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活动经验 构建高效课堂

2016-03-08 02:55陈碧芬
黑河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方式方法积累数学

陈碧芬

[摘要]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变过去的“两基”为“四基”,将数学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方式方法;积累;课堂教学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可是,许多教师对“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认识较为迷茫,在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那么,如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呢?

一、利用生活经验,提升数学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生活现实和生活经验。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他们的“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关于数学知识的体验,如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知道几点起床和睡觉;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只能推动,球却能滚动;随父母一起外出购物使用人民币进行结账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量和几何形体、方向、分类及人民币的最初步的观念,而数学学习则是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探索新知识,做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进行经验提升。

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已有了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但缺少大额兑换的经验。教师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将教室模拟为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形式,让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学生通过对话提出数学问题,买卖双方在购物过程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这样从生活经验中生成的新经验,促进学生从既有的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唤醒活动经验

教材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依据。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恰当的加工、拓展和补充,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活动经验。

如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时,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有一间长30分米、宽24分米的厨房需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要铺得既快又整齐,可以选择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通过这样改变教材,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熟悉、现实的情境中学习。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揭示活动经验

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1.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获取活动经验

动手实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并非意味着数学教学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活动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活动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和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执教“克和千克”时,为了让学生感知“1克”,教师先出示一枚1角的硬币(1克),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方法,充分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通过找一找、掂一掂、量一量等方法,启发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熟悉的物品是1克,如花生、黄豆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克的轻重,从而建立正确的表象;再通过掂、估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的物品有多重。这种不断反复的亲身体验,能帮助学生形成印象深刻的质量概念,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设计“情境串”,积累活动经验

“情境串”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采用层递式“情境串”,更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探究性经验。

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如下层递式“情境串”:

情境一:导入。课件出示语文教材《美丽的路》一课的画面:“鸭先生门前有一条美丽的小路,小动物们在这小路上小心快乐的行走,生怕弄脏、弄坏了小路。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小路到处是垃圾,变得臭气熏天。于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着急了,开展了一场‘环境保卫站(板书),小鸭、小鹿、小兔都在卖力地、认真地清扫。”这样,与语文学科接轨,用童话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二:设置思维阶梯,体验探究乐趣。我适时出示已经条件——小兔说:“我捡了26个瓶子。”小鹿说:“我比小兔多捡了3个瓶子。”让学生读题并根据这些条件提出“比多”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用小棒摆、用计数器尝试并讲解解题思路后,再用这一情境引出“比少”的问题:“天哪!我竟然比小兔还少一个,我要加油了!”站在一旁的小鸭着急地说。学生在富有童话感情色彩地语言中去体会内在的数量关系,愉快地提出了“比少”的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情境三:展现思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动物王国的成员也全员参与到了“环境保卫战”中。小熊猫说:“我比小兔少捡了10个瓶子。”小狗说:“我比小鹿多捡了6个。”让学生从中选出两个条件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解决完问题后,同桌交流并总结本课的知识课题—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情境四: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题能力。为延伸本课所学内容,我创设一个与前面情境形成系统的情境串:“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输了的不服气,决定开展第二场的比赛,请你猜猜看到底谁会赢?”这样,学生陶醉在一个以“环境保卫战”为主线的情境串教学活动,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轻松愉悦地学习。

3.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如“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生2: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3:………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来验证?(学生讨论)

师:咱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形成共识: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

师:咱们继续验证第二个猜想。(学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从材料袋中取出小棒,把前面活动中的6、13、26、423、756、1249这6个数在记录表中按数位摆出来。一人报数,一人摆小棒,一人笔算试除看能否被3整除,一人记录。)

师:(1)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是3的倍数?

(2)摆数用的小棒根数其实就是这个数的什么?

(3)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讨论、验证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通过操作、交流、观察、思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验证——修正——得出结论。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数学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而又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中去实践,使经历不断上升为经验,从而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龙宝新,孙峰.高效课堂技术化模型的内在关联及平衡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

[2]陈丽.对高效课堂与课堂高效的理解与践[J].文学教育,2014,(6).

[3]曹克凡.设计高效课堂练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时代教育,2014,(16).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式方法积累数学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