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石岗, 王静涛
(河北工业大学 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中心,天津 300401)
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文化价值研究
——以“围魏救赵”、“退兵减灶”为例
冯石岗,王静涛
(河北工业大学 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中心,天津300401)
我国古代军事历史悠久,战争频繁,诞育了丰富的军事文化。其中桂陵、马陵之战孕育的“围魏救赵”、“退兵减灶”军事谋略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文化的代表,兼备军事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特色强军文化要以“软硬兼备、内外兼修”为目标导向,坚持和平主义的军事文化基调。同时,发扬我国古代极富哲理、变化多端的军事谋略文化对现代强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军事谋略文化;围魏救赵;退兵减灶;强军文化建设
伴随我国古代漫长历史进程中频繁、复杂的政权征伐和更迭,产生了延绵不断、形式多样的军事活动,军事活动参与者通过对军事活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闭环调整过程,由琐碎、零散的认知逐渐积累成为系统、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进而上升为深邃、精妙的军事文化理论。其中,战国时期发生在齐、赵、魏范围(今河北省邯郸市以南)内的桂陵、马陵之战创造出的“围魏救赵”、“退兵减灶”经典战例,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由军力硬拼向军事谋略转化的标志。其军事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我国现代军事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一)勇拼转智斗的“批亢捣虚”突破
“围魏救赵”之“围”,“退兵减灶”之“灶”,都是避免蛮力硬拼,采取计谋智取的代表,是人类战争史上军事战略转变的创举。
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截击战。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齐国救赵没有采取大规模兵力正面直接拼杀的传统战法。齐国军师孙膑根据魏国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的实际,以及敌军军事实力和军队数量优于自己的情况,提出“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1](P2 163)。创造性地采取迂回的运动方式,调整作战节奏与方向,率军围攻魏都大梁,避免与气势正盛的魏军直接正面冲突,故意“围”而不下,迫使魏军回救。齐军则在半路(桂陵)伏袭,大败魏军。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避其锋芒,出其不意,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
桂陵之战后,开始恢复的魏国再次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向韩国进攻,齐国救韩再次娴熟地使用了“围魏救赵”之避实击虚战法,先是激怒魏军追击,然后采取“退兵减灶”的谋略以实力锐减的假像迷惑敌人,引诱其进入伏击圈,在马陵歼灭强大的魏军而救韩。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冷兵器时代,即由原始的石木兵器发展到铜铁兵器时代,由杂乱无章的混战发展为集团军正规战争。当时,大规模战争以笨重的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和大规模的兵阵、车阵和骑阵为基础,两军对垒正面碰撞厮杀是战争的基本形式。其战法是以两军直接拼杀为基础展开的,军队装备、军队规模和战士数量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占据战役优势时机和装备、人数的一定优势,采取速度快、势头猛的正面强攻是诸侯国常用的进攻方式,这便经常使战争进入到消耗巨大的阵地战,双方对峙,待一方出现将士士气下降或战略给养缺乏等情况,另一方采取一鼓作气的方式取得胜利。商周牧野之战与齐鲁长勺之战等战役都是采取两军阵法对垒的大兵团阵地作战方式。
孙膑智斗庞涓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创造了“围魏救赵”的军事战法和“退兵减灶”的诱敌设伏计策,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批亢捣虚”的军事谋略经典战例。“批亢捣虚”就是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其创新的伟大意义在于,开启了古老的作战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开端,改变了传统盛行的阵地战直接拼力斗勇的战争范式,开始了“曲线救国”以智胜勇的战略谋划。其取胜原因在于战略思维上实现了由“勇”向“智”转化的创新,开启了我国古代军事作战思维的发展、丰富和演变进程,是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
