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翠 谢鑫鑫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论庄子逍遥游中的游世主义
王翠翠 谢鑫鑫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摘要:《庄子》《逍遥游》是传世之作,很多文学、哲学大家都对这部著作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析。《逍遥游》的基本含义就是“游戏以自乐”,其主旨就是“逍遥游”。纵观《庄子》全书,可以发现其核心的线索是游世主义,也是庄子本人的人生理想最高境界。在庄子生活的时代,这种游世主义就是对当时文明的批判。本文对庄子与《逍遥游》内涵进行简单介绍,并重点对游世主义做出解析,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游世主义;解析
《逍遥游》中的游戏观或者是游世主义,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来看,都是时代转型的心理良药,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犹如净化剂,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意义同时兼具现代意义。理解《逍遥游》中游世主义内涵,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也有启发作用。
(一)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也是老子之后,战国期间道家学派的代表,创立了“庄学”这个重要的学派。他的代表作《庄子》至今成为传世之作,《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也是代表了《庄子》的主旨思想。另外还有《齐物论》等名篇也非常出名。庄子和道家的老子齐名,被后人并称为“老庄”。
(二)逍遥游的内涵。
“逍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楚辞》和《诗经》里面。《楚辞》中有这样一句“聊逍遥以相羊”;《楚辞.章句》中,有“逍遥、相羊,皆游也”的句子;在《诗经.郑风.清人》中也有“河上乎逍遥”的说法,这里面的“逍遥”一词和“翱翔”义近之证。无论是《楚辞》还是《诗经》,“逍遥”一词的含义都是“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游”字使用的更加频繁,在观念上与“逍遥”也没有根本上的不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记载:“游,旌旗之流也”,这句话里面的“流”与“游”是一样的意思。在《广雅.释诂三》中进行释义“游,戏也”,旌旗流动起来就像流水,看上去自然无为。
徐复观于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里面,站在精神自由的高度看“逍遥”的内涵“消者消释而无执滞,乃对理而言。摇者随顺而无抵触,乃对人而言。游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钧状态”。
通过上述记载都可以看出《逍遥游》注重的是心灵之游,其思想内涵就是人在精神、心灵上的绝对的自由。
(一) 生命解析。
“逍遥游”,从根本上说是灵魂的游,是心灵的游,是不受生命束缚的。人活在世间,形体会受到各种束缚、限制不得自由,面对种种困难,会妥协迁就,而心灵可以打破这种束缚。如果形消失了,物消失了,按照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解释,并不是客观上的消失不见,而是用心将事物无形了,在这个世界中人就会变得自由无拘无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住一个人的灵魂。
在庄子的时代,一个充满动乱和纷争的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痛苦的,面对着无尽的剥削,对于大部分人的人生来说,世界是黑暗悲惨的,人的生命也如草芥被肆意践踏。在“生”中挣扎贪恋的是生命的美好,但终有一天生命会消亡,这是庄子也深有体会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然而人却不能够逃出天地之间,这是生死之困,如何超脱于生命、肉体之外,实现逍遥游,庄子的哲学认为,只有超越构成生命困境的因素,也就是“命”,才能够达到个体心灵的绝对自由,也就是达到“逍遥”的境界。
(二)悠游解析。
庄子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脱离这个世界的,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要面对这个世界的善良与丑恶,面对生老病死苦,因此,庄子的“悠游于世”一定是在这个世界之中“游”,但是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够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这个世界,否则会和这个世界捆绑在一起,自己只能受制于物质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又怎么能逍遥呢?
因此,庄子提倡的游世主义,就是对世界若即若离,同时又不能离弃,生活在世界上的无奈要驱使着你学会超越。庄子深知世界上的种种坎坷必须面对,不能够逃避也无法逃避。要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只有目无全牛,最终才能得到全牛。只有慢慢的让自己的心超脱于尘世之外,不去整日计较身边的那些束缚,一点一点的迈向超然,才能真正实现逍遥游。
正所谓,道无所不在,物也无可不游,通过《庄子》《逍遥游》游世主义的解析,不难看到,只有以平常心面对这个世界,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将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超脱物外,不被“形”所束缚,才能实现内心的逍遥。这对于过于浮躁的现代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商原李刚.《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3-7.
[2]王富仁.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J].河北学刊,2009,29(6):39-46.
[3]强昱.庄子《逍遥游》的精神旨趣[J].中国哲学史,2007,(1):54-60.
[4]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社会科学研究,2007,(1):142-151.
谢鑫鑫(1991.01-),女,河南濮阳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王翠翠(1990.10-),女,河北沧州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