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国方略落地需着眼于基础性工作

2016-03-08 11:51郇庆治
前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治国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郇庆治

最近,从治国理政视角总结与探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生态治国思想,正在成为一个理论热点。为此,许多学者着力于引用与阐释习近平同志近年来关于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论”)、人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等论断,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系统代表和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生态治国方略的权威文本,除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外,还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一系列会议文件、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其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都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四大战略部署与任务总要求”,《决定》所概括的“制度与体制改革四条”,《意见》所强调的“绿色化”与“八项任务”,《方案》所详尽规定的“56条”,不仅是连贯如一的,而且有着日益明确与细化的特征。

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到2015年9月《方案》的制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的规划设想,逐步构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生态治国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做的概括是:“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当代中国关于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创新点。落实生态治国方略的关键在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落地”。 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一般公共政策意义上的,二是超出一般公共政策意义上的。就前者而言,任何一项创新性公共政策的成功实施,都需要一整套相对成熟的落实、监督和反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也不例外。但事实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铺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在政策体系,落实主体、制度和机制,监督主体、渠道和手段,反馈程序、机制和路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笔者认为,所有这些体制、制度与机制建设,都应落实在或转化为我们国家从更高层面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也包括社会各界与普通民众的综合应对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各种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创建并不等于相关机构能力的提高,而缺乏更基层组织单位尤其是民众的能力培养,真正的全国性生态文明体制或制度构架是难以建成并运行的。

就后者来说,越是涉及新型议题或引入全新方法的公共政策,越容易面临一些来自旧制度或传统思想的抗拒,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要求从社会生产方式到个体消费方式的后现代性或社会变革,这在现行国际秩序之内是很难真正实现的,而我们又缺乏实质性超越或破除现行体制框架的政治资源和大众舆论环境。相比之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或生态治国方略在后一层面上的挑战更为深刻或严峻。近年来已肆虐大半个中国的城市雾霾表明了传统视野下有效环境治理的无比艰难,人们需要在环境保护层面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

成功应对上述挑战的一些具体性制度举措,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中已经得到初步阐述,比如建立最完善的行政监管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修订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创建终生问责、党政同责的责任追究制度,组建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等等。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笔者看来,要确保生态治国方略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最终落地”,我们还有更多基础性、也许更迫切的工作要做。

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的发展理念的继续“绿化”。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领导全国人民从一种革命政治(斗争)转向一种经济政治(发展)一样,如今我们党面临着领导全国人民从一种过于简约化发展转向一种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的历史使命。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既是对一种新政治的学习,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学会以一种崭新的政治追求和领导艺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贫穷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必须是绿色的。

其二,各级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必须看到,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解决城市雾霾、水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具体问题,已经成为考验我国各级政府综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视角来说,尽管对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仍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渐趋完善的过程,但只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生态红线”为底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等,就一定可以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其三,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而且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共识下,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人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成果的实践(享有)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政策的民主监督主体。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创新舆论引导形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自主、自愿和自觉的选择(行动)。

其四,学术理论界绿色话语创制与推广的顺势跟进。无论是环境治理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都离不开一个既民主开放、又具有反思性的公共话语和舆论氛围。这其中既有一个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主体的监督教育问题,还有一个学界的相互讨论与自我教育问题。就像政府官员自身未必一定是绿色变革中的天然领导者一样,科学家和学者也并不必然具备这一地位。这当然不是说,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已变得无关紧要,而是说,他们发挥作用的时空和方式已然发生改变——更多是双向互动式的交流而不再是单向灌输式的说教。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金蕾蕾

猜你喜欢
治国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露胎印花罐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