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斌
(湖北省植保总站 武汉 430070)
我省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情况调查
方国斌
(湖北省植保总站武汉430070)
近年来兴起的美丽乡村观油菜花旅游热潮和湖北保持多年油菜生产全国领先地位,或许由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发生蔓延而消失。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监测与调查,宜昌市长阳县高山种植的萝卜发生十字花科根肿病最早,危害较重。近五年宜昌枝江当阳、荆门沙洋等地在油菜上有零星发生。2014年12月在沙洋县调查,发现一块面积约两点五亩油菜田中70%以上的油菜植株染病,程度相当严重。大部分油菜的根部已形成数目和大小不等、形似指状、短棒状或球形的肿瘤。发病病株生长迟缓,植株矮小,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发黄,晴天高温时表现下垂、萎蔫(似缺水),开始时晚间尚可恢复,最后发展成永久性萎蔫,调查时已有不少全株枯萎死亡,预期这块田基本绝收。2015年我们再次选取枝江、钟祥、当阳的几个油菜种植面积较大乡镇调查,结合当地植保、植检部门普查情况发现,形势更加严峻,十字花科根肿病已由油菜植株零星发病向整田扩散蔓延、由单点发现向区域性多处发生的趋势,沙洋县发病面积有30%左右,枝江市一块苗床百分之百发病,油菜根肿病发生面积超过2 000hm2。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由于该病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危害损失大,防治困难,属湖北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分布广,在我国的华北、华南、东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生,常年危害面积约320万~400万hm2,占十字花科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大流行年份发生与危害面积可达900万hm2。十字花科根肿病专门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如油菜、白菜、芥菜、萝卜、甘蓝、花椰菜、小白菜等多种栽培和野生蔬菜的根部,又称“天冬根”。造成主根或侧根出现大小不等、形似手指状、短棒状或球状的瘤,严重时须根上的瘤多达数十个,串生在一起。感病后会导致十字花科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可造成20%~90%幅度的减产甚至绝收。该病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根肿病的地块将不再适宜栽培十字花科作物。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是芸苔根肿菌,是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病菌在被寄生的寄主薄壁细胞内形成大量密集、似鱼卵状的休眠孢子囊堆。休眠孢子囊单胞,近球形、壁厚,直径约2.8m ~3.9m。病菌以休眠孢子黏附在种子上或在带有病残体的土壤及未腐熟的厩肥中越冬。这些休眠饱子囊散落在土壤里,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命力达5年~6年之久。休眠孢子既可在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线虫、昆虫活动、土壤中水分、农事操作等),又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带菌泥土的转移、带病苗及病株的调运),这就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再通过灌溉水、昆虫、土壤线虫或耕作、农具以及病残体堆肥等在田间传播蔓延。如果菜苗或种子带菌,就可以把病害从病区传到非病区。在条件适宜时,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有长短不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从植株的根毛侵入到表皮细胞内,根毛或幼根一般先被入侵(不表现症状),当根肿病菌进入寄主根部的形成层及皮层组织后,薄壁细胞受刺激而加速分裂,且体积增大,从而导致根部长出肿瘤(约需10d)。当病根腐烂后,其内大量的休眠孢子又随病残体落在土壤或堆肥中,进行再侵染或休眠。后期肿根易被杂菌侵人造成腐烂。植株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愈早,发病愈重。
温暖(土温10℃~30℃,适温19℃~25℃)、湿润(相对含水量60%~98%)的弱酸性土壤最利于根肿病的发生,pH4.8~pH7.6的田块均可发病,发病的早晚、轻重与当年的温度、降雨和土壤等因素有关。播种后第14d~21d的光照水平(最佳光照600W/hm2·d)和温度(最适日均温≥19℃)对根肿病发生的程度影响最大。条件适宜时,十字花科作物在2叶1心~6叶1心期,根肿病发生发展速度快,6叶1心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2叶期是防治根肿病的关键。根肿菌每季只进行一次侵染,连年种植油菜和白菜类蔬菜的连作田中,有大量的芸苔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囊存在,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随着十字花科作物栽培种类增加及面积的扩大、商品种子和南北菜的相互交流调运、土壤的酸化、全球气候的逐年变暖,湖北适宜的温湿度气候与地理条件,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使我省近年来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程度逐年加重。除以上原因以外,我们分析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2.1检疫监管难度大
虽然十字花科根肿病被列为湖北省的补充检疫对象,但在全国范围内仅有山东、山西、云南三地作为省级补充的检疫对象,我省周边油菜与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均未作为植物检疫对象,在引种和调运植物、植物产品时没有任何限制,无法采取联防联控。省内植检部门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也难以对根肿病的监测、控制、扑灭采取有效措施,在我省发生的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如稻水象甲、水稻细条病、扶桑棉粉蚧等,也曾多次向上级与有关部门报告尚且没有资金支持,关注根肿病的可能性更小。
