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现代性的问题

2016-03-08 16:53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关键词:现代性传统文化

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重审现代性的问题

鉴传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现代性生发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文化运动,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格局与秩序的重新形成。现代性也以自己的方式传入并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无论是文学界的重写文学史,还是思想界的热议以及对其重新澄清,都为我们进入现代性做足了思想和理论准备,然而现代性的内涵置于不同意境则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我们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且对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的厘清将有助于我们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道路的理解。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运动;传统文化

引言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应当是上世纪90年代思想运动的关键词之一。此前是关于现代化的讨论,之后就是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关于现代性的讨论,经由了一个由现代性批判到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之后又沉寂了一段时间。大致上是从2014年开始,现代性再度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虽还未来得及把握这次现代性讨论的核心问题所在,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这次关于现代性的讨论的兴起,中间有一个现象,就是文学界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关于现代性的讨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上世纪80年代以后王晓明等人开启了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序幕,经历重写之后,虽然理念很好,学术实践相对来说却比较薄弱。第二,此后,到了现代文学的讨论,文学界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文学死了之后”,紧接着文学界就开始炒做“文学死了”。笔者曾求教于一些朋友:“文学死了”你们干吗?之后他们再度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现代性的概念,然后整个文学界讨论了很多年,要以现代性重写文学史,从那时看到他们的理念之后,笔者就一直非常期待,期待文学界能以现代性为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一个重构,很遗憾笔者没有看到,尽管相关的文章会有一些。所以现代性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大概经过了10年左右的讨论,到晚近(从2014年开始)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文学界虽有些讨论,但文学界的讨论也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思想的发展视角中来。

一、追溯现代性

实质上关于现代性的讨论是有一些歧义的。如何谓现代,什么是现代性,它的发展脉络、历史脉络如何等还存在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那么,这样一个描述,实际上是西方学术语境中的描述,还没涉及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及其展开,后面我们再专门论述。

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及其展开、历史脉络、现代性的含义,等等,这些基本上指的是西方学术脉络中的现代性,国内虽然也有很多讨论,但还没有进入到西方这样一个话语体系当中。实质上,关于现代性的问题大致上以采用西方的观念为主,即从启蒙以来,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从西方语境来说,现代性的起源就带上了一种浓重的启蒙色彩,之后,福科和哈贝马斯对于现代性的讨论,也基本上是顺着这个道路往下延伸的。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写过一本书:《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他对现代性的起源做过非常详尽的考察。当时他提出在西方史上未受关注,或受到关注也没有作为一个很重要因素加以讨论的,那就是他的世俗话语。作为西方现代性的起源,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的运动,一个标志性事件——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以人们就把德国现代性的这样一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因素看得比较重要。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启蒙、宗教的因素,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与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它们成为现代性的一个核心性的问题。之后就是关于资本等一系列的问题,即资本以及资本所形成的权力、社会结构以及权力架构,这几个重要的维度,从现代性的起源上我们有这么几个的问题、几个维度去加以考量。遗憾的是,后来关于现代性的诸多研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社会总体性的维度加以考量,都是单方面的对于现代性的某个方面的考察,因此给我们从总体上理解现代性带来了困惑。按吉登斯的说法,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引入,而目前学界更多采取的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也是立足于此意。所以笔者觉得目前急需这种综合视野对现代性给予考察。这也是笔者想说的现代性的大致脉络。

二、有关现代性的争论

关于现代性的诸多争论大致上有三种:第一是指需要完成的现代性,第二是指一种新的现代性,第三是指现在,即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可能要晚一些,国外对现代性的讨论大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期望或号召着一种带有明确的民族性或文化特征的现代性。如果说之前是一种同一性的思路的话,那么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发生了歧义,即相对主义因素的引入。至于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新的现代性的形态是怎样,则没有确定的说法。与此同时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现代性,和大家以为的现代性,比方说,哈贝马斯、马克斯·韦伯和福科、吉登斯眼中的现代性,有哪些差异和共同的地方,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抽象的语言概括就是普遍和特殊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特色,它并非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和社会历史,甚至和政治、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其未来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

