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开学礼”

2016-03-07 22:52廖翊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员入学开学

廖翊

“入学”自古就是影响同学们一生的大事,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并列为四大礼之一。入学当天,从家庭到学堂都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仪式与典礼,礼毕之后才意味着正式成为孔门弟子,踏上“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所以,古人也为开学准备了一系列的礼,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开学要“食长进”

古代儿童一般在4至7岁间进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由于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学校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三种开学时间中,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定下日期后,家长就要开始筹办入学用品,主要是一套学习用的桌椅和文房四宝。当然,富裕的家庭准备的入学用品要丰富得多,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读书时不仅有书笔文物、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还有四个小书童跟随,外加几个年纪较大的仆人伺候,排场可谓不小。

在旧时的广东潮汕地区,孩子的入学用品要由外婆家筹办,不仅包括文房四宝,还有公鸡一只、长命葱一株、葱饼一箱。此外,孩子入学当天,父母还要准备四道特别的早餐,分别是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炆葱、两个红鸡蛋,名为“食长进”,寓意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

拜先师与“贽见礼”

中国讲究尊师重教,所以祭拜先师也是入学的重要环节,而对这一风俗最早的记载来自《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意思是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示敬师重道。西周时期,拜先师的祭品一般是芹(寓意“勤奋”)、藻(寓意“早起”)等普通菜肴。古代学费没有定额,一般由家长根据经济情况自由奉送,称为“贽见礼”。《儒林外史》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儒生周进被一群村民请去当私塾老师,当入学礼毕后,周进把各家的“贽见礼”拆开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开笔礼上祭蒙恬

入学当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接下来,私塾先生会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举行整个入学仪式中隆重的部分——开笔礼。

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拜笔师等内容。所谓“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红痣,又称为“开天眼”。由于“痣”与“智”谐音,所以这一仪式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而“击鼓明智”则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描红开笔”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除此之外,学生还要祭拜笔师———蒙恬,表示对蒙恬发明毛笔的感念。

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

在明清时期,“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指的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礼,而并非儿童初入学校的入学仪式。当时,各府、州、县的学宫都会挖掘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名曰“泮池”,凡考中“秀才”者即取得入学资格,要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进学”或“入泮”。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入了泮也就意味着正式迈入孔学的大门。

据《礼记·王制》记载,“入泮”这一天“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所有生员必须戴雀顶、穿蓝袍,在学官的统一带领下祭拜孔子,跨过泮池,拜谒自己的恩师。此外,新入学的生员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现在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生员们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教官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国学小讲堂

【圣贤人物】钱惟演

钱惟演,字希圣,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他一生奔波宦途,数度沉浮,政绩平平,人品虽不足称,但雅好文辞,自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后来欧阳修总结出读书时间的“三上”(马上、厕上、枕上),多半也是受钱惟演的启发。

钱惟演在洛阳任使相的时候,十分厚遇文士。当时谢绛、欧阳修在洛阳供职,一次他们一起登嵩山,到达龙门的时候下起了雪,正当两人观赏山景之际,忽然见到有人冒雪骑马而来。原来是钱惟演派来的厨子和歌妓,使者传钱相的口谕:“登山辛苦,两位可以在山上多留一阵赏雪,府里公事简易,用不着急忙赶回去。”对下属无微不至的关心,尤其是文人间那种心灵相通的意会,使欧阳修等人既感动又亲近。

【重读经典】《木兰花》宋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赏析: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浓重感伤色彩,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

【趣味国学】“高抬贵手”由看戏而来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而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者溜进戏场。小孩子们想看戏但又没钱买票,于是他们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高抬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转化为“高抬贵手”,意思为请人“开恩”,进而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猜你喜欢
生员入学开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从《南部档案》看清代州县的生员诉讼
道光六年广东文生员数量
开学啦!
开学了(2)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书院与官学教育
——以明代为例
语句环读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