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释义考辨

2016-03-07 11:50张学彩
关键词:论语

张学彩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释义考辨

张学彩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对于《论语·微子》第七章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义,历代注解多有不同。学者们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的词性;二是该句所指的对象是谁,也就是隐含的主语是什么。在对先贤的研究成果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为语助词,该句隐含的主语是“丈人”。

关键词:《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考辨

对于《论语·微子》第七章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义,历代注解多有不同。学者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不”的词性和该句所指的对象是谁,也就是“不”为否定副词还是语助词,所指对象是子路、孔子还是丈人。文章拟对先贤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先将《论语·微子》第七章摘录如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理解之所以出现分歧,主要是对其中“不”的词性认识不同,即“不”为否定副词还是语气词。而且也会因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对象所指不明造成分歧。下面我们分别从“不”的两种词性入手,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内涵进行探讨。

一“不”为否定副词说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中“不”的词性是否定副词,它的基本用法是否定动词、形容词。据此理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何晏、朱熹、刘宝楠,包括现在的一些学者,如张申、王祖锋、翟云洲、张艳存等都持此观点。虽然在此“不”的词性可以明确,然而由于主语的缺失,学者们对本句的具体涵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是以下三种观点:

1.斥责子路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该句隐含或者省略的主语是“子路”,意为批评子路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周游列国的行为。持此观点的有:朱熹,张申(1981)、王祖锋(1992)、张艳存(2014)等。其中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仍有可商榷之处。

(1)不符合语境。我们知道《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子”的义项之一是对男子尊称,也用作对话时的敬称。上文中子路向丈人询问“夫子”时,用了一个“子”,可见作为路人或者求助者的子路对丈人是持有一种尊敬态度的。既然如此,如果此时丈人仍旧对子路进行斥责,不仅不符合常理,而且也就不会有后面丈人的“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的行为。况且,黍比当时的主要食粮稷(小米)的收获量小,因此在一般人中也算是比较珍贵的主食。杀鸡做菜,为黍做饭,这在当时是很好的招待了。[1]我们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对子路进行批评指责,那后来又是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

(2)不符合子路的性格。我们知道,子路在孔门弟子中最直率,在孔子眼中子路就是“由也好勇过我”“由也果”“由也兼人”的形象。我们试想子路作为求助者有礼貌地向丈人进行求助时,反馈回来的却是丈人的一顿批评指责,依照子路“兼人”的性格,怎么还可能“拱而立”呢?

(3)不符合丈人的身份。丈人作为一个隐者,已无出世之念,更不会有与孔子相争之意。因此也就不会有对孔子的弟子子路批评讽刺之意。

2.斥责孔子说。

如果此句为斥责孔子,那么本句暗含的主语就是孔子。何晏,刘宝楠,王祖峰(1992)等学者持有此观点,其中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指出: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2]而刘宝楠《论语正义》中正是引用了《论语集解》中的解释。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两句一问一答的意思应为“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孔子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由此看来,丈人就是答非所问,不符合逻辑。况且我们知道孔子“少也贱,固多能鄙事”并且“多能也”(《论语·子罕篇》),也就是孔子亲口承认自己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尽管后来孔子一心想出仕而周游列国,我们也不能否定孔子勤四体、分五谷的能力。可见于事于理,丈人在此批评孔子是讲不通的。

至于“子路从而后”的前两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和“长沮、桀溺耦而耕”章中出现的隐者“接舆”和“长沮、桀溺”形象,有人认为作为隐者“接舆”和“长沮、桀溺”对孔子周游列国、一心想出仕的行为进行批评。因此本章中出现的隐者“丈人”也应该是对孔子持批判态度。我们知道《论语》固然是一部“依其次第,求其文理”[3]而编纂的语录体,因此遵从以类相从的原则,不可避免地把内容相近、主题相关的编排在一起,这就使得四位隐者编排在一起成为可能。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三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即前两篇是批评孔子的,后一篇也一定是批评孔子的。这种单从外部环境找理由,而没有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是站不住脚的。

3.丈人自谓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丈人在说自己:“四体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又怎能认识你的老师呢?”翟云洲(1999)等就持此观点。单看此句似乎可以讲得通。然而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这种说法的片面性。因为上文中子路遇见“丈人”时,丈人“以杖荷蓧”,也就是说在遇到子路之前,丈人正在田间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除草;当丈人回答完子路的问题后,又“植其杖而芸”。对于一个从事田野劳动的隐者来说,“丈人”不可能通过否定自己来回答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

因此,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当把“不”理解为否定副词时,不管所指的对象是谁,始终不能符合文意所指。

二“不”为语助词说

“不”的这一用法,也许现在我们看来有些陌生或者难以接受,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是普遍存在的。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就曾引用大量材料来证明“不”的这一用法。书中指出:“《玉篇》曰:‘不,词也。’经传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实一也……《书·西伯戡黎》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某氏《传》曰:‘我生有寿命在天’盖‘不’为发生,不有,有也……《康诰》曰:‘惟乃丕显考文王。’丕显考,显考也。通作不显。《毛诗》曰:‘不显,显也。’则上一字乃发声,《笺》解为岂不显,失其意矣……《缁衣》引《甫刑》曰:‘播刑之不迪。’不,语词。不迪,迪也。故古文《尚书》作‘播刑之迪’……”[4]

