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类比、等效、移植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索、研究的魅力,体味创新活动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真诚的爱心,以其爱心唤起学生的诚心、信心、责任心、使命感,一般说来,凡是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喜欢跟着教师的思维去。因而是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观点、思路和方法,不搞一言堂,保证让学生有良好的愉悦的心情,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总是意识培养,需要成功的支持。反复的解决问题的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坚定他们努力探究的意志。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小处入手,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帮助学生不断成功,从而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主动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每一点成就,不论这种成就多么微小。要对他们的成功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要细心发现,高度珍惜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多加指责,只要不涉及社会理论道德就可以置之不问。
问题设置必须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问题的内容必须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集中性”是指问题必须相对集中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向性能使学生的学习精力集中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而不至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笔者在设计《大气压》一节教学时,先做“纸片盖住盛满水的杯倒置能不掉下来。”“小试管能在盛水倒置的大试管中向上运动!”等几个实验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引出大气压后,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大气压有多大?大气压的大小该如何测定?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更新教育观念,为学习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树立“不惟书,不惟师”的思想,把提问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必将能培养出具有思考强烈问题意识、有创造思维的人才。如此,才不负我们为师者实施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葛庆生(1981-),男,汉族,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大专学历。工作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庄镇韩庄完小;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