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兵力优势往往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败,“围魏救赵”和“退兵减灶”的出现,雄辩地说明兵力偏弱的一方并非全然没有机会。在桂陵之战中,不论齐军还是魏军战争区域范围较广,空间跨度大,齐军通过“调度”魏军和牵制魏军,把握了作战节奏。孙膑精心设计并巧妙实施了伏击和侧翼的各个击破战术,面对兵力优于自己的对方部队,根据战争形势变化,合理进行部署,掌握战争主动权,创造了运动战条件下局部击破和围歼敌人的军事谋略,在战略思维上实现了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发展中由阵地战向运动战发展的创新。“围魏救赵”的胜利就胜在通过战略上的成功策划改变两军力量格局,通过运动的方式有效改变局部上敌我力量的对比,实现了总兵力较弱的一方在战场特定区域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将敌人围而歼之。“围魏救赵”这一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战略优势以弱胜强的战法,至今仍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军事战略。
毛泽东说过:“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2](P159),对于战争来说,全局性的战略意识和宏观层面战略决策非常关键,对战局的总揽是军事决策者进行军事部署的第一步。我国古代素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军事哲学思想。首先,统领全局者必须着眼全面;其次,整体目标的取得来源于局部作用的充分实现,兼顾局部必不可少;再次,整体与局部间的辩证统一,在整体谋划中充分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我国古代军事谋略一直有着辩证的哲学思维,因此作为军事统帅,战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做出决策的基础,在明确作战目标时,既要考虑到下一步的行动,又要协调好整个战局的态势,整体系统观念和宏观全盘的运筹能力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军事将领必备的素质。马陵之战中“退兵减灶”战术应用充分体现了孙膑军事思想的全局观。“减灶诱敌”的基础是全面洞悉战争局势,孙膑在对战争局势有了充分全面的了解后,对战事保持高度敏感和掌控,在做出指挥的时候充分考虑下一步的敌我双方的位置与态势,减灶示弱,并精确掌握魏军追击的速度及进程,巧妙把握减灶后退的节奏,在马陵设下重兵诱敌入伏,充分展示了军事战略全局性思考在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减灶诱敌”是我国古代军事韬略文化中全局性战争思维制胜的代表。
(三)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和心理战贡献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退兵减灶”,孙膑在军事史上的重大贡献是开创了军事战略筹划的先河,攻大梁使魏军回撤中设伏取胜是战略高度的谋略,减灶诱敌设伏聚歼也是战略高度的谋略,利用庞涓心理特点“吾将示之疑”、“吾将示之不知事”,给魏军以破绽并巧妙部署作战方针,则是战术的谋略,不急于直接冲突,虚实结合,出其不意,以智取胜,闪现出其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高超的军事谋略。以“围魏救赵”为代表的军事谋略文化,开创了我国先秦“文化轴心”时代诸侯纷争时期的军事谋略思想创新,说明这期间我国军事活动参与者开始逐渐掌握冷兵器时代军事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在战争中对军事谋略有了更深的理解,优秀的军事家不再拘泥于简单直接的传统作战方式,开始将谋略应用于战争,我国古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文化逐渐形成。在战争中懂得用礼、法、德多种观念治军和作战,军事策略文化日趋成熟。从这种意义上说,“围魏救赵”可以成为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韬略文化创新的代表。
军事谋略和心理战是联系在一起的,军事谋略的实施和实现往往是与精确把握敌方将帅的心理变化分不开的。将帅是军队的最高组织者和直接指挥者,往往军事决策的下达完全依赖于军事统帅的作战思维和对局势的判断。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抓住魏军轻敌和庞涓急于建功的心理特点,制定“退兵减灶”战略规划,制造假象,能而示不能,充分利用了魏军和庞涓的心理特点,有效影响了魏军统帅庞涓的心理,使魏军对“齐军军心大乱、节节败退”深信不疑,一步一步滋生求胜心切的心理,终于陷入齐军设下的包围。
“退兵减灶”战术成为古代军事经典战术,不仅显示了运用军事谋略以弱胜强的崭新军事方法,而且也是有效利用对方部队尤其是对方将帅心理特点和弱点进行心理战术制胜的典型。马陵一役孙膑确立的心战案例在我国古代军事韬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攻敌于心的谋略方法也给古代军事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我国古代军事价值观的塑造和对军事思维方式的创新。
(四)设伏歼敌军事预测
马陵之战,其战争结果是设伏取胜,其因则在精准的军事预测。魏国攻韩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魏国大将庞涓为血桂陵之战惨败之耻,决心同齐军一决雌雄,率雄师十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孙膑对魏兵仇视和蔑视齐军的情况了然于心,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案:因势利导率军后撤,在撤退第一天挖了十万士兵吃饭的饭灶,第二天改挖五万人饭灶,直到第三天只挖三万人饭灶。此举使魏军认为齐军溃败千里,士气低落,助长了魏军急于雪耻、志在必得、求胜心切心理。于是魏军便丢下步兵率轻骑部队追击,放弃增援兵力和战略部署。孙膑则在地势险要的马陵布下埋伏,选拔训练有素的弓弩手埋伏道路两侧,在夜色昏暗之时伺魏军追至精疲力竭之时伏击魏军,使得魏军大败。
