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移情偏见理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略探究

2016-03-07 12:22张韧韧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旁观者移情媒介

张韧韧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利用移情偏见理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略探究

张韧韧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在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偏见”是移情的固有局限性。仔细解读该理论发现,如果换个角度认识偏见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创造条件去合理利用这种偏见:反复刺激,形成纯粹的熟悉偏见;活动开展,扩大紧密的个人联系;拓展途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媒介增强,提高直观的表达刺激。终归偏见还是有负面影响的,在利用偏见理论的过程中还需注意避免引起过度唤醒和选择性增强的问题。

移情;偏见;社会文明;媒介增强;过度唤醒

在西方道德情感主义的集大成者马丁·L·霍夫曼(Martin.L.Hoffman)的研究中,“偏见”是移情的固有局限性,他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也旨在减轻移情偏见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既然偏见是固有的,减轻之亦非易事,那么换个角度,也是有可能且值得去尝试研究的课题。

一 移情偏见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prejudice)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就会倾向于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而对该成员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只给予很少的关注或根本不关注。”[1]霍夫曼移情研究中的“偏见”则更多地是指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即观察者更倾向于对哪些人、哪些事情产生移情反应。霍夫曼的研究表明,一个观察者对于处在忧伤中的人所产生的移情反应极易受“熟悉偏见”和“此时此地”偏见的影响。

1.熟悉偏见。

熟悉偏见指的是大多数人更易于同情家庭的成员、同一群体的人员、比较亲近的朋友、与自己有相似经历和喜好的人,主要包括本群体的偏见、朋友偏见、相似偏见。从人的生长发展过程来看,人总是首先存在于小范围的家庭、家族活动中,由于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基因构成,一个人在资源短缺或者困难、压力面前更倾向于同情自己的家人、族人。在存有群体之别的情况下,亦会外延之同一群体的人,甚至会出现“对其他群体的受害者犯下同样的罪行,罪犯会更少的感到内疚”的现象。考斯丁(Costin)和琼斯(Jones)的研究发现,被试对“朋友’比对“熟人”表现出了更多的移情忧伤,也更有可能去帮助自己的朋友。克莱因(Klein)的研究则指出,观察者与模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偏好、态度和兴趣的相似性。

2.此时此地偏见。

由于人的认知系统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提升,移情的产生也存在于两种情境之中:一是现场的情境,即旁观者在忧伤人或者受害人的遭遇现场,亲眼目睹了事件的过程、亲耳听到了痛苦的声音,油然而生的与忧伤之人相一致的情感反应,强调此时此地的时空统一性和此情此景的身心感受同步性。二是非现场的情境,即旁观者不在忧伤人或者受害人的遭遇现场,而是通过他人讲述、书信往来、报刊杂志、新闻报道等方式了解了事件的经过,继而产生的感同身受的情感反应,对信息传输者的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者的理解和想像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巴森(Batson)、克莱因、海波格(Highberger)和肖(Show)所进行的三项实验表明,相比较而言,“人们在直接情境中更有可能对受害者产生移情偏见”,“被试更有可能对那些处于注意焦点的受害者产生移情,而不是那些不在场或被引导不要对之产生移情的受害者”。[2]238

二 利用移情偏见理论促成亲社会道德行为的基本方略

仔细解读该理论发现,这种固有的移情偏见是符合人的心理机制的“人之常情”,也不是完全具有负面的影响,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合的时机下完全可以利用它来提高移情能力和助人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偏见”,也可以反转成为提升移情能力和促成亲社会道德行为的有效力量。

1.反复刺激,形成纯粹的熟悉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从识记开始的。识记过的材料虽然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如果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就可能构成大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同样的,如果一类事件或者一类人通过媒介或者人际途径反复在一个旁观者面前展示、刺激,也会慢慢地产生一种“熟悉”的印象。正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所言,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通过 “反复感受某一刺激——任何刺激、甚至是单调的刺激的个体,就会对这一刺激产生偏爱”。[2]233所以,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机构、媒介也可以适时适度地采用反复刺激的方式,积极地将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理念、文明行为、示范榜样传递给人们,形成一种纯粹刺激下的熟悉偏见。

2.活动开展,扩大紧密的个人联系。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如“钢筋水泥”般,“对面不相识”的情况也不少见。如何让这些身心都彼此陌生的居民相互认识,甚至成为朋友,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利用本群体偏见、朋友偏见理论的基本前提。小区或者社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扩展个人联系,首先应该从身边的人际关系抓起。小区、社区、街道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娱乐、学习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其中,为居民提供一个交往、交流、相互了解的平台,构建邻里和睦,相互帮助,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使得相互之间成为朋友、熟人,甚至是亲人。久而久之,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移情的范围也就扩大了。

