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超越
——用“出入说”解读文学经典

2016-03-08 10:45
关键词:王国维文学文本

李 鹏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体验与超越
——用“出入说”解读文学经典

李鹏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立足当下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通过王国维提出的“出入说”,以期待解决文学经典解读时存在的忽视文本、肢解文本、脱离文本等错误倾向。王国维的“出入说”原本是针对创作者所提出的,但它对鉴赏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图找到“出入说”与文学经典解读的关联,让读者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读者阅读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出入说;王国维;文学经典;解读

受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深刻影响,文学经典常常被千篇一律地使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来机械化解读,因此大多数读者只能徘徊在经典文本之外,缺少对其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的深入开掘。本文试图通过“出入说”,来解决文学经典解读时存在的问题。

徐中玉先生认为最早明确提出“出入说”的是南宋人陈善,然而论“出入说”最透彻的,当首推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第六十则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精辟地阐释了他对于诗人内在修养的态度。在他看来,诗人只有深入现实生活去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才能使作品真切有生气。但同时又要摆脱是非功利的束缚,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审美静观,才能使作品的神韵高致。众所周知,读和写是密切联系的,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它们之间是个互逆的过程,因此王国维提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但对艺术创作者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对艺术鉴赏者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指导读者正确地进行文学欣赏,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一 沉浸与体验

“入乎其内”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文学经典时要保持一种不急不躁的心态去“深入”作品,忘却功利后去“神与物游”,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纯净体验和审美感知,其实质就是要让读者沉入文本、细读文本。阅读一部文学经典时,读者会通过作品的语言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有时甚至会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境界,然而,我们如何能深入地走进文学作品并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刘勰的《文心雕龙》给了我们启示,他谈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一语点破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审美关系。作者创作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文字语言,而读者恰恰相反,他通过作品的语言来还原和感知作者所创造的形象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者进入文本必须要“读”,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深入文本。

1.细读深研,体验情节。

读者要走进文本,就应调动自己的眼、口、耳、心等多种感官来激活自己,主动随着作品的节奏,体验文本的情节。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要让阅读主体沉浸文本,使不同时代地域的作家和读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例如,《红楼梦》描写了古代贵族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无论是书中描述的各种事件,还是事件发生的年代地域,身为现代的读者都无法身临其境,但是要想深入文本,读者就必须以宝黛自居,结合自己的经历随着故事情节去感受,使自己在悦耳、愉目、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中得到美的体验。

2.展开想象,补足形象。

黑格尔说:“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所以,读者在进入文本时,应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自己头脑中“再造”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补充它、丰富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这个意思,经典的文学形象是鲜活丰满的,它像一面奇怪的镜子,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它又是独特深刻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灵魂的深度。

3.心游目想,沉入意境。

阅读文本时,我们不仅要眼观文字,由文而知形;而且要心游文中,由形而入境。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中。所以,我们应通过作者创造出的典型人物及意象进入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在理想的意境中去品味那摇荡心灵的余味。阅读李商隐的《锦瑟》时,读者应通过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等意象,去走入作者创造的朦胧意境,体味诗歌传达出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

从社会角度看,文学经典阅读的功利性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为了追求效率,许多的经典文本被翻译成小故事、漫画等,但人们只关注文学经典的大致内容,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慢慢品读。另外,语文教学实践中强调解读思路、答题模式,不重视文本对学生的熏陶,致使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被功利意图所取代。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谈到:“凡读小说者,必常若白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中之主人翁。……夫既化其身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解读应抛弃功利性思想,从文本着手,仔细研读,入“彼界”去体味文学本真的魅力。文学经典比普通文本具有更深的人文内涵及审美意味,所以当我们每每在进入新的文本时,要让自己对每个字词、每句话,都要抱有“林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与警觉,深入挖掘文学经典可阐释的潜力,使它常读常新。

二 静观与超越

文学经典的阅读光“入”还不够,还要能“出”。在进入文本体验时,读者的情感往往是强烈且不受控制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是指读者在“深入”文本之后要能“跳脱”出来,去进行理性静观,对作品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其实质就是让读者把握作品的审美意义。文学经典兼具一般性与特殊性,“出乎其外”就是使读者从“入迷”中清醒过来,置身事外,对作品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挖掘形象的深刻内涵,探索作品的社会意义,体会艺术的审美意蕴。恰如何坦在《西畴老人常言》中所说:“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者有明暗,盖静可观动也”。但是如何能在阅读文学经典时做到“出乎其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反复阅读,品其真味。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是耐人寻味的,因此在整体感知作品时,读者要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去反复阅读文本,“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只有这样,作品的“真味”才能散发出来。然而读者不能止于此,应该进一步去体会文本象征出来的真实的社会和人生,使自己的体验上升到生命情感层次。比如在读《边城》时,初入文本我们可能只是被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但当我们一读再读后,就会被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心的真实善良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所感染。

2.分析综合,引发感悟。

“走出”文学作品之后,读者应该进一步梳理复杂的故事情节,分析典型的文学形象,使自己在特殊中看到一般,瞬间中看到永恒,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描写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在情欲和财欲的双重压迫下,葬送了自己甚至是儿女的幸福的故事。看过小说之后,读者无不震撼,透过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我们看到了亲情爱情在金钱面前的不堪一击,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不难找出类似曹七巧的悲剧人物,他们同样用黄金的枷锁,锁住自己的情和欲,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读者能从作品体验中去了解现实,引发深刻的人生感悟。

