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伟,刘晓雨,孙荣国
(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三科,河北 沧州 061000)
院外规范化管理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贾国伟,刘晓雨,孙荣国
(沧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三科,河北 沧州 061000)
目的 探讨院外规范化管理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每组80例,常规管理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规范管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采用生存质量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1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结果干预前,常规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患者的SF-36得分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规范管理组患者SF-36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管理组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管理组与常规管理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得分干预后1个月[(61.52±6.51)分vs(68.13±6.72)分]、3个月[(76.59±7.84)分vs(69.31±6.99)分]、6个月[(84.32±8.59)分vs(72.34±7.54)分]和12个月[(87.31±8.62)分vs(75.32±7.72)分]比较,规范管理组遵医依从性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外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1年内不良心血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院外规范化管理;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塞又称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内科疾病,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心肌坏死所致,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目前,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上多采用扩血管、抗血小板、抗感染、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基础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多选择回家康复和休养,但由于患者对疾病、康复等知识认知不足,在康复过程中易出现不遵医用药、不良习惯等情况,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而影响康复治疗疗效,故如何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2]。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遵医行为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每组80例。常规管理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54~76岁,平均(62.78±10.48)岁;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26例,Ⅲ级29例,Ⅳ级25例。常规管理组患者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52~78岁,平均(64.08±10.92)岁;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23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经临床症状、冠脉造影或心电图检查、血尿常规、病史等证实为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分支血管狭窄≥75%或主要血管狭窄≥50%;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有精神病病史或脑部严重性疾病;有限制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及缩窄性心包炎。
1.3 方法 常规管理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规范管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常规干预 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资料收集,完毕后给予扩血管、抗血小板、抗感染、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基础治疗,同时发放相关疾病知识手册,出院前1 d叮嘱患者按时复诊、遵从医嘱、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1.3.2 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 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以下规范化管理干预:①档案建立,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的资料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心功能分级评估、联系方式、临床症状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档案。②饮食指导,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详细讲解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并了解其日常饮食习惯,协助患者制定适合其自身的饮食食谱,制定时尽量遵从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避免油炸、高糖食物,以调节患者每日脂肪、蛋白、纤维素等摄入量。③运动和生活指导,详细讲解生活习惯和运动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定期组织安全合理、有效率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速上下楼梯等,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不适,如快跑、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等,并劝诫患者戒烟、戒酒、熬夜等不良习惯,让其充分认识这些不良习惯对疾病的危害。④用药指导,详细讲解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让患者认识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和解除对长期用药的不安和焦虑,并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的不安和恐惧情绪,同时协同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更改用药计划。⑤讲座举行,患者出院后由项目负责人每3个月举行一次讲座,持续1年,内容主要包括冠心病诱发的原因,用药指导、常规性家庭保健、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调节指导等,每个环节结束后均有一个持续约10 min的问答环节,以解决患者院外康复过程中的疑问并给出有效的相关建议,并在讲座旁设立咨询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咨询,且主要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消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建立患者信心为主,讲座结束后咨询点不予以撤除,改搬至科室以延续咨询服务。⑥随访,患者出院后每个月定期通过访视、电话等方式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复查时认真查阅患者疾病监测日记内容,强化患者疾病管理知识,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如为患者提供耐心详细的用药咨询、协助调整用药方案、运动锻炼和协同调整饮食食谱等,帮助患者解决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扰。
1.3.3 量化指标观察和随访 所有患者均采用SF-36简表评估生活质量,并通过电话或复诊等方式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1年内不良心血管发生情况及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其中不良心脏事件主要包括心因性死亡、心律失常、再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1.4 评估标准[4-5](1)遵医依从性评估标准:评估项目包括危险因素控制、生活方式改善、服药依从性、定期随访等4项,共25题,每个题目有4个选项,分别为完全(4分)、经常(3分)、有时(2分)、从不(1分),共计10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高。(2)SF-36评估标准:量表包括8个维度8个维度即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每个条目有4个问题,共计100个问题,每个问题采用5级评分,1分最差,5分最好,按要求组项打分,每个维度得分均为正向得分,并按得分转换公式转换成100分制,其中公式为单项得分=(实际得分-该项最低得分)/该项总得分×100%,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分析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比较 规范管理组患者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比较(±s,分)
