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慧 侯 晞
抑郁症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许慧侯晞
241000芜湖市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抑郁症是目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以频繁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兴趣丧失、悲观绝望甚至自杀行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生命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因此,抑郁症的治疗与护理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认为健康与疾病间相互转化过程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与治疗有关,与有无综合的护理干预更是密切相关,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抑郁症概况、主要治疗和护理干预进展综述如下。
1抑郁症的概况
1.1抑郁症的发病率据WHO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约有3.5亿,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达3000万。2005年,李辉等[2]对徐州市城区两个街道中4440名居民(15~60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抑郁症状发生率16.89%,抑郁症时点患病率0.67%,总患病率0.86%,而在1993年国内7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患病率0.52‰,两者相比患病人数增加达16倍之多,这表明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
1.2抑郁症的危害抑郁症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危害性等特点。据WHO评估,2/3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念头和行为,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每年约有高达100万人, 是普通人群的20倍。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增加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由于抑郁症患者早期症状容易忽视,临床常出现误诊和漏诊,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复发率,这对提高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极为重要,这也是医护人员防治抑郁症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2抑郁症的治疗
2.1药物治疗抑郁症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单胺类递质学说,HPA轴功能亢进学说,免疫系统紊乱学说,细胞信号转导改变学说等。其治疗主要药物有:(1)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类,代表药物氟西汀,不良反应小,基本上无抗胆碱作用及心脏毒性。(2)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代表药物瑞波西汀,对5-HT递质没有影响或很小,与氟西汀疗效相当,但在改善某些社会功能方面作用优于氟西汀。(3)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类,代表药物米氮平等,可同时作为辅助的镇痛剂和止呕药物,在镇静和刺激食欲方面有一定疗效[3]。
2.2中医药物治疗目前,为弥补西医治疗诸多不足之处,中医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逐渐显现出一定的疗效,有着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优势。单药有贯叶金丝桃、柴胡、石菖蒲等,复方制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归脾汤等经典方剂,研究发现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6]。
2.3其他治疗电休克疗法治疗抑郁症短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尤其对其他治疗无明显反应的重度抑郁患者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目前此技术方法有很大提高。另有研究表明[7-8],针灸治疗抑郁症操作方便、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还有脑部刺激疗法治疗重症抑郁症患者,包括经颅磁刺激及重复经颅磁刺激、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等。此外光照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方法对缓解抑郁症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抑郁症的护理
Roy适应模式认为,护理干预可通过改变或控制各种作用于人体系统的刺激,使其在个体适应范围内,进而提高机体的应对能力,扩大适应范围,促进适应反应。蒋菊芳等[9]对45例抑郁症患者以Roy适应模式为基础进行一系列健康行为训练8周,结果表明,各项抑郁症评分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标准规范同时兼有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抑郁症患者的有效适应,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传统医学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抑郁症病程迁延漫长,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指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等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促进康复。首先,医护人员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了解其社会、文化、生活背景及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建立系统、完整的档案。其次,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热情介绍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治疗和护理的主要步骤,取得信任和配合。王赛娇[10]对108例老年住院患者采取支持疗法、认知干预等综合心理干预,明显改善了老年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杨霞等[11]对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3.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指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系统地收缩和舒张骨骼肌肌群,以身体的松弛带动心理上的放松,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其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实效性备受关注,心理学、医学和护理学界各领域的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考证,目前已经得到证实[12-13]。常用方法有瑜伽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方法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疗法、漂浮疗法及想象放松法等。放松训练可以由医师、护士或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指导进行,也可以患者掌握基本方法后自己完成。周策等[14]对76例抑郁症患者实验研究中,采用相同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同时,试验组给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干预8周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均下降,两组间比较,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1);SCL-90评分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说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适用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护理。张冉等[15]对60例在门诊接受输液治疗并存在焦虑情绪和睡眠障碍的慢性病患者给予放松训练干预,结果亦表明,试验组的焦虑程度和睡眠障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
3.3社区-家庭干预社区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创造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孤独情境,促进健康。赵玉波[16]将49例抑郁症住院患者实施家庭参与模式治疗,与对照组出院时抑郁、出院12个月后生存质量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家庭参与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效降低复发率。
3.4健康指导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指导的核心是改变个体或群体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但其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 、有系统的教育和促进过程。蒋菊芳等[17]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开展“患者与自然相融合”为主题的“新起点”健康指导,研究发现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正确应对生活负性事件,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
3.4.1安全护理抑郁症患者持续情绪低落,缺乏生活信心,易产生自杀念头,应认真细致的做好各项安全护理措施。首先,建立积极有效的护患沟通,以语言和非语言方式温暖患者。其次,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家属和同事经常探视聊天,回忆既往的愉快事件,避免引起情绪紧张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再次,密切观察患者,认真交接班,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清理各种危险品,避免意外。
3.4.2生活护理抑郁症患者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常常缄默不语,严重时呈木僵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或降低,护士和家属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和病情,及时满足其生活需要。
3.4.3饮食护理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药物治疗副作用等影响,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或拒食,护士与家属需要仔细观察,督促进食,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可口营养饮食,少量多餐,保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3.4.4用药护理积极宣传安全有效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患者疾病认知。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与医师沟通,给予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等,坚持以患者为本,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4结论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运动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类疾病。伴随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工作、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抑郁症就像普通感冒一样高发于世界各地、各阶层和各类人群。患者常会感到悲观绝望、无助和无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也带来沉重的负担。通过积极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可以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处理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延缓社会功能的减退,对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uman RS,Kehne JH.Depression[J].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2007,6(3):161-162.
[2]李辉,张建球,赵后锋,等.城市人群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2):133-134.
[3]刘佳莉,苑玉和,陈乃宏.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9):1193-1196.
[4]冼慧,唐启盛,赵晶.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1):856-859.
[5]李东阳.中药归脾汤合并认知疗法治疗伴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86例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2):44-45.
[6]韩辉,杨文明,韩明向,等.加减血府逐疲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1):86-88.
[7]刘述霞,王秀花,刘秀丽,等.电针治疗抑郁症118例[J].中医研究,2010,23(9):76-77.
[8]朱力,姚成龙,王飞飞.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60-161.
[9]蒋菊芳,刘霞,魏金英.以Roy适应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行为训练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3):2743-2746.
[10]王赛娇.心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20-121.
[11]杨霞,厉惠.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0):66-67.
[12]王俊清,林以环,张华娜.瑜伽放松训练改善抑郁症患者情绪和睡眠的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27(3):150-152.
[13]张华,曹素霞,李恒芬,等.氧气吸入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1-44.
[14]周策,许丽霞,杨丽坤,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抑郁症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5-16.
[15]张冉,陈春娥,来纯琴,等.放松训练改善门诊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294-1295.
[16]赵玉波.家庭参与模式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40-2142.
[17]蒋菊芳,吴晓梅,吴宗萍,等.以“新起点”健康理念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3-255.
(本文编辑陈景景)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一般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01225)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1.012
(收稿日期:2014-10-31)
许慧:女,硕士研究生,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