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要义解析

2016-03-08 12:05梁齐勇
前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沙皇资产阶级列宁

梁齐勇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阐发了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经典性的论点包含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层要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正如后来列宁在《共产主义》中指出的,不能“忽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之间的联系,即马克思主义需要与特定的时代任务相结合,才能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胜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的不同方面被提到首要地位

正是现在,在那些关心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命运的人们中间,往往有一些人恰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然而谁都知道,俄国近年来发生的急剧变化异常迅速、异常剧烈地改变了形势,改变了迫切地、直接地决定着行动条件,因而也决定着行动任务的社会政治形势。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总的基本的任务,只要各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没有改变,这样的任务是不会随着历史出现转折而改变的。非常明显,俄国经济(不仅是经济)演进的总趋势,也像俄国社会各个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一样,近几年,比如说近六年来并没有改变。——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917年二月革命前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与沙皇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其间的沙皇专制统治与工人阶级的根本对立关系没有发生改变,亦即社会矛盾的性质没有变化,工人阶级总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对沙皇专制革命。但随着俄国大资产阶级、中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政治力量参与的社会政治形势不断发生着“异常迅速、异常剧烈”的变化,工人阶级革命的直接行动任务也发生相应变化。作为其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也不能不反映“异常迅速、异常剧烈”的变化的实践发展。

但是在这一时期,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学说,它的基本结构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许多基本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应当把不同方面提到首要地位。列宁在该文中将1905—1910年的俄国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05—1907年,这三年的特征是发生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个风暴的年代,上层建筑急剧发生变化,社会各阶级都在研究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因此必然把策略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列宁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大量论著都是围绕策略问题而展开的,其名著《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第二个时期是1907—1910年。这三年的特征是革命失败,形势急转直下,由高潮转向低潮,反动势力进行反扑,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对革命势力进行“围剿”,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这一时期,无论从总结革命经验以利再战还是从捍卫马克思主义,都要求社会民主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首要地位。为此,列宁在1908年用了8个月时间,写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反映形势的发展变化

为了说明这个意思,我们且看看近六年来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马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个时期划分为两个三年,前三年大约在1907年夏季结束,后三年大约在1910年夏季结束。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前三年的特征是俄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特点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进展很不平衡,向两边摆动的幅度很大。“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俄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在各个不同舞台上的活动(杜马内外的活动、出版、结社、集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形式之公开,力量之雄厚,规模之巨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反之,后三年的特征(我们再说一遍,这里也是只从纯理论的“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则是演进十分缓慢,几乎等于停滞不动。在国家制度方面没有发生任何比较显著的变化。前一时期各个阶级展开各种公开的和多方面的活动的“舞台”,现在大多数都完全没有或者几乎完全没有这种活动了。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列宁以1905-1910年俄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为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反映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本质要求。

1905年,俄国工人阶级发动一系列罢工、游行和武装起义,革命一度进入高潮。但由于沙皇反动势力的强大和革命力量斗争经验缺乏,革命很快趋于失败。列宁指出,以1907年沙皇政府发动“六三政变”为标志,俄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前三年”期间,俄国社会政治形势上出现众多变化,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农村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俄国政治舞台,崭露头角。与中世纪俄国封建专制制度不同,当时俄国国家制度出现了许多新的基本特点:俄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在不同舞台上的活动形式之公开,力量之雄厚,规模之巨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后三年”期间,沙皇政府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反动统治。一方面,他们实行白色恐怖,血腥镇压革命,逮捕流放社会民主党代表,并修改选举法,使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代表占据了议会的绝大多数;另一方面,他们用宗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腐蚀人民,麻痹革命群众斗志。这种环境下的革命形势几乎停滞不动。

