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屯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三题
——基于加涅相关理论的思考
白 屯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加涅把有关教学实效性的探讨与教学设计、教学起点和教学结果相结合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性有重要的启示。“帮助学生”的教学设计及其与教学方法、教学规程的结合,体现了加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对教学开端的调查和测量,强化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减少确定性告知和重复则让教学的开端及其展开更加有效。把“态度”作为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收获,并明示态度学习和转变的着力点和基本方法,则让认定和评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了新的尺度和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加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 R.M.,1916-2002)把追求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设计、教学开端及学生学习结果相结合的思想,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多年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讨的现状,尤其是在以上教学环节尚存在的问题,合理吸收、借鉴加涅的相关思想,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作为教学设计思想的先驱人物,加涅认为,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与提高教学实效性直接相关。他说,“教学是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而对这个活动进行计划将使教学更有效”[1]4。对此,莫里森(Morrison G.R.)等也持赞成态度,他们认为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合理教学”和“成功引发学习”[2]3。
1.“帮助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与“为顺利实施教学而进行教学准备”的传统认识不同,加涅认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帮助教学过程”,这样的认识使教学设计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1]4。一方面,教学环境的改变凸显“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的客观需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新一代劳动者多方面的要求,客观上提出了要针对受教育者进行“量身定做”式教学设计的需求,而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已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表现为“力不从心”[2]3。另一方面,从教学对象看,大众化的教育潮流不断催生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求学兴趣和志向,从而也在客观上提出了“教育个性化”的问题。现代教育必须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需要,所以加涅提倡要“针对学习者的差异设计教学”[1]10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应密切关注于此,转变传统教学设计观,让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从而更加全面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
其次,以帮助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渗透着教育的“情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加涅把教学的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s)和人文关怀(humanistic care)放在重要的位置。他专门研究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因素”,如学生的学习情绪、信念、好奇、兴趣、目的等,强调学习者的这些特征与教学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和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其情感因素,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可亲可爱,才有可能使得教学有实效[3]25。加涅“以情感为纽带”进行教学设计的思想揭示出教学设计与“帮助学生”的内在联系。围绕着“情感纽带”而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自然地拉近教与学双方的关系,从而体现出教师与学生间应当建立的融洽、和谐的良好关系,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品格。
最后,以帮助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要求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与传统教学安排不同,教学设计直接针对学生。加涅认为,传统的课程规划针对的是教学过程本身,是以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实现教学的完整程式为目标。而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它是让学生获得学习收获的设计,追求的是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吻合。另一方面,教学设计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连续跟踪。因为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允许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能力倾向等变量密切相关。因此,教学设计不是针对教学某个环节进行的“一劳永逸”的安排,而是把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要素联系起来的过程[1]4-5。可以肯定,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把握了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目标,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方法及过程
第一,把课程的性质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相结合是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直接与课程的性质相联系,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加涅认为,课程性质不同决定了教学设计的不同。相对于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设计的出发点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学习并最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不同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显示出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这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着力点。
第二,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学习结果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立德树人”,其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获得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获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以及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而这一系列的教育结果是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在他们的行动中展示出来。所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最重要的准则是看这些教育能否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而教学设计则应围绕这一结果进行。
第三,教学设计表现为反复且多样的基本过程。加涅指出,教学设计面对的是复杂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涉及教与学双方多个不断变化的要素,比如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毅力、时间、能力等。所以,面对如此多的变量,进行教学设计不能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阶段,必须进行全面把握,因而完整的教学设计并非能在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或特定时间点来拟定,而是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
