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辉
(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校“教师口语”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沈 辉
(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教师口语”是高校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纲举目张,全面把握,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与此相适应,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不能过于简单程式化,而应既能客观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有效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达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这一要求决定了其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力求做到三个结合,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全面立体的评价,也才能提醒教师不断调整改进,实施有效指导。
教师口语;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教师口语”是高校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运用能力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活动,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普通话音素、音节及语流音变发音准确规范;说话清晰响亮,语态大方自然;根据情境适度调控声音的高低强弱,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等各种表达技巧,最终使语言表达科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具备指导幼儿和中小学生运用口语的基本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及其它工作打好语言表达技能基础。
“教师口语”课程包括三大板块: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大板块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又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教学过程中不能偏此废彼,而要纲举目张,全面把握,合理安排,不断深化,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与此相适应,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不能过于简单程式化,而应该既能够客观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够有效体现出学生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达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这一要求决定了其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训练贯穿始终,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理论知识是基础,没有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实践训练就失去了保证,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训练是核心,旨在增强理论指导的针对性,及时检验理论知识的实效性。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坚持“精练的理论教学为指导,高质量的实践训练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讲授精当,同时配以大量丰富的口语训练,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
“普通话训练”这一板块,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技巧;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布;音节的构成方式;声母、韵母、声调正确的发音方法;四种常见的语流音变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音;常见语流音变的标准发音;方音辨正等。教师对普通话里关于语音知识的讲解要细致到位,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才会实现。
“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板块,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常见语病及内在根源;口语交际的形式分类及其特点;发音器官、发声原理;科学的发声方法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口语交际的基础训练(念读、听话、态势风度、心理素质、立体思维模式);单向表述能力训练(朗读、朗诵、演讲);双向交流能力训练(辩论、交谈)。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应在相关理论的适当指导下,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营造特定的语言情境,设计相应的训练模式,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模拟练习。
“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板块,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口语的本质特点;教学口语的类型和要求;教育口语的类型和要求;教师其他工作口语的艺术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教学口语(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等);教育口语(沟通语、启迪语、说服语、激励语、暗示语、批评语、表扬语等);教师其他工作口语(集会性讲话;研讨性讲话等)。教学口语、教育口语情境性很强,教学时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案例,以创设情境为主,理论指导为辅,让师范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职业口语技巧训练。
一种能力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实践技能的运用更加自觉自如,更加符合其本身的认知规律,而实践技能的运用又可以印证、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应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查采取笔试和口试合二为一的方式进行综合测评,笔试和口试应建立各自的试题库,考试时随机抽取。笔试分值占30%,试卷内容不必过多拘泥于定义术语的解释,也不必追求呈现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本着不求系统精深,但求有实用价值的考查宗旨,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测试,时间控制在一节课左右。口试分值占70%,根据教学、教育情境设计教学、教育用语。考前教师提前制作好15-20个签,每张签上包含教学情境和教育情境各一题,考生采取抽签的方式,对抽中的题目分别进行三分钟左右的现场演绎,可提前十分钟进行准备。
所谓“教师口语”课的目标评价是指该课程学习结束时实施的终结性考查,是一种总结性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一次综合性总体评价。而“教师口语”课的过程评价是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个人表现、主动练习、参加活动等都可以纳入评价体系中,从而改变一次性考试的成绩决定一个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片面性。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同时,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合理评价,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
学生课程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是由过程评价成绩和目标评价成绩总评出来的,其中过程评价成绩占40%,目标评价成绩占60%。目标测评成绩就是上文所述的期末考查成绩,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合成的综合成绩。下面重点谈谈过程评价成绩的主要构成:
1.课前个人表现。
每次上课前预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三分钟说话,这样每次上课可以安排到5-6名学生,一学期下来能确保每位同学至少走上讲台一次。这一次的个人表现,是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要求事先要经过充分准备,现场表达时要做到完全脱稿。话题内容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所变化,分四个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是读书心得交流,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和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感受体悟,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自然流畅;第二阶段是配乐诗(散文)朗诵,选择一首自己最喜爱的诗歌或一篇经典优美的散文,配乐朗诵,要求在前面的基础上,把握好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和速度,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第三阶段是演讲,自选题材,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要求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第四阶段是课堂教学片段展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节选一段最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给同学,要求增加互动环节,气氛融洽,效果显著。以上四个阶段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要求逐步提高,最终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2.课堂主动练习。