3.拓展途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阅历会激起强烈而持久的移情体验,就像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指出的,“由于人们在构成上的类似性,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当一个人想像到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上时,就会把他人的处境转变成心理意象,从而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感受”。[2]60共同或者相近的兴趣喜好也是相似偏见产生的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培养人们的兴趣爱好就是利用相似偏见的重要措施。兴趣爱好有天赋的成分,但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社区街道等基层管理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兴趣活动、培训项目、各类竞赛,有偿、微偿或者无偿地开发、培养居民的兴趣爱好。另外,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角色体验”或者“角色扮演”能让人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各行各业的辛苦与幸福,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培养居民的兴趣和爱好,既能陶冶情操,提高幸福指数,也丰富了生活阅历,为相似移情提供了更大的范围。

4.媒介增强,提高直观的表达刺激。

由于条件作用,联想,模仿等自主、不随意和突显的移情唤醒过程需要情境和个人线索,而现场情境下的旁观者毕竟是少数人,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大众媒介让更多数的非现场情境下的旁观者了解现场的情景。而文字传播和图片、视频传播相比较,直接的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刺激更能激起旁观者的心跳加快、双手颤抖、手心出汗等生理性反应,也更能激起旁观者的移情反应。鉴于此,在倡导助人行为时,对于处在忧伤中的受害者及其相关事件应尽量采用图像和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通过较长时间的特写镜头,形成“媒介强化的此时此地偏见”,以给旁观者更直接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来提高移情能力和助人热情。

三 利用移情偏见理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终归偏见是有负面影响的,在利用移情偏见进行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宜、适度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的放矢地运用该理论。

1.避免引起过度唤醒。

过度唤醒是移情的另外一种固有局限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由于移情被过度唤醒,使得唤起的“个人记忆”控制了旁观者的移情反应,导致了“自我中心的转换”,从而把他人的忧伤完全转换成了个人的忧伤而无法自拔。二是形成“习惯化”的现象,当旁观者反复多次处于他人的忧伤情境中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图像随处可见、司空见惯,我们已经变得无动于衷了”的习惯化的累积效应。所以,在各类助人宣传教育活动中,在运用媒介增强措施时,要把握适度原则,避免刺激太强烈或者太频繁,避免出现“社会感化摄影”有效性的降低,如果使得旁观者产生了视觉疲劳,这些图片和视频也就失去了移情的刺激性作用。

2.选择性增强。

社会文明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对处在劣势之中的所有人都能表现出足够的移情和亲社会行为,但人的精力和条件毕竟是有限的,顾及到所有也是不现实的。同时“如果我们对处在痛苦中的每个人都产生移情并尽力帮助他们,也就是‘随意’的移情或‘扩散’的移情,那么社会就会很快停止不前的”。[2]242所以,在运用媒介的增强方略时不能遍地撒网、遍地开花,要有侧重点的、有选择性的增强。重点增强涉及到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重在倡导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和民主法治观念等。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3]而“偏见是一种长期进化而来的有利个体生存的心理机制”,[4]如果旁观者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能通过“复原”熟悉偏见、此时此地偏见来提高移情和助人行为,利用偏见理论也可以成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法。

[1]张中学,宋娟.偏见研究的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150-155.

[2]马丁·L·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韶刚,万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4]魏铮,葛操,屈艳.偏见,进化的生存机制[J].心理学探新,2013(2):105-109.

Class No.:C913.9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Degree With the Theory of Empathy Bias

Zhang Renr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In the view of the Western Moral Sentiments, “prejudice” is the inherent limitation for the empathy. By carefully studying the theory, we can completely take advantage of i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Forming pure familiarity prejudice by repetitive stimulation, expanding close personal contact by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developing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and hobbies by expanding approach, and enhancing the intuitive expression of stimulation by enhancing the role of media are all feasible ways to realize the goal .However, there is some negative impacts of prejudice,so we need to avoid the excessive awakening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hoic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theories of prejudice.

empathy; prejudice; social civilization; excessive awakening

张韧韧,硕士,讲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研究方向:德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情理论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中的价值研究”(编号:2015SJB423)。

C913.9

A

1672-6758(2016)11-0042-3

猜你喜欢
旁观者移情媒介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