第四,教学设计往往表现为多样性,特别是表现为多形式和多层次。这里的“多形式”源于教学的不同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多方需求。比如仅从教学内容的传输媒介就可以分为纸质版形式、以PPT课件为代表的多媒体形式、以网络电子资料为传播方式的网络形式等。而“多层次”则顾及到不同教学对象接受理论的不同需求,从纵向将理论划分为不同的表述层次,使接受者获得不同的、然而却更加亲近于他们的理论教育。乔斯坦.贾德(J. Gaarder)的《苏菲的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被称为是“全世界最易读易懂的哲学书”,以特殊的形式和话语层面向一位未成年人讲述了被认为是“枯燥难懂的”哲学。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起步于课程的开端,用什么方式开启课程的教学则渗透了加涅的深层次思考。其中,对学生“起点性能”进行调查和测量,以及“以刺激变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开端所必须。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调查和测量开始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与课程起点的调查密切相关。加涅结合对学生“学习条件”的研究认为,尽管调查和测量活动并非等同于教学事件本身,但“它们的确影响某些教学事件”,而且它们是学习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习者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来面对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的[1]108。奥苏泊尔(D.P.Ausubel)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4]。加涅进一步指出,任何学习活动都具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前者是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之前已经存在的“先前习得的性能”,即学生在学习某种专门知识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后者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部刺激情镜”或“外部情境”[5]。通过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和测量,不仅满足了学习条件之需,而且还深入了解、掌握了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的状况,为增强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点调查的时机和内容。调查和测量学生学习的起点往往在学期的开始或学年之初,也可以在教程的每个新主题开始之前进行,而后者往往是为了“揭示学生性能中的不足和差距”。加涅说,调查和测量的方法可以“使用简单的测验”或“探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1]263。在此基础上他分别分析论述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等学习结果与课程“先天习得的性能”的关系,并指出“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在不同学习结果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确定课程调查和测量的内容提供了参考。他认为,教学起点必然关乎教学中相关的概念、规则、知识、技能、熟悉的榜样人物等,这些正是教学伊始所必须[1]250。而哈莫(J. Harmer)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则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参考,他认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责任等内容构成了学生的学习起点[3]20-21。
2.强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入口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涅明确主张把“使用突然的刺激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作为一般教学的开端,他倡导“利用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在学习伊始就让学生处于兴奋而有趣的学习状态之中。他说,教育或教学事件的开端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其基本方法是用“新异刺激”的资料来“唤起学习者的好奇心”[1]173。平淡而沉闷的教学开端很难从教学的开始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乌斯(R. S. Woodworth)所说,人有眼睛要看,有耳朵要听,缺乏来自见闻的激励,人就会无聊。可以想见,以幽默、有趣、诙谐的方式吸引和感染学生,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反之,学生在学习伊始便处于缺乏激励、沉闷,甚至无聊的状态,则很难实现教学的实效性[6]16-17。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法。加涅明确指出,强化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迎合了受教育者,而且还与课程的性质相关,“刺激与要学习的内容匹配起来”[1]27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与课程本身联系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从其课程性质归属或其内容特质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归纳式”的理论导入方式,即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设计课堂教学的入口,而非一味追求“理论+实例”的“演绎式”开端,则可以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以新世纪“微阅读”和“读图时代”的理念安排教学,则进一步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7-8]。
3.减少“确定性告知”和重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感染力的内容要求
首先,减少教学中的“确定性告知”,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囿于“理论+实例”的基本语境展开教学,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即接受既定的、毫无争议的结论,即加涅所说的“确定性告知”。告知式、结论式的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更难以引发其思维的联想、观念的探究,更不用说能让学生“自发的”走向理论的结论。对此,加涅特别指出,教学内容的呈现是“以清晰和富有特色的方式”,来“确保选择性知觉”[1]11。如何以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和方式开展教学,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有语境和叙事方法,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其次,减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增加其时效性和生动性。习近平同志关于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论述[6]235,为减少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提供了指导。面对繁冗重复的内容,“即使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更细致的言语说教通常也有同样差的效果”[1]86。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安排上存在的重复现象,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互重复和裹挟现象”就值得关注[10]。
加涅认为,学习可以有多种结果,相对于以价值观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主要的学习结果应当是学生态度的改变。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果的认定和评判提供了新的启示。
1.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与“态度的学习和改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结果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结果是多样的。加涅认为,学习包含了多重结果,即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前三种表现的是某种知识,比如,智慧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即学习者在学习了某种知识后知道如何去做。而动作技能是结合学习过程和相关工具进行的某种操作,即通常理解的动手能力。“态度”则是一种影响学习者行为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表现出学习者的某种倾向或选择[1]47。简言之,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认识可以划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加涅思想的闪光之处在于,他提示了认定和评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结果的入手点: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及学生在学习之后态度的转变。
其次,学生的态度及其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结果。加涅指出,态度并非与知识简单相关,态度是一种情绪、一种行为,态度与信念相连,而后者又与价值观发生关系,态度是价值观的表现。态度代表了人的行为的倾向,反映了人的品德[1]83-85。然而,态度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价值观,态度是学生学习之后导致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的建立[1]217。相对于学习的其它收获,这个“内部状态”与人的具体行为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态度是决定人的“一定类别的行为”[1]217。换言之,态度学习和转变关乎人生大事,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加涅举例说,诸如尊重别人的个性、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对同学和教师的积极的态度、对工作的热情等等[1]221。因此,作为以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应当紧紧把握受教育者态度的学习和变化开展教育教学。