“教师口语”是一门能力训练课,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过多的理论讲解和现场示范,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教师有多么深厚的理论功底,多么高明的表达技巧,只能保证自己教好,不能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该扮演“导演”的角色,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会有很多的口语练习,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让同学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练习中,采取学生主动练习,直接举手作答的方式进行。发言时要求先报学号再作答,由课代表负责统计每人的发言次数。一学期主动练习次数超过(含)8次为“优秀”, 5-7次为“良好”,3-4次为“中等”,1-2次为“及格”,一次都没有为“不及格”。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他们或情深意切,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大胆地发表见解,积极地参与互动,在思想火花的强烈碰撞中,既开阔了眼界,又拓展和开掘了对话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态势。
3.课后参加活动。
“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应遵循课内导练与课外自练相配合的原则,课内导练往往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而设置的虚拟语境,缺乏一定的真实感,因而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训练状态。另外课堂上毕竟时间有限,难以充分展开,为确保学生获得充足有效的训练,就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时间,鼓励其多参与口语交际与表达,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语言方面的活动,如推普周、经典诵读、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从而使学生的口语技能在自然真实的状态和语境中得以巩固和提高。为了激励学生课后主动练习,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在评价体系中把活动参加情况也作为了一项平时成绩进行统计,按照参赛次数、参赛等级、获奖名次等进行综合评分。这样既能让学生利用一切平台展现自我,又能开拓视野,提升自信,在不断磨砺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任何事物和过程都含有质与量两个方面:定量是用数字和相应度量单位来表述事物;定性是用事物变化的状态和程度所相关的语言来表述事物。“教师口语”课程的学习,同样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教师口语”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先按照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量化的考核设计,然后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进行定性评价。“教师口语”基础训练可以分为二种:单向表述和双向交流,下面以此为例,分别阐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单向表述能力训练。
单向表述能力训练,评分时既要量化考核,又要归档定性,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音量合适,能根据需要把握表达的重音、停连,正确调节语调、语气、语速。体态训练则要求做到规范,大方得体,亲切自然,与口语表达的内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层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评价标准可以参照以下执行:
(1)优秀(90分-100分):发音标准,表达流畅,无系统性语音缺陷、无语调偏误,发音错误在5个音节以下,体态自然,心理稳定。
(2)良好(80分-89分):发音较标准,表达较流畅,无明显系统性语音缺陷、无明显语调偏误,发音错误在10个音节以下,体态较自然,心理较稳定。
(3)中等(70分-79分):发音基本标准,表达基本流畅,有系统性语音缺陷,有语调偏误,表现不明显,发音错误在15个音节以下,体态不够自然,心理不够稳定。
(4)及格(60分-69分):发音基本标准,表达基本流畅,有系统性语音缺陷,有语调偏误,表现较明显,发音错误在20个音节以下,体态不够自然,心理不够稳定。
(5)不及格(60分以下):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有明显系统性语音缺陷和语调偏误,发音错误超过20个音节,体态不自然,心理不稳定。
2.双向交流能力训练。
双向交流能力训练,主要是创设虚拟的教育或教学语境,通过这一层面的训练培养师范生的语言选择能力、语言倾听能力和语言调控能力。评分时既要从语音面貌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量化考核,又要明确要求,进行合理定性。语言选择能力要求师范生能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词句、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语言倾听能力要求能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并能提取有效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回应。语言调控能力则是在倾听获取信息后,重新调节组织自己的表达,使教育教学语言更有针对性。评价标准可以参照以下执行:
(1)语音面貌:对应试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普通话标准程度的一种综合评价。(20%)
①语音纯正,发音标准,无语音失误,无方言语调。(20分)
②语音失误在5-10次,有方言但不明显,少量、轻微的发音不到位,有少量方言词。(17分-19分)
③语音失误在10次以下或有一种成系统的语音缺陷。(14分-16分)
④语音失误在10-15次,有两种成系统的语音缺陷。(11分-13分)
⑤语音失误较多,有3种成系统的语音缺陷。(8分-10分)
⑥语音失误多,方言重。(8分以下)
(2)表述技巧:对应试学生口语表达技能的一项综合评测。(80%)
①语言富有生机,启发兴趣;以情动人,引起对方心灵共鸣;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态势语得当,礼仪得体,有较高的表现技巧。(70分-80分)
②感情把握基本适度,速度、重音、停连、抑扬基本得当,节奏较为和谐。态势语表达一般,有一定的表现技巧。(60分-70分)
③语意内涵基本明晰,感情较平淡,语调较平缓,但能较流畅地完成表达。(50分-60分)
④感情平淡,语调处理多处不当,流畅度较差。(50分以下)
综上所述,“教师口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一要转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口试考核方式,代之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考理论又考实践,以此督促学生全面掌握教师口语技能;二要转变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目标,更重视过程,以此提高学生对平时技能训练的重视;三要转变以往学习要求不明确,考核过于主观随意的弊端,将学习要求加以定性,考核标准加以量化,这样学生训练时才能有据可依,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高校“教师口语”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给学生更全面立体的客观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提醒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
[1]徐溪.试论高师院校《教师口语》的教学模式重构[J].昌吉学院学报,2011(1):97-99.
[2]叶竹钧,源国伟.《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2):72-75.
[3]茅海燕.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提高教师语言能力[J].语文学刊,2011(4):127-148.
[4]刘伯奎.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 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李丹.基于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23-24.
[6]王娟.高师院校《教师口语》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语文学刊,2014(8):115-116.
Class No.:G642.475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Course
Shen 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Teaching language” i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High Normal College teacher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is course should not be too simple . It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objectively, but also the extent of the functions of student's main bod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we must strive to combine the three parts so as to give students a more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It is also vital to remind the teacher to constantly adju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ans.
teachers oral; diversifi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沈辉,硕士,副教授,泰州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地方文学。
泰州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教师口语课程创新模式研究”(2015JGA01)研究成果。
G642.475
A
1672-6758(2016)11-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