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绵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
陈雪梅
(绵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二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石化现象则是描述这种非连续性语言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及类型,通过解释人类语言的普遍机制,探讨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以求对二语的教与学有所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 语言心理;普遍心理机制
中介语理论研究和语言学习心理研究几乎是同步的。语言学习心理研究把语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主要研究对象[1](P223-256)。语言错误分为两类:语间语误(interlingual error)和语内语误(intralingual error)。语言学习者的语间语误通常是无规律可循的,主要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语言学习者的语内语误通常是有规律可循的,与语言学习者的母语系统无关。因此,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尤其是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语间语误对于研究中介语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的语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研究实质上针对的是同一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语误分析的重点是从宏观上进行分析,比如:言语简化、母语的负迁移、过度概括等系统语误特征,以此来推断影响二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因素,语误分析将中介语视为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中介语理论通过对中介语句法特征的研究,从语言心理角度加以分析,以解释语言习得的根本原因。对中介语理论和语言学习心理的研究均说明,语言学习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内部大纲”来学习,语言心理原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如果从心理上没有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或在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错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其最终结果就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2](P209-231)。
语言石化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中介语石化主要是指在外语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目的语语言形式,这些不正确的语言形式如果不及时纠正,都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3](P231-258)。中介语石化现象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语音语调方面的石化现象:这是在中介语石化现象中最为突出和典型的类型。这也是大多数二语学习者不管受过正规训练与否,不同程度地或多或少地带有本族语腔调,即使经过多年的二语学习,仍然无法习得地道的本族语发音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被本族语者称为“洋腔洋调”。语音语调方面的石化现象很难克服,一旦发生难以得到纠正,而且有些方面的石化现象甚至终生都难以改正。
2.词汇方面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近义词的使用上。以empty和vacant为例,我们知道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空的”含义。然而,empty表示“空间空旷,空无一人”;vacant表示“未被占用,(职位)空缺的”。因此,在表示“教室是空的(空无一人)”。我们应该说“This is an empty classroom”,而不能说“This is a vacant classroom”。这种错误是由于不清楚单词的具体使用环境而造成的。
3.语法结构及标点符号方面的石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中介语石化现象中比较常见。比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或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很明显,这是由汉语逐词翻译拼凑起来的英语句子,而且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句末使用的是中文的句号“。”,而不是英语的点号“.”。虚拟语气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I should have known your address earlier.学生按照正常陈述句的句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现目标语停止发展的错误。英语初学者这方面的错误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处理,在对虚拟语气句子的理解上就会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
4.语用方面的石化现象:语用方面的石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使用中拘泥于生搬硬套。中国学生在对他人的赞美做出回应时,通常比较谦虚。比如:面对赞美“You are so beautiful”时,回答几乎倾向一致“Just so so”或“I do not think so”。本族语使用者则很少这样回答,他们会对他人的赞美表示感谢,会很礼貌地回答“Thank you”。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回答方式。因为中国人崇尚谦虚礼让,而西方人强调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4](P94-98)。
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心理的发展是神经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因此,对人脑的研究将有助于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通过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球是控制人类语言的大脑优势半球。人脑左半球中存在前语言区和后语言区两个语言功能区已得到确认。两个语言功能区功能不同,前语言区与语言表达有密切联系,而后语言区与语言理解相关。前语言区如果受到损伤,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失语症。如果后语言区受到损伤,其结果是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极其常见。对于失语症患者语言表达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前语言区遭受损伤的失语症患者,发出的是“电报式语言”。换而言之,失语症患者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意思,在他们的语句中找不到完整的结构形式或符合语法的表达;相反,后语言区遭受损伤的失语症患者,无法表达有意义的词,保留完整的句法结构,但语义内容空无一物,而且失语症患者说话语速很快。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大脑的语言神经功能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社会存在共同的语言能力,但是在不同的语言里,语言神经机制是有差异的,这种语言机制的差异在新的语言处理过程中表现方式不同。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种语言神经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会相互调用,在左右半球相互调用的过程中会涉及母语参与目的语的产生过程,中介语就此发生了。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中介语的心理机制意义重大。