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角度评析《呐喊》的两个英译本

2016-03-07 14:01张茜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呐喊功能对等风格

张茜茜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角度评析《呐喊》的两个英译本

张茜茜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摘要:尤金·A·奈达是功能学派翻译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的核心理念“功能对等”要求评价译文的优劣时不再单纯地看译文是否将原文中的字句意义准确地译出,而是要重点关注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反应。本文将鲁迅的《呐喊》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个译本是否都达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呐喊》;功能对等;译文对比;意义;风格

一、《呐喊》简介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等14部小说。鲁迅在这部小说中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呐喊》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英译本有好几种,本文选择进行对比研究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1981年的译本 Call to Arms(以下简称杨译或 Y’s)和威廉莱尔1990年的译本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以下简称莱译或 L’s)。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A·奈达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大中国译界学者的接受与应用。根据奈达的理论,翻译如果只是准确地译出了词汇的表层意义。好的翻译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将原文的深层信息在译文中重现,这些深层信息包括文体、写作风格、社会环境、文化信息等,正是因为这些信息才使每一个文本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本,若只译出词汇意义,译文读者阅读时的感受会大打折扣。只有当意义的翻译与深层信息的翻译不能兼顾时,才可舍弃深层信息的传达,因为意义的传达是首要的。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翻译提出了新的标准,翻译的优劣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原文中的字句意义是否准确地译出,而是要看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时的反应或感受是否一致,只有当原文读者在读原文时理解到的字句意义、感受到的作者写作风格、联想到的画面、体验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及被唤起的情感等都在译文读者读译文时得到再现,才能说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功能对等,这样的译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来看才算得上是好的翻译。

三、译本对比评析

下面我们举五个例子来探讨《呐喊》的两个英译本是否达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1.“窃书不能算偷……”(鲁迅,2015:P22)

Y’s: “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Yang Xiangyi & Gladys Yang, 1981:P14)

L’s: “The purloining of volumes, good sir, cannot be counted as theft.” (Leyell, 1990: P44)

这句辩解的话充分体现了孔乙己的学究气和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想法。 原文中的“窃”与“偷”是近义词,都是指未经过同意而占用他人财物,但 “窃”比“偷”更正式,“偷”更笼统。莱译采用比较正式的“purloin”译“窃”,笼统的“steal”译“偷”,达到了功能对等。而杨译则用“take”译“窃”,首先“take”是非正式用语,其次用“take”无法反映出孔乙己的学究气以及他说话时喜欢使用文言字眼、卖弄学识的习惯。所以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用“purloin”这一比较正式的词语来译“窃”更加合适。

2. “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的这样快。”(鲁迅,2015:P67)

Y’s: “And it was a marvel, considering the size of her feet, how fast she could run.”(Yang Xiangyi & Gladys Yang, 1981: P64)

L’s: “Mother said she had never imagined that Second Sister Yang could develop such speed on those little feet of hers.” (Leyell, 1990: P99)

在封建旧中国,女孩从小就要用布裹紧双脚,使其无法发育,导致成年后双脚依然像孩提时代一样大小,这便是“小脚”。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里要译“小脚”则不能只译出该词最基本的概念意义,而是要译出其社会意义,这样的英译文才能准确地再现该作品中所描绘的时代及社会环境。杨译没有直接翻译“小脚”这个词,而是用 “考虑到她脚的尺寸”这样的话来进行模糊处理;莱译则将“小脚”简单地译成“little feet”,只译出了概念意义,这会让外国读者误解为其脚本身就长得小,而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由此看来,杨译和莱译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小脚”的社会意义,就无法使译文读者体会到“小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就无法唤起他们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憎恨,所以这两个译本都没有做到功能对等。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feet”前加一个解释性的“bound”来体现它的社会意义,即将“小脚”译成“little bound feet”。

3.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2015:P59)

Y’s: “By the time I reached the house my mother was already at the door to welcome me, and my eight-year-old nephew, Hong’ er, rushed out after her.”(Yang Xiangyi & Gladys Yang, 1981: P56)

L’s: “By the time I made my way back to the rooms that our branch occupied, my mother had already come out to greet me. My eight-year-old nephew Hong’ er darted out from behind her. ” (Leyell, 1990: P90)

鲁迅行文的特点是喜用且善用动词来描写人物的行动。译者在翻译前必须弄清作者选用该动词的意图,再选择最合适的词来译。此例中宏儿从来没有见过“我”,当他知道他的叔叔回来了,他便十分渴望、十分好奇地想见“我”,鲁迅用一个“飞”字来形容宏儿出来的动作,选词十分恰当,体现了八岁孩童的生气勃勃以及那种好奇、渴望的心理。杨译和莱译分别用动词“ rush”和“ dart”来译“飞”字,虽然都含有 “快速、突然的运动”的意义,但“ dart”有“飞镖”的意思,译文读者读到这个词时能迅速联想到“飞镖”投射出去时的情景,所以用“dart”翻译“飞”更加形象,更能传递出原文中“飞”字的效果,也更准确地传达出了原作的风格。

4. “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鲁迅,2015:P101)

Y’s: “It seemed to him that in this world probably it was the fate of everybody at some time to have his head cut off.” (Yang Xiangyi & Gladys Yang, 1981: P111)

L’s: “As his mind flickered on and off, Ah Q concluded that in this old world of ours there must be times when a man is supposed to get hauled away and have his head chopped off.” (Leyell, 1990: P169)

这句话只有27个汉字,却有11个是虚词:似乎、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这给原文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将如此之多的虚词连用以表现阿Q的麻木、遗憾和茫然。然而,要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将这些虚词一一译成英文中的虚词,则会让译文读者摸不着头脑,严重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受,这时候形式则阻碍了文化信息的传递。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当意义和形式不能同时兼顾时,意义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此我们只好忽视形式上的完全对等。杨译和莱译都采取了只译出其中两三个虚词的方法,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但莱译中将“似乎觉得”译成“conclude”不妥,因为“conclude”是一种确定的语气,而“似乎”是不确定的语气。

5.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鲁迅,2015:P72)

Y’s: “…though most young scholars were likely to pass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Yang Xiangyi & Gladys Yang, 1981: P71)

L’s: “those whom one doth Young Literati name can darn well get to be those whom one must Budding Talents proclaim.” (Leyell, 1990: P108)

在白话文中夹杂使用文言字眼是鲁迅行文的一大特色,目的是让这两种形式的语言形成强烈的对比,讽刺当时存在的封建社会思想和陋习。本例中使用文言字眼就是为了讽刺未庄人的势利。为了译出原文这种独特的风格,译文必须也夹杂一些古英语。在莱译中把古英语词“doth”和“darn”与其他的现代词语夹杂使用,这样译文读者在读译文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那种讽刺效果。而杨译则用简单的口语体的词来译全句,读者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效果,所以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四、结语

要想译出理想的译文,译者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英汉双语差异要十分敏感,翻译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仅是译出原文词汇的表层意义,也不拘泥于形式对等。而是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让译文做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即:原文读者在读原文时理解到的字词句的意义、感受到的作者写作风格、联想到的画面、体验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及被唤起的情感等,都应在译文读者读译文时得到再现。以上所举例句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角度对比评析了《呐喊》的两个英译本,无论是词汇意义层面的传达还是深层信息层面的传达,整体上莱译都优于杨译,我们可以仔细研读并借鉴莱译,学习其如何从这两个层面达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Leyell. William A.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 Yang Xiangyi & Gladys Yang. Call to Arm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81.

[4] 鲁迅. 呐喊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7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137-02

猜你喜欢
呐喊功能对等风格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