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国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修改稿,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善用小学仪器组合,构建实验效益平台,有利于达到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标准;科学;操作;实验平台
科学课是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学习科学、实现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结构性实验材料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更具丰富性,操作起来也更加便捷,实验的结果或数据也更加精密。因此,指导学生学会用有结构性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能提高他们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利用结构性材料获得科学的体验。
一、利用结构性材料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结构性材料结构是指科学实验中教师所采用的材料的种类、组合、数量以及投放的次序,是被教师精心设计和优化过了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有结构的材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其日常生活,又能通过实验材料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出科学性。同时,结构性实验材料的选择,还能有效地调控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有限的探究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为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其包含着系统、全面、规范的科学教育内容,尤其是利用结构性材料开展科学探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利用结构性材料开展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极好途径。通过科学课中的结构性材料,教师可以不用做过多的提示或要求,学生就能够十分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在科学探究中仔细观察,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放大镜去照、用显微镜看实验材料,并做好认真记录,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通过观察,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萌芽。观察使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认知越来越清晰。
其次,科学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神。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需要掌握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使自己的身体获得科学知识的支撑,健康成长。例如: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奥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动手能力正处在发展上升的时期,适时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探究,会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而且其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也会在科学探究中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利用结构性材料的组合提高科学实验效率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植物的开花结果到种子的发芽,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人老暮年,从牛马代步到遨游太空……小学的科学课程,由于结构性材料的合理运用,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客观认识身边的科学现象。
1.新旧仪器组合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在突飞猛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旧仪器还没失去作用,新的实验装备就更新换代的现象。因此,也就出现了部分旧仪器被冷落,新仪器满足不了使用的现象。其实,新旧仪器重组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中,我就为学生准备了木板、小刀、泡沫塑料、钉子、铁质钩码、小皮球、回形针、橡皮泥、锡箔等材料。这些结构性材料中,有些能浮,有些能沉,还有一些是既能浮又能沉,而且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材料和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有一定的规定。这些新旧仪器重组的结构材料优化在一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学生在探究中,解释水中沉浮的现象,掌握科学道理。
2.改造或丰富材料组合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对相关的实验材料进行改造,使其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例如:在“惯性实验”教学中,我准备好了正方体的木块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学生在课上经过实验得知,长方体的木块实验效果更好,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实验教学中,就采用了长方体作为实验材料。又如:在“导体和绝缘体”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铜、铁、铝、木头、玻璃、石头、塑料等材料。在这些结构性材料中既有学生易分辨的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又有学生不易分辨的,如卷笔刀等由导体、绝缘体共同组成。同时,在提供的导体中,不要都是金属制品,以免学生认为导体就是金属。因此,我准备了铅笔芯、水来丰富探究的材料,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同时,在材料的品种和数量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3.仪器用品互补
例如:三年级“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仪器量身高、测体重,也可以借助学生成长的照片,学生家长的感言,学生自己的感受等来体会直接生长变化及其规律。六年级“杠杆的科学”,先用简单的机械做工来感知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投影仪将杠杆的作用进行放大,此时学生的感知和感受就加深了。倘若再用人体的手脚关节当支点,肌肉当用力点,称重物当阻力点,让师生的肌体有节奏的动起来,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杠杆的原理知识。
三、选择结构性实验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结构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立和组合,从而使结构性实验材料助推探究活动分层次地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推理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结构性材料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适时、有层次地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随着材料的提供而向前推进,亲历探究过程,提升科学素养。
1.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选择
教材是最好的资源库。小学科学教材中是学生最为熟识的实验资源,因此,从教材中选择结构性材料,会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实验中,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空气是什么:倒扣的杯子不进水,斜入的杯子会进水,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是存在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感知,适时进行捕捉和散放空气的游戏。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小塑料袋、小气球、风油精、清新剂等。通过操作,让学生从空气的变味中客观感受空气的存在。
2.从跨学科的交集中选择
当前小学的综合实践科学课程包含很多其它学科的内容。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种子”实验中,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在观察植物种子外形的同时,用笔记录着所见所得,这样,就将语文知识带入了科学教育之中。又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教师一方面用不同材料进行沉浮的实验,一方面要求学生用图表数据计算,将数学知识融于科学实验,掌握物体沉浮的知识。
3.从生活实践中选择
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科学课本身。生活是科学实验的源泉,有了生活的海洋,科学实验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探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例如:“惯性实验”中一共是3个小实验。在实验准备前,我从实验室里拿来了实验用的小车,而实验所需的其它材料,如鱼缸、鸡蛋、直尺等都是学生按照分组任务,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又如:在“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实验中,学生从家里带来了食盐、白糖和铁勺等实验材料,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准备。
生活和教材是科学实验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关于利用结构性材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材料进行适当改动和组合,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活动尚处在启蒙和探究阶段,这就更需要教师有效地发挥结构性材料的作用,利用好科学实验这个平台,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丁定一.小学自然教学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