这一重大发现得出:一是词法和句法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二是语义和语言形式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属于不同的系统。换句话说,心理词汇和心理语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是两个系统;语言结构的形式和其表达的意义不存在必然联系。语言临界期的研究也表明词汇和语法是分离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语言学家们在研究初期认为语言学习的临界期大约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换句话说,语言学习者如果在其青春期初期没有习得该门语言,那么该语言学习者通过后期的学习不大可能习得该门语言或者恢复其语言功能。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发现语言的各个方面有其自身的习得临界期[5](P465-483)。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语言和认知系统属于不同范畴,而且认知是先于语言的,认知范畴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决定语言范畴。语言充当认知的媒介。语言和认知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各具特色的。语言系统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线性结构和可切分性;认知系统则是人类社会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知识图示系统[6](P6-9)。语言是概念和命题的载体,在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加工时,语言就不起作用了。据此可以解释人们在阅读一本好书或者听了一次有益的讲座后无法重复原著的片段或做讲座的人使用的原句,仅能说出原著的大意或讲座的大致内容。这足以证明: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属于不同的系统,且是分离的。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人们可以用截然不同的表达以示同一命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人类的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并不是不可分割的[7](P108-11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功能在于激活人类的认知系统,并表达该认知系统运行产生的结果。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语言心理机制运行模式是:听话人在接收到听觉或视觉的语言输入时,心理词典产生作用,其功能是检索词语的语音匹配。在进行检索时,如果检索到某个词条,与此同时,与该词条相关的句法信息开始启动相关的句法切分过程,该程序在大脑里快速运转,从而对不间断的语音输入进行句法切分和理解[8](P213-217)。在整个过程中,与认知活动相关的记忆萃取、关联类比、综合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被启动,语义通过已切分的语句取得;那么,在进行检索时,如果检索不到任何词条,听话人则无法启动任何句法切分程序,听话人所产生的认知活动则和语言输入毫无关联,听话人接收到的言语信息为零。因此,当说话人要表达某个想法时,其最先需要具有想要表达该想法的心理表征,而后再在大脑里搜寻适合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以达到表达该命题的目的。在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在表达想法时,能够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但也存在选择错误的情况,表达错误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说话人说出的言不由衷的话则属于此类。有时候也会出现头脑里有想表达的意思,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或句法来进行表达。这就是我们在说话中常有失言、不合语法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1992年美国总统布什对一演说评论说:I don’t want to run the risk of ruining what is a lovely recession.(我不愿冒着风险去破坏一个愉快的经济衰退。)他想说的是“reception”(招待会),而不是“recession”。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简单的声音失误,因为这两个音的语音很相近,但也可以看作总统正在为经济衰退所困扰。Freud指出,心理动力因素可以使某些内容比别的更为容易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
儿童的母语习得与成年人的二语习得存在相似之处,从句法系统的建立来看,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首先,其句法系统的发展存在顺序性和阶段性,句法系统的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其次,句型结构的理解比句型结构的使用要复杂得多,也要困难得多。儿童时期句法系统的发展离不开认知系统的发展,认知系统的发展对句法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二者在认知表征水平上基本上倾向于一致。在儿童的言语理解过程中,词汇和语义表征的图式越来越多,但句法系统落后于词汇和语义系统,因此,缺乏现成的句法结构模块,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能根据已有的句法系统创建新的句法规则系统。儿童新创建的句法规则系统多以词汇为中心,从形式上来看已经逼近儿童的原始心理表征命题。这一点从社会语言经济学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通常使用最少的词汇和最小的结构变异来表达命题。儿童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创建的句法规则系统存在过分简化、过度泛化、过于概括化等现象[9](P36-40)。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他们头脑中零散的母语句法规则以及新创建的目的语句法规则系统有关。儿童只有在接触大量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并且随着认知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目的语语法规则系统才能得到完善。
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习得机制与儿童母语习得机制呈现出相似的特点:心理词汇先于句法模块的习得。毋庸置疑,成年人具有完善的母语句法系统。然而,母语系统对目的语言系统的构建作用不大。因为在其母语语法系统中找不到与新语言词汇的句法信息,所以母语句法系统对新语言的句法切分和处理不起作用。众所周知,成年人的认知表征能力很强,由于在他们的语言思维里找不到恰当的新语言句法结构,因此,表达不了相关的表征命题。他们像儿童语言习得一样创建新的句法规则系统,其特点是:以词汇为中心,形式上接近心理表征命题。成年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已具备完整的母语句法结构,当成年人已有的母语句法结构接近于目的语句法结构时,他们极有可能套用母语句法结构完成语言输出,而且母语句法系统和目的语句法系统越相似,母语式目的语现象就越普遍,这种错误也就越不易发现,这也是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由于生理性语言临界期的客观存在,成年人二语学习开始得越晚,其建立的目的语句法系统的准确性以及系统性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对母语句法系统的依赖性越强,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而且初学者的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来使用和解释目的语语言现象,其中介语现象就越容易发生,甚至如果不下苦功夫的话,极有可能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10](P139-141)。