可见,“不”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作为语助词出现,这与现代汉语中“不”的否定副词用法有别。

除此之外,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中,对“不”字的用法进行了更为系统且详尽的阐述。他认为:“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谬矣。斯例也,诗人之词尤多。《车攻篇》:‘徒御不警,不庖不盈。’《传》曰‘:‘不警’,警也;‘不盈’,盈也。《桑扈篇》:‘不戢不难,受命不那。’《传》曰:‘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文王篇》:‘有周不显,帝命不时。’《传》曰:‘不显’,显也;‘不时’,时也。《生民篇》:‘上帝不宁,不康禋祀。’《传》曰:‘不宁’,宁也;‘不康,’康也。’《卷阿篇》:‘矢诗不多。’《传》曰:‘不多’,多也。凡若此类,《传》已明且晳矣……”[7]同时他在书中提到:“《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按:两‘不’,皆语词。丈人盖自言‘惟四体是勤,五谷是分而已;安知尔所谓夫子?’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甚矣。安有萍水相逢,遴加面斥者乎?”[5]

俞樾认定两个“不”都为语助词,并且所指对象为丈人,否定了之前的“斥责子路说”。

古代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不”为语助词的存在。既然如此,结合具体的文本,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不”的这一用法是否成立,下文予以探讨。

如果把“不”当作语助词来理解,那么该句就应为“四体勤,五谷分”。此时,该句的意思与上文中“不”作否定副词的意思完全不同。关于“勤四体,分五谷”的对象所指,我们结合文本依次分析。

如果此句的主语是子路,那么按常规理解,该句应为丈人褒奖子路之语。这样看似与子路询问时的尊称以及“拱而立”的尊敬态度相吻合,但是具体到这一语境中,于事于理都是讲不通的。当子路向丈人询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按照正常逻辑是不可能回答:“你勤劳四体,分晓五谷。谁是你的老师?”

如果此句的主语是孔子,那么毫无疑问该句即为丈人褒奖孔子之语。众所周知,在《论语·太宰》篇中,孔子就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此时表面上看似丈人对孔子的评价与孔子所言相吻合,但是将此主语放到文中,我们就可发现其不足之处。假设主语为“孔子”,该句应理解为“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你的老师勤劳四体,分晓五谷。谁是你的老师?”可知,当丈人对子路所问作出回答时,他以知道子路的老师是孔子为前提的。既然该句蕴含了主语孔子,那么丈人又何出“孰为夫子”之言呢?可见,当把“不”理解为语助词,此句隐含的主语是孔子的说法不成立。

如果此句的主语是丈人,即为丈人自谓之语,意思是:“我只知道勤劳四体,分晓五谷(对于别的一无所知)。怎能知道谁是你的老师呢?”学者韩振峰(1982)、陈汝法(1983)、陈维礼(1999)等持此观点。结合文本,可以得知此种说法于事于理都是成立的。我们试想当子路向丈人询问时,作为一个只关心自己的眼前事、对外界事漠不关心的隐者而言,作此回答毫不意外。更何况丈人回答完毕,又“植其杖而芸”,开始从事自己的田间劳作。此时即使子路“兼人”的性格,也不能对老者有所不敬,所以只能“拱而立”。

综合以上六种说法可以得知,只有“不”为语助词,该句隐含主语是丈人的说法是成立的。同时陶渊明在他的《扇上画赞·荷蓧丈人》中写道:“是以达人,有时而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超超①丈人,日夕在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超脱俗的隐者形象。由此看来,这就与《微子》中塑造的“丈人”形象相吻合。

众所周知,古汉语中的“不”与现代汉语“不”的用法有差异,有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现代人不可避免地会用现代汉语知识或者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古文,由此造成意义上的偏差。因此,我们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料时,应“知人论事”,同时结合文本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所指。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将“超超”解释为超然出尘。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中华书局编辑部.汉魏古注十三经附四书章句集注(下)[Z].北京:中华书局,1998:82.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23.

[6]清·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清·俞樾.古今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6:74-75,76.

[8]张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1981(1).

[9]王祖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语辨[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

[10]张艳存,于向辉.论《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涵义 [J].网友世界,2014.

[11]翟云洲.正确理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J].中学语文,1999.

[12]韩振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异释[J].社会科学辑刊.1982.

[13]陈汝法.“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异释源流小考[J].社会科学辑刊,1983.

[14]陈维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别解[J].文献,1999.

Class No.:H109.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Expression “Like a Parasite Whose Four Limbs do not Toil and Distinguish One Kind of Grain From Another”

Zhang Xuecai

(School of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o physical work and distinguish crops” in Chapter VII of The Analects·, Weizi, annotators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words . Their understandings are different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word class of the Chinese word Bu, the other is the object of the sentence referring to, that is ,what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i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 up and analyze the view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my own views.

Key words:The Analects; like a parasite whose four limbs do not toil; unable to distinguish one kind of grain from another examine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1-0133-3

作者简介:张学彩,硕士,兰州大学。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