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玉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外语学部,湖北 武汉 430056)
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但玉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为重要,隐喻作为语言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隐含现代思想的思维模式。本文以英汉当中的动物隐喻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发现人类对隐喻的认知是基于其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在英汉语中许多动物隐喻具有相似性,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异同,在英汉语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动物隐喻。
关键词:动物隐喻;英汉对比;文化差异
一、隐喻
隐喻“metaphor”一词是来自于希腊语metapherein,其中meta意为“超载”,而pherein则意为“负载”。它是指将某物从一个地方送到另外一个地方,所描写的是一个事物的动态过程。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认定为是一种修辞现象。从广义上来讲,metaphor就是“比喻”,是区别于其他比喻性语言的一种称谓,指的是“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而狭义中的metaphor则是指“比喻”中的一种类型。在英语常用的30多种修辞格中,隐喻是最常用的一种。据一些修辞学者估计,隐喻在各类诗文中的使用率大概占了全部修辞格的三分之一。它不仅在各类文章中到处可见,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盛况空前。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机制或方式。
二、隐喻与文化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是储藏、传承以及发展文化的载体,其中必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然而,这种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性。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相似性。另外,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也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因此,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这些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重合,形成一种“文化共核”。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共核”的存在,才会产生类似的隐喻概念,使得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被人们所理解成为一种可能。例如: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be red with anger气得脸通红(徐萍,2000)
与此同时,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又体现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约定性和民族性。一方面,不同的语言社团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使得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世界通过语言的折射,使得不同语言的社团对同一概念的认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样便体现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不同的文化沉淀在隐喻中也会留下不同的痕迹。例如,在阿拉伯语中,通常用“水”来隐喻爱情。“I kissed her mouth, holding her necks on both sides of her head, and drank deeply as a thirsty man drinks from the cool water of a pond.”从本质上来讲,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对隐喻的认识,从修辞格到认知方式的转变,正是源于人类对其文化信息的日益关注。
三、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本文从隐喻最基本的两个范畴出发,即语言形象和内在喻义,对英汉动物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1.形象相同、喻义相似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然会有着许多共同的感受和经历,因此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一些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例如:“lamb”一词不论在英文当中还是在汉语当中,都有着“温顺”之意。又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翻译成英文便是“the paper tiger”。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再列举几例:
She is as sly as a fox. 她像狐狸一样狡猾。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2.形象相同、喻义不同
英汉民族分属于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会受到各自文化的制约。在中国的文化当中,“龙”这个形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因此它的立喻也比较多。在中华民族看来,“龙”所代表的都是吉祥之意。例如:在汉语中,人们会用“真龙天子”一词来比喻帝王,用“龙的传人”一词来比喻热情洋溢、威武奋进的中华儿女们;相反,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极其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意指“恶人”或者是“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例如:“His wife is an absolute dragon.”其中文意思为“他妻子是个十足的母夜叉。”
再举另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英汉民族都有养狗这一习惯,但是他们对于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英语民族的人们眼中,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其中一员,英文当中常常用“狗”一词来形容好人好事。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然而,在汉语当中,“狗”常常被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等等。
另外,蟋蟀(cricket)一词不论在英文中还是在汉语中都表示一种昆虫,但它们的隐喻含义却不相同。在英文中,cricket代表幸福和快乐。如:Charles Kingsley在《Two Years Ago》一书中描述到:“I have not had all the luck I expected, but...I am as merry as a cricket.”(虽然我没有得到想要的一切好运,但我却很高兴)。然而“蟋蟀”在中文当中却代表着孤独感。如宋玉在《九辨》中写到:“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不同的民族文化渗透了隐喻思维过程,以上列举的三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当中(英语和汉语),其内涵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或褒或贬,都需要我们对各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然就会弄巧成拙。
3.形象不同、喻义相似
这一类型的隐喻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虽然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有一些隐喻的意思十分相似,但是它们却使用了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示。最为常见的一个例子是“拦路虎”这一词,汉语中使用的是“老虎”这一形象,然而翻译成英文却是“a lion in the way”。究其原因是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老虎是百兽之王,然而在英语文化当中,狮子才当属森林之王。这一例子很明显地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另举一例加以说明:我们都知道在中世纪,马在骑士生活中以及在皇室家族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用来运送物资,也可以用来守卫家园。因此,“马”这一形象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义。如:to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然而在汉语当中,与“马”所对应的形象为“牛”。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们靠牛来耕地种田,因此牛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意义深远。中国人赋予“牛”很多美好的意象,如:“像老黄牛一样辛勤工作”,“壮实如牛”。由于历史的因素,英语中的“horse”和汉语中的“牛”都有着相似的隐喻内涵。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使用的动物形象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的喻义却极其相似,这些都是源于文化的差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的英汉动物隐喻,可以总结出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首先,我们都知道隐喻性词汇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而隐喻正是产生于隐喻性思维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是具有相同生理机制的,因此在认知结构上也存在共性,从而导致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的隐喻性词汇具有某些相同点。除此之外,人类相同的生理机制也会导致某些相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即文化习俗,这便解释了人类各种语言中隐喻存在某些相同点的原因。另一方面,尽管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以及人们在认知结构上存在共性,但是这种认知方式仍然受控于人类各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即语言所产生的环境。语境便是造成英汉隐喻性词汇发生演变和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社会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体现在隐喻方面就是:某些隐喻形象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喻义是一一对应,极为相似的,这是因为东西方都有相同的动物种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相同的动物有着同样的了解。然而,基于不同的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宗教因素以及文学因素,中西方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便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同一隐喻形象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当中所表达的内涵也大为不同,即喻义不同。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只有真正理解了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隐喻的真正涵义,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之间更好地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曹务堂.隐喻的认识性立体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
[3]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6,(5):24.
[4]丁毅伟.中西隐喻对比研究[J].学术交流,2004,(12):159.
[5]耿占春.隐喻[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
[6]廖传风.英汉隐喻性词汇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6.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张蓓.试论隐喻的认知力和文化阐释功能[J].外语教学,1998,(2).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3-0098-02
*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