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2016-03-08 01:2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阮 彬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通识教育视角下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阮彬

(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摘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本文从通识教育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搞好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人文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几十年来,成果斐然。但这些成果都体现在目的语语言习得上,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显著提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是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也不能准确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现象和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大纲》提出的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把这一现象定义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就此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学生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低下。(2) 学生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水平低下的原因。(3) 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顽疾,许多学者就此提出了若干建议:如教材内容方面,提高中国文化所占比例,夯实学生的母语文化底蕴;课程设置方面,增设普及中国文化的全英文授课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这些教学建议正好与通识教育理论相呼应。

一、 大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菁英教育——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19世纪进入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成为专业人才培育的场所。人们发现,专业化教育固然为国家培养出各行各类的专业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也逐渐被人们发现。狭窄的专业性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全面。其次,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最后,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差。英国的纽曼和美国的耶鲁大学提倡在大学推行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和全面能力,这样才符合大学教育的目的。我国高校在经历了盛行多年的专长教育后,也产生了上述弊病。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不断提倡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向度的概念,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这一名词有着不同的解读。但人们对其内涵、性质和目的的解读达成了共识。从其内涵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广博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广泛的学识内容,使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借以提高心灵层次,拓宽视野和知识的领域,进而培育学生成为一个理性、具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从内容上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它根植于人文传统,包含基本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它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批判能力以及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使之能够建立人的主体性,能够进行价值观的判断以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目的来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广博的学识基础,训练其思维判断的能力,让其有向其他学科发展的潜能。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累积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所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才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恰好与通识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推行大学通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将大学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且两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 大学英语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性使得大学英语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正是这两者的紧密融合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绝非单纯的语言教学;在传授语言的同时,还应融入相关的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认同感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当前大学英语改革应当从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向课程设置改革。换言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包括借助英语传授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使学生能用英语获取专业领域知识,实现跨文化交际,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等。这也能从根本上医治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使得大学英语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详细描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规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强调了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通识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如:王哲,李军军(2010)认为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应增设人文类课程,增加课程文化内涵, 主张用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吴鼎明,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框架构建,包括: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多学科知识。把大学英语改造成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多功能课程及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类课程。陈坚林(2010)提出“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势必成为外语教学另辟蹊径的一个新思路,很有可能成为日后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承点”。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能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能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三、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种成就主要体现在目的语的文化教学上,如大学英语教材融入了大量的英语国家文化因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教材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因素,更不用说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难以获取母语文化英语表达的相关资料,最终导致了其“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特点决定了文化教学应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还要加深母语文化的学习并能用英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

批判性文化意识(Critical Culture Awareness), Byram (1997) 把它定义为“能够根据自身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外在显性标准、洞察力、实践和结果来客观评价文化问题的能力。”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双向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两种文化同时学习,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从而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有更好的认识;能以开放,辩证的态度看待本土和外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和民族文化使命感。另一方面,两种文化难免产生冲突和碰撞,在寻找融合和调节的过程中,学习者习得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能帮助其构建自身的文化体系,进而拓展思维方式,重组价值观念,达到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同时热爱母语文化的世界型专业人才的目的。

(二)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熟悉、赖以成长的母语文化因素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这对学生而言是新鲜、充满吸引力和挑战的。多样的课堂活动也能创造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大有裨益。所以,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 能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事务与交流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实现多元文化有效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交流往往是双向性的,不仅要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还要传播本族文化。传播本族文化仍然需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来辅助实现,同时还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底蕴。因此,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四)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度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中国文化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属品。近代中国更是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卑情结,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持怀疑的态度。究其产生这一思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者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又对本族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语言学习者有责任继承、发扬和传播本族文化。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为准确的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单是简单的语言技能教学,更是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母语文化因素输入,是对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不仅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具备较高英语语言技能、热爱、通晓母语文化、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光明日报,2000-10-19.

[2]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 [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5]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6]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3-0084-03

*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