……形形色色的路标派分子认为,由这些问题所引起的争论和分歧,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争论,是“争取对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施加影响的斗争”,是“知识分子适应无产阶级”的表现,没有再比这种意见更其错误的了。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已经成熟,它才不能对俄国整个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个阶级的思想家才不能不提出适应(直接地或间接地适应,正面地或反面地反映)这两种不同趋向的理论公式。

……千百万人骤然从长梦中觉醒过来,一下子碰到许多极其重要的问题,他们不能在这个高度长久地坚持下去,他们不能不停顿一下,不能不回头去研究基本问题,不能不作一番新的准备工作,这有助于“消化”那些极其深刻的教训,使无比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坚决、更自觉、更自信、更坚定地再向前进。——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907年沙皇政府“六三政变”后,俄国的自由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党人成为沙皇政府的帮凶。1909年春,他们把自己论述俄国知识分子的一批文章编成文集在莫斯科出版,取名为《路标》,路标派名称由此而来。他们反对民主、攻击革命,攻击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扬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极力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在“死硬派”(沙皇反动势力)的高压进攻下,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情绪消极,一部分脱党投敌,还有的走上了机会主义道路。对此,工人阶级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革命形势和斗争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和指导,以使“无比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坚决、更自觉、更自信、更坚定地再向前进”。

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

……在规定自己的任务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那些阶级的最广大阶层,在前一时期极片面地、极反常地领会了马克思主义,死记硬背了某些“口号”和某些策略问题的答案,而并不理解这些答案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准则。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结果就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带着各种唯心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的马赫主义的流行病上。重复那些背得烂熟、但并不理解、也没有经过思考的“口号”,结果就使得空谈盛行,这种空谈实际上完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如露骨的或者羞羞答答的“召回主义”,又如把召回主义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合理的色彩”。

另一方面,遍及资产阶级最广大阶层的路标主义精神和脱离革命的思想,也渗透到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温和谨慎”的轨道的那个思潮中去了。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所剩下的已经只是用来掩盖浸透了自由主义精神的关于“等级制度”和“领导权”等等议论的词句了。——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沙皇的白色恐怖和思想文化上的进攻,造成革命阵营思想上的混乱,对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带来严重危机。主要表现在:在革命阵营内部,存在极片面地、极反常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死记硬背某些“口号”和某些策略问题的情况。孟什维克中的一些人受西方国家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的影响,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幌子,实际上是在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布尔什维克中的少数人,以革命词句作掩护要求从第三届国家杜马中召回党在议会中的代表,其结果只能使党脱离群众,把党变成没有能力聚集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宗派组织。在革命阵营外部,代表自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路标主义大肆攻击唯物主义、反对革命,力图分化瓦解马克思主义运动,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温和谨慎”的轨道上去。显然,这些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阉割马克思主义的种种主义,以及当时流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带来极端严重的、致命的危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决反对这种错误思潮和瓦解危机,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

本文的目的当然不是研究这些议论。仅仅指出这些议论,就足以说明前面讲到的马克思主义运动经受的危机的深重,以及这种危机同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联系。对这种危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的。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前三年唤起了广大阶层自觉地投入社会生活,这些阶层往往是现在才第一次开始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针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的刊物炮制了比过去多得多的荒谬言论,而且散布得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瓦解是特别危险的。因此,弄明白目前必然发生这种瓦解的原因,并且团结起来同这种瓦解进行彻底的斗争,的的确确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批判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批判过无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错误思潮,批判过工人运动内部形形色色的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潮和路线。就后一方面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时期和以后,批判过普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和杜林主义;列宁批判过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考茨基的右倾机会主义、俄国党内的以及欧洲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毛泽东同志批判过陈独秀、王明等的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路线。通过批判,分清了对错是非,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如果马克思主义失去批判的功能,那就意味着这种理论“变质”了。毛泽东同志于1952年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

猜你喜欢
沙皇资产阶级列宁
沙皇和衬衫
纳达尔夺19冠,俄迎来新“沙皇”
拉美有多少“列宁”?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保持肃静
纪念列宁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