其实关于现代性的争论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比如詹姆逊,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代表,他对于文学、全球化,还有后现代和文化有很多研究和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左翼,与黑格尔顿关于意识形态全球化,甚至包括大卫·哈维都有很多共同的思想。詹姆逊曾经对现代性提出强烈的批判,他认为现代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工具,成了影响力和霸权的工具。在思想的层面,使用现代这个词是极端不恰当的,因为从现代这个概念的起源到它进入思想领域,首先就源于一种设想,现代性是一个等级的体系,即现代和非现代,或者是现代和前现代这样的两端。它隐含的是非现代和前现代都不算做人类,那么什么才能算做人类,什么才能算做现代人呢,那就是有一定的理性,对自身、对社会达到一定的自觉的状态,这才是现代人的一个标准。就像日常语言中说现代人,我们对现代人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设定。所以当代的人类学家,对此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是现代人的话,那么我们和原著民族或者土著从来就没有共同的在一个时代里面。现代一词意味着一种不平等,意味着一种霸权,因此,可以看出詹姆逊对现代持有一种批评的态度,也表明了他的一个后现代的视角。詹姆逊曾说过,拉图尔有一本书,叫《我们从未现代过》[1]1,笔者虽然不会像拉图尔这么极端,但却觉得这个书名非常有意义,它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对我们带有丰富的启示。笔者觉得这可能预示着一个更为广阔的、平等的一个观念。

对于现代性以及其所产生的控制、权力等方面我们的探讨比较缺乏,那么这是关于现代性的否定性的讨论。支持现代性观点的人肯定会想到哈贝马斯,还有福科,后者在其《什么是启蒙》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他认为现代性这个概念所有的含义在于使我们自己和当下的我们所处的现实,以及和我们未来关联起来的一种态度。笔者觉得这个讲法甚好,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从启蒙的角度来说,是按照启蒙的路径来考虑的。现代性最主要的含义,就是一种态度,它的全部含义就是把我们自己与时代及其我们的未来关联起来的一种态度。那么,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视域里,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考虑为一项未完成的计划。大卫·哈维在后现代状况当中,对哈贝马斯的这个未完成的计划做了更详尽的描述,他认为的现代性是与启蒙相关的,它将主体、价值、启示和意义容纳在此项未完成的计划中。这是关于现代性论辩的两种意见。

三、现代性的建构及其问题

目前从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对现代性最初主要是以一种批判性的方式来加以讨论的。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语境中对现代性的理解比较复杂,因为我们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纠葛。其最初表现就是关于现代化的讨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现代性和现代化混同在一起加以讨论。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对现代性的检索与批评以来,国内关于现代性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变,那就是集中对现代性的批判。那么中国对现代性批判有两条进路:一条进路实际上是重复了西方关于现代性批判的主要的话语方式,认为近代以来的哲学为其提供了一个思想基础,即主客二分的思想方式导致了人对自然的索取,这是最典型的一个思想路线。罪魁祸首就是笛卡尔。那么,这个现代性和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对主体性的强调,以及后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是不是真正地和这种思想有关,这种想法还在推测之中,很难确定地说就此可以证实这是一脉相承过来的,我们只是按照从那样的思想方式导致了这些问题,来推断他们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笔者认为,如果按黑格尔方式来说,这就是一种主观思想,即在概念之间建立一个表面的联系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种观点很明显是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上犯了一个比较轻率的错误。

其次,就是对于现代性的弊端的一个考量,尤其是如何避免现代性的弊端。中国人发现了一条新的进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性的弊端,主要是主客二分导致人对自然的索取,一切问题源于此,对自然的穷追猛打是现代性的罪恶之一,那么怎么避免呢,中国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自然观,能够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援。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呢,我们经过了很多讨论,论文、著作也有很多,但是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在于天人合一,我们只是简单地做了一个比附,认为人就近似于人事,天就近似于自然,因此,天人合一就自然地高于西方的主客二分。然后说,西方采用的是分析的方式,中国采用的是综合的方式,综合的方式肯定高于分析的方式,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如庄子说混沌好,有人说不好,那就捣几个窟窿,因为它不开窍得给它开窍,结果日琢一窍,七日七窍而成,他觉得大功告成,结果呢?混沌死!可见,综合并非一定胜于分析,这是一些很简单的观念和幼稚的论证。我们常有一些想法,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很奇怪的做法,要用中国古代的观念,济施的良药拯救西方堕落的灵魂。比方说,季羡林先生在1994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系列演讲,他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界,他的观点就是中国文化是高于西方文化的,西方文化的弊端在于对于自然的穷追猛打。当然对问题的诊断要有比较确定的方式和严肃的方式,不能靠简单的推论,所以今天看来对现代性的批判,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检索的地方,对待传统文化再造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自己想象的。