3.放飞想象,超越境界。

叶圣陶说:“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因此,“出乎其外”时我们依然要通过想象,使自己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这里的“深入”是为了更好的“高出”,为了超越所描写的事象,超越自己的具体感受,让个人的生命体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品大多讲述的是一些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启迪自己的想象进入作者创造的意境,但阅读之后我们同样要通过联想来找到虚实的结合点,超越复杂虚幻的情节,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许多文学经典在阅读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读者并没有结合现实经验对阅读感受进行反思,这就没有做到王国维所谓的“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出”是要对经典文本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要摆脱客观事物对自己的束缚,站在高远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审美观照。苏轼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说明“出乎其外”不仅是字词语句的推敲玩味,抑扬顿挫起伏转折的深刻体会;它更是先入后出全局在胸的博观约取,是建立在生命体验基础上的审美超越与升华。

三 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统一

在阅读文学经典时,读者不仅要“深入”,还要“高出”,不“深入”只能徘徊于作品外部,不“高出”只能沉溺于作品不能自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第四十九则提出说:“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必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肃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这一则词话所提出的“必以热心为之”便正是所谓“能入”,而其把一切外物皆视为“游戏之材料”,则又正是所谓“能出”。“入乎其内”是发现美的事物、感知美的情感,是鉴赏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出乎其外”是认识美的本质、评判美的价值,是鉴赏的理性阶段。所谓“深情冷眼”,是情要“深”,眼要“冷”,正是强烈的情感与冷静的理智相统一的绝妙论述。

入乎其内,深入其中;出乎其外,不蔓不枝。在对文学经典解读鉴赏时,“情”的体验和“知”的超越应该并重。“入”与“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沉浸其中,才能领会深刻;只有静观超越,才能鉴别优劣。“入”是“出”的前提和基础,“出”是“入”的提高和升华。然而,“入乎其内”也并不是说与文本毫无距离,读者不能对文本的细节过于专注沉醉,使文本内容支离破碎,导致文本细读的“异化”现象;“出乎其外”也不可以与文本距离太远,读者不能忽略文本的中心有意拔高过度延伸,导致文本阅读的畸形发展。

然而,读者应该“出入”到何种程度,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向,他认为“距离”要恰到好处,要不即不离,不远不近。距离太近,就不免使文本肢解压制美感,而距离太远,就容易脱离文本无法形成审美共鸣。因此,读者既要深入文学现场,沾染语言文字的“地气”,以免止于技巧而僵化;又要与文学现场保持一定距离,冷静客观地把握作品的“脉搏”,以免流于主观感情而显得稚拙。那么“出”和“入”有没有先后关系?就“入”和“出”自身而言,作为审美活动的两个阶段,“入”与“出”相比,不能不具有领先的作用。从陈善《扪虱新话》中的“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来看,是“入”在先而“出”在后的,所以有“能入而不能出”者,却不会有未“入”而已“出”者。未“入”何由得“出”,没有实在的生命体验,又哪来对体验的反思超越呢?

总而言之, “入乎其内”与西方的“移情说”一样,要求读者有热烈的情感,将自我“沉溺”于文本之中,从而达到主客体之间“物我为一”的艺术境界。“出乎其外”与西方的“距离说”一样,要求读者有冷静的理智,将自我“超脱”于文本之外,从而达到主客体之间保有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境界。然而西方的“移情说”和“距离说”都太绝对,王国维先生的“出入说”就要全面一些,辩证一些,不但强调“入”,也强调“出”,两者由对立而统一,这是文学鉴赏的规律。

王国维提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由于受语境的影响,很少被用来鉴赏文学作品,但我们应结合“移情说”“距离说”等西方思想更全面深层地理解它的意义,对其在中国美学史的价值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王国维的“出入说”,不仅指导作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创作,让作家既重视又轻视外物,在个体中表现人类,创作出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且又指导读者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欣赏,让读者既走入又走出作品,以感性的心灵和理性的思维品味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王国维的“出入说”,不局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而是由个人体验进入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理想境界,是审美活动由个人生命体验不断自我超越实现飞跃的过程。

王瑶说:“文本细读要审美自失,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读一个文本,进去是一个人,出来是另一个人,你的精神生命改变了,而这个改变的过程你自己感觉不到。”我们当今社会文学经典的阅读就是应朝这个方向发展,既要重视文学的教育意义,又要看重文学的审美意义,在经典作品中澡雪精神,涤荡灵魂。

[1]曹顺庆.“移情说”“距离说”与“出入说”——中西美学理论研究札记[J].江汉论坛,1982(7):44-48.

[2]陈伯海.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J].文学理论研究,2002(1):2-12.

[3]李新.沉浸浓郁入其内,含英咀华出其外——中学语文的诗词教学浅探[J].文教资料,2012(23):44-45.

[4]桑晓飞,张丽波.浅谈王国维的“出入”说[J].名作欣赏,2014(21):79-80.

[5]邵明颖.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国维的“出乎其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4):90-94.

[6]王国维.人间词话全集鉴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7]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于忠元.在语文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0-171.

Class No.:I20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ence

Li Pe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Literature,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dress some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ics according to Wang Guowei’s theory of reading“Exit and entry”, which is of important instructural significance to the person who appreciates an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epancy theory" and literary classics reading . The paper tr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readers'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entry; Wang Guowei; literary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A

李鹏,在读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理论。

1672-6758(2016)08-0103-3

I206

猜你喜欢
王国维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我们需要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