从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分析,得出母语对于儿童及成人目的语习得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母语的影响主要来自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干扰;另外,中国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经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的情况,主要也是受到来自母语的干扰,因为在汉语里没有长短元音的划分和使用的情况[11](P3-4)。此外,英语有重音和次重音之区别;汉语则是以音节为主的语言,无此划分方法。那么,中国学生在诵读英语时,往往会打破英语的节律,读成汉语式英语,在语音节律上导致石化现象。在语用和语法方面,鉴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二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经常出现混合语(pidgin language),这也是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容易出现中式英语错误的原因。例如,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出现这样的句子:
(1) She is doctor.(未使用冠词)
(2) She on the sixth floor. (未使用系动词)
(3) Looking on the top of the hill, the school seems to be small. (独立主格使用错误)
(4) The price of the house is very expensive.(搭配错误)
汉语和英语语序上的差异也会导致错误的发生。汉语的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语序上没太大的差异,疑问句是在陈述句的句末加“吗?”或者更为直接的方式是在句末直接加问号“?”;英语中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的转换变化则很大。英语的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陈述句转换为一般疑问句结构为: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其他,陈述句转换为特殊疑问句结构为:特殊疑问词+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其他。所以,中国学生在做英语句型转换练习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种错误的发生也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
二语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和重新创造的过程,且心理过程极其复杂。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的词汇、句法、文化系统,还要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由简易难,最终习得该门语言。从知识吸收的角度来看,新知识的接收必然会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这就会导致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并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国外学者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二语学习者大脑灵活性功能的减退;二是随着二语学习者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对外语规则进行的不正确的归纳总结;三是语言自我(language ego)造成的对外语的“移情作用”的阻滞。 笔者认为,二语教学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语言心理角度对中介语的研究必不可少,并搜集大规模的语料资料,准确客观地逐步归纳出中介语系统模式,有效地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同时将研究成果用于二语教学,使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二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1]Anderson 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 Sanfrancisco: Freeman, 1980.
[2]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10).
[3]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2.
[4]姜毓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分析[J].外语学刊,2011(1).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刘利民,刘爽.中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J].外语教学,2003(1).
[7]王芳.外语学习中的语言僵化现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0).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温伟力.概念整合理论对中介语分析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10(5).
[10]杨秀岚.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3).
[11]朱青菊.中介语石化概述[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6).
[责任编辑 孙 葳]
On the Occurrence of Psycholinguistic Causes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CHEN Xue-mei
(Foreign Languages,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School,Mianyang 621000,China)
Interlanguage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non-continuous linguistic system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hile interlanguge fossilization is to describe the stable condition of the non-continuous linguistic system. The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at some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is a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other tongue acquisition, which is also the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t fir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types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and then explores the universal mechanism of human language and the reasons of occurrence of the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with the purpose of a help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econd language.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psycholinguistic; universal mechanism
2016-06-17
绵阳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16159);绵阳市2015年社会科学研究“高校(绵阳师院)专项”(MYSY2015WY03);四川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英语)项目(Sc-mnu1401)
陈雪梅,绵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H0-05
A
2095-0292(2016)05-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