以上是我们对于现代性批判的现状,此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因素——对现代性的建构。谈到现代性建构,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体系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关于现代性构建,我们更多地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去讨论这个问题,因为马克思就是建设性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当然这里还涉及很多马克思与现代性的问题,然而问题是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过程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从此发现了对人的命运及其未来的状况的认识:如资产阶级为什么是自己的掘墓人?在资本积累时期,随着社会化生产的提高导致了工人阶层的出现,对工人剩余价值榨取程度越来越深,这个阶级越庞大,压迫就越大,它的革命性也越强。这最终导致了工人的造反,将资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人实现了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并最终走向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造就的阶级,就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所有的革命性都是从这种方式建立并且他的历史使命都是这样完成的,这是马克思的一个主要思路。那么,如果把马克思作为现代性构建的一个资源,就要明确以下问题。第一,用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建构和对现代性的批判取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那么,这样就消减掉了意识形态的一些不仅是显著的因素,而且是意识形态最为隐蔽的因素。也就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发生了一个完全的倒转。在马克思主义语境里面,从前苏联早期到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看法前后有本质的区别。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也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看资本主义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在实践上走得远些,在理论上也有很多没有解开的结,所以在现代性的批判和建构方面,我们最后走向了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方面完全的淡化与吸纳。所以在当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因素逐渐增强,它在我们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现象。第二,现代性的建构里又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文学研究者将这个东西加以扩展,认为仅仅建设现代性还不够,要从这个方面进一步扩展到从现代性批判到现代性建构中,由现代性建构最终导向中华性的树立。代表性人物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王一川、刘东、刘晓峰。

四、现代性与中国

关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我们进行认真的讨论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起源于对中国当代问题的反思。在当代思想的进展当中,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思想的巨大的转型时期,学界开始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加以回顾。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以李泽厚先生1980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篇重要文章为标志,即《孔子再评价》[2]。它的第一章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评估,然后从中引出了民主的进路,人们一般把它叫做中国文化启蒙的新开端。李先生在这里使用的一个概念,成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研究和对中国思想方式评论的一个核心性的概念,即实践理性。中国民主有自己的方式和进路:周朝鲜明的原始的民主遗风和儒家人格观念、仁政构成的独特的东西,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再造,也开启新的文化启蒙的领域,也在这个时候(20世纪80年代)扭转了我们对西方思想的单方面的沉迷,从这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思想、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基于此,学者们对中国古代进行反思,在与当代的对比中看到当代中国的问题归根于中国传统的失落和丧失,这个节点正是中国现代性的开始。如果中国现代性从“五四运动”算起,这和西方的启蒙伊始的现代性是全完不同的,我们的现代性境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抵御强敌。这也带来了我们的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任务的不一样,我们没有世俗化和马丁·路德的宗教因素,而西方现代性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融合的,中国的现代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后来引入资本这种现代性的因素,但这仍然与西方现代性的意义不同。那么对于中国道路、现代性的评价和衡量、世界体系划分、中心和边缘的划分都要重新进行严格的学术论证。因此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性、规划中国的发展,如何评价中国是否能建立一个新的现代性,还有待于我们重新梳理。当然,我们对于新一轮关于现代性的辩论及其指向都充满了期待和想法。

参考文献:

[1]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安涅思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李泽厚:《孔子再评价》,载《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吴兰丽

Review the Issue of Modernity

JIAN Chuan-ji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Modernity emerged in Europ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in the cultural movement of enlightenment,which brought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productive forces,people's lifestyle changes,and formation of the world structure and order.The modernity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in its own way.That th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literary field and the discussing and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has made enough idea and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us to enter into the modernity.While we should know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ity in different artistic conception will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The clearance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and related concept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road.

Key words:modernity;enlightenment;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简介:鉴传今,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15-05-20

中图分类号:B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6)03-0004-04

猜你喜欢
现代性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