第三,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动态且内在相连的关系。态度学习和转变的过程表现为从“接受”“响应”到“价值感”。受教育者首先要能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和看法,在此基础上,接受者会进而“响应”施教者,认同其观点,建立与教育者相一致的“价值感”,这个过程表明受教育者态度内化程度的不断增加[1]227-228。与此同时,利用态度的学习和教育推进了学习者道德的进步。加涅认为,个人道德的发展不是自动实现的,缺乏连续学习转变过程的人未必能达到道德的最高水平。所以,人应当从小开始接受道德教育[1]228。由此而知,作为人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对其态度的影响及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当集中体现在此,即加涅所认为的价值观变化上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真谛和最终目标。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学习和转变的持续着力点和基本方法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学习和转变的三个着力点。一是从情感触发入手。情感是态度的组成部分,而情感以价值为基础,分为道德感和价值感。加涅将融于态度之中的情感称为“情感成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对学生态度的学习和教育,态度包含着学习者情感的变化,这些情感的变化可以是向着积极的方向,也可以向消极的方向。在态度的学习中,表现情感的方面可以很容易的让学习者与“喜欢”或“不喜欢”相联系。所以,态度变化的表现往往从学生对课程或教师的喜欢与否中表现出来。成功的或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首先是让学生感到这是一门让他们喜欢的课程,他们面前的任课教师则是可敬可爱的。课程和教师如何做到受学生喜欢,进而使其欢迎、接纳这门课的内容,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二是从信念转变入手。当信念发生了变化或表现出差异时,学习者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加涅将其称为“认知成分”的变化。为说明这个道理,加涅引用了一个著名的研究,当一位并不十分喜欢某本书的同学所写的书评受到了赞扬时,这位同学不仅再次被这本书所吸引,而且还对这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原先对这本书的认识与如今的认识的差异,从而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发生了态度的变化。结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可以看到,当一个同学受到某种外在的激励,比如老师的表扬或者同学们的普遍赞许,这个同学会倾向于赞同当下他所做或所学习的东西,尽管此前他可能未必完全接受这个内容。
三是从行为指向入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态度学习的追求是否有实效,是否真正让学生转变了其看法,可以在其某种行为准备或行为倾向上表现出来。加涅将其称为“行为成分”。他说,尽管存在着对态度与行为测量上的不确定性,但学习者的行为作为态度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1]224-22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在学生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则不能认为是有实效的。一位具有工科专业背景却考取了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说,正是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而逐渐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从而促动了他投身于哲学学习和研究,说明其态度的变化和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转变的两个基本方法。一是关于“榜样”的持续教学。受教育者的态度变化首先并直接来自于他人,比如受教育者的父母、朋友等等。加涅总结说,学习者建立或转变态度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模仿、学习榜样人物,这个过程包括由受人尊敬或受人钦佩的人来示范和交流,这个人可能是其母亲、父亲,也可能是教师、一个杰出的或受欢迎的人,或任何可信任的和诚实的个人[1]241。与此同时,加涅认为,这种教学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代价,因为接受此类教育的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比如长达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会逐渐发生变化。对比起来,希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短短的几个月,或在单一的课堂上就可以评测出学生态度上发生的明显变化是不尽科学的,更何况像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大的观念”。
五是学习的逐级递进。态度学习需要经历某些过程。加涅认为,态度学习首先要经历以强化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为核心的教学刺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由此引发或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比如利用某种刺激产生学习者情绪的变化和反映。在具备了此条件的基础上,态度学习需要进一步“强化”,即沿着受教育者赞同或者不赞同的方向施加某种作用,比如表扬一位勇敢的尝试者,并让其沿此方向继续下去,此类强化称为“外部强化”。还有一种强化是“自我强化”,即让自己保持某种态度的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自尊的态度”,由此而持续、逐级延伸了态度学习和转变的进程[1]235。这一论述从科学育人的角度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的努力方向。
合理吸收和借鉴加涅的相关思想,从教学设计、教学开端和教学结果三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弥补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之不足,而且为进一步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提供了重要指导。
[1]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R.莫里森.设计有效教学[M]. 第四版.严玉萍,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 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7:25,20-21.
[4] WRATTEN, STEPHEN D. HODGE, SIMON. The use and value of prior knowledge assessments in ecology curriculum design[J].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Autumn1999, Vol. 33 Issue 4.
[5] 徐贲.国粹文化热潮背后的无聊[N].南方周末,2013-09-26(30).
[6]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陈平原.读书三策[N].光明日报,2016-03-29(9).
[8] 白屯.“读图时代”及其对思政课的影响和启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6):656-659.
[9] 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10] 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7.
(责任编辑 张瑾燕)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Gagne
BAI Tu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Gagne’s thought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ith teaching design, the start poin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sult is enlighten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combination of “helping-student-based”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procedure has demonstrated the fundamental thought of his teaching design. Investigating and measuring the start point of teaching,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appeal of teaching, reducing certainty information and repetition can make the start point of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more effective. Taking “attitude” as an important harvest in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and clarifing the focus and basic approach in the study and change of attitude can offer a new determin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Gagne,R.M.
2016-04-22;最后
2016-05-16
白屯(1955-),男,河南淮阳人,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辩证法研究。
2096-1383(2016)06-0612-05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