组别 例数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规范管理组常规管理组t值P值80 80 68.13±6.72 61.52±6.51 6.319<0.05 76.59±7.84 69.31±6.99 6.199<0.05 84.32±8.59 72.34±7.54 9.375<0.05 87.31±8.62 75.32±7.72 9.268<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得分比较 干预前,常规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患者SF-36得分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规范管理组患者SF-36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表3。
2.3 两组患者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规范管理组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032,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前四项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前四项得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生理机能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健康状况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规范管理组常规管理组t值P值80 80 44.58±5.73 44.73±5.52 0.146>0.05 73.54±6.99a66.45±6.52a5.745<0.05 54.26±5.21 55.19±5.43 0.957>0.05 84.73±6.29a9.07±6.19a4.968<0.05 47.72±6.04 46.58±5.93 1.043>0.05 76.54±7.12a69.24±6.87a5.715<0.05 48.83±5.43 49.08±5.63 0.248>0.05 76.42±6.32a71.27±6.24a4.492<0.05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后四项得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与吸烟、大量饮酒、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6-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发生改变,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由于其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故如何确保其院外干预效果成为了广大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8]。
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实施持续性的管理可有效将院内服务延伸至院外,使患者在家也可获得良好的医疗干预,从而确保其康复治疗效果[9]。而苏丽华等[10]和马静等[11]研究表明,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是一种可靠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可持续性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减少患者院外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院外规范化管理干预,发现规范管理组干预后SF-36得分及1、3、6、12个月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前者不良心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表明院外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不良心血管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院外规范化管理中,通过档案建立可有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使医务人员可针对性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如通过饮食指导可有效协同患者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使患者更易接受日常饮食习惯的转变,进而从饮食方面控制患者脂肪、蛋白、纤维素等摄入量,有利于调节机体的血脂、血液黏稠度等,从而减少再次梗塞的发生;同时院外规范化管理通过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生活习惯和运动对疾病的影响,可有效使患者充分了解该疾病,缓解患者对疾病未知所致的不安和焦虑情绪,且通过生活习惯和运动的指导,可有效避免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对疾病病情的不良影响,有利于预防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13]。而院外规范化管理还通过用药指导可有效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和关注,避免不安、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使患者更易接受持续性用药的习惯,进而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提高对患者的治疗疗效,且通过举行讲座举行、设立咨询点等方式可有效解决患者院外康复过程中的疑问并给出有效的相关建议,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消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同时通过定期通过访视、电话等方式还可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联系,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相关内容,通过及时为患者提供耐心详细的用药咨询、协助调整用药方案、运动锻炼和协同调整饮食食谱等,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进而使患者对疾病康复和医护人员拥有更为良好的信心,有利于持续性提高者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最终达规范化管理患者院外康复治疗干预措施及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作用[14-15]。
综上所述,院外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1年内不良心血管的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1]Yariv G,Susan AW,Ruoxiang J,et al.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lmsted county,minnesota,1995-2012: Trend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J].Am J Med,2015,128(2):144-151.
[2]何翠竹,梁欣,曲银玲.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59-162.
[3]Jersey C,Joseph SR,Melissa D,et al.Hospital referral to 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 and readmission rates after heart failure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Med,2012,125(1):1-9.
[4]朱小翠,潘寿玲,邹爱华.延续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遵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 15-17.
[5]董欢欢,张玮玮.延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51-153.
[6]Jean CM,Mario AC,Ellen PF,et al.Reliability of the McSweeney acute and prodrom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symptom survey among black and white women[J].Eur J Cardiovasc Nurs,2013,12(4): 360-367.
[7]伊献丽,陈玉平,刘艳丽.规范化护理在心内科的运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4):595-596.
[8]张圆圆.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在心外ICU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85.
[9]何翠竹,梁欣,苏斐.延续护理对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遵医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7):1097-1099.
[10]苏丽华,李剑锋.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心肌梗死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6):23-25.
[11]马静,王保海,吴平平,等.延续性心理护理对AMI恢复期抑郁症相关的认知及躯体症状改变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5): 716-718.
[12]胡敏,邵红英.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243-245.
[13]郭德明,邱永杰,肖士桂,等.规范化管理对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4):70-72.
[14]李占全,高明宇,杜洪洋,等.辽宁省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600-603.
[15]丁芸,吕媛.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61-162.
R542.2+2
B
1003—6350(2016)22—3734—04
10.3969/j.issn.1003-6350.2016.22.041
2016-06-07)
河北省沧州市科技计划研究项目(编号:151302157)
贾国伟。E-mail:jmqf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