2.2耕作方式变化大
机械化作业逐步普及,跨区作业增多,加速病菌的传播;近几年推广油菜机种机收,秸秆还田,禁止秸秆焚烧,使病菌在田间存在的基数增加;农村种田人员减少,劳动力成本升高,不能及时对发病植株进行处理。大部分清除病株残体就地抛弃,没有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直播面积增加,油菜种植季节偏早,温湿度利于病害发生。
2.3处置防治难度大
一方面油菜籽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农户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进行的处置防治所采取的措施都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目前推荐的土壤处理、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的办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成本都比较高,需要投入的工时多,作业方法复杂,不能彻底根除病菌。比较可行的办法只有改种其他非十字花科作物,这势必给我们省油菜生产、春季乡村旅游带来影响。
2.4抗病品种少
还没有推出专门抗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油菜种子。在成都根肿病重发病区对四川主栽的38个油菜品种和8个德国新引进的油菜品种进行了根肿病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四川主栽油菜品种全部感病。国内外有一些科技工作者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进行研究。国外,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对抗根肿病育种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培育出了对根肿病有抗性的芜菁、甘蓝、大白菜。国内,有人从引进的大白菜中分离出大白菜抗根肿病自交系48个。
十字花科根肿病在我省发生扩散应引起各级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有效的手段阻止其快速蔓延,建议采取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3.1加强检疫管理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落实专项工作检疫经费。开展全省性的根肿病普查工作,禁止外省疫区十字花科蔬菜和种苗的调入。加强对省内疫区的控制,及时组织扑灭行动,防止疫区面积扩大、蔓延,对种子、幼苗加强检疫工作,保护无病区。
3.2积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实行科学轮作,根据病菌的存活期可对病田实行5年以上的水旱轮作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或在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盛发期(9月~11月)不种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通过种植根肿病菌寄主植物或非寄主植物来促进休眠孢子萌发,减少土壤里休眠孢子的数量,在随后种植十字花科作物时便可减轻根肿病的发生;推广深沟高畦栽培,抗旱用小水勤浇有利于控制土壤湿度,切忌大水漫灌。多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可适当减少和抑制病害的发生;调节土壤酸碱度,对重病田块适当施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碱性肥料然后翻挖做畦,或施用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至弱碱性(pH值为7.5左右),可抑制病菌生长,减轻发病。
3.3加强种植前后的田间管理
播种或移栽前用氰氢化钙或氟啶胺进行土壤处理。氟啶胺在土壤中药效稳定,但在较高浓度下对幼苗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只适宜在移栽大田时进行土壤处理。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生物制剂NBF-926进行土壤处理,能取得较好的防效;采用无菌土育苗,田间开沟,尽量降低湿度。将常规播种期延后5d~10d播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根肿病的发生;清除病株,在收后或病田换茬时要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作物生长期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在病株塘撒施生石灰消毒,以减少田间菌源。生长期的病残体煮熟后,再喂牲畜,不能用病残体沤肥。
3.4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防治方法,据报道多菌灵、百菌清、五氯硝基苯、氟啶胺、氰霜唑等对根肿菌具有一定的防效。但在大田却只有50%氟啶胺和10%氰霜唑对根肿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选用无病地做苗床,可用75%百菌清、10%氰霜唑喷洒苗床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播种,并用新土盖种;种子用55℃的温水浸种15min,再用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3 000倍液浸种10min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20min~30min,用水洗净后播种;由于根肿病在十字花科蔬菜的苗期浸染最为严重,因此,加强苗期药剂防治是防病保苗保产的关键。在2叶期时,每亩再用75%百菌清400g~500g稀释成75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50ml稀释成2 000倍液进行灌根1次~2次,每7d~10d一次。
3.5推广抗病品种
要尽快进行抗十字花科根肿病品种的研究和推广。探索抗性品种鉴定的技术。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或分子技术育出抗病或耐病的品种。
作者简介:方国斌(1964-),男,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2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114(2016)01-05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