限于信息传递的距离和速度,在古代战争中,情报工作往往并不能够发挥出占得“先机”的优势。《孙子兵法》中曾言:“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充分显示了只有在充分了解对方部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取胜的道理。而了解对方部队的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掌握其第一手军事讯息,但在古代军事科技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熟悉对方部队基本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事指挥者的判断。这种判断既要符合古代战争基本作战规律,又要基于具体战争条件,因此军事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军事指挥者战争经验的积累和对瞬息万变的战争条件的捕捉和反映。马陵之战中,孙膑对齐军的兵力、地形和魏军将帅心理和士兵状况可谓知己知彼,因而能够精确判断魏军的动向,然后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伏击。科学预测能力是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对战争对手、时间地点和己方实际深度分析得出的,而科学预测的兑现则是在动态的、瞬息万变的军情战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的。齐军在佯装后退的过程中,孙膑需要对魏军的进攻方向、时间、路线、速度有着相对精确的拿捏,才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保证战略战术的实施及争取最大的战争效益,这就是军事预测对于战术实施的重要作用。马陵之战中“退兵减灶”战术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和军事指挥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突出了孙膑战术巧妙且灵活性极强的特点,其对军事预测的重视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创造了古老的军事谋略文化
从军事技法层面上考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战例,其孕育的“围魏救赵”、“退兵减灶”军事思想也是我国重要的兵法战略。在桂陵、马陵战役过程中,齐国孙膑分别通过重视军事预测、采取心理战术、巧妙“批亢捣虚”、创造性地采用运动战模式、对追击敌军进行伏击等等一系列战术谋略,在实践中构成了,最终结局也证明了孙膑这一套“组合拳”十分具备成效。无论是“围魏救赵”还是“退兵减灶”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先秦时期我国古老的哲学内涵,在无数军事实践中产生的诸如“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尚智重谋”等等军事谋略文化构成了完整的军事谋略理论系统,在这种谋略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兵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等谋略文化学派的理论,充满着全局着眼、奇正相生、遵从规律、智圆行方的辩证思维方式,其中“尚智重谋,慎战节武”的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国古代军事哲学中。谋略文化的产生来源于军事实践,其在解决军事问题的过程上诞生,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据不去,……即以一部分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据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2](P429)可见“围魏救赵”的军事思想具备恒久的生命力和军事谋略价值。在各种地形各种形势的战役条件下,发挥“围魏救赵”、“退兵减灶”的灵活机动性特点能够破解僵持不下的战局。且这种谋略的实战性特点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战争,其普遍性对任何形式的军事战略都有所裨益。由此,我们可以说,“围魏救赵”、“退兵减灶”军事谋略文化是一种富于哲学内涵的实战性谋略文化。
(二)造就东方战术思维特点
民族文化、传统观念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军事理论和战术思维方式的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我国军事实践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军事思维,中国古代谋略文化以其丰富的思辨方式和巧妙的策略应用明显有别于西方军事文化。
纵观世界战争史,西方战争中并不常见“围魏救赵”、“退兵减灶”式的作战方略。桂陵、马陵之战所处的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00年间,欧洲处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500年时间内,欧洲大陆经历了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年~前449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前168年)等大型战役,在这些大规模战争中军事实体皆依赖于正面战场的交锋,更加侧重军队战斗人员数量和军事武器装备实力的比拼,如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与罗马在地中海的争夺正是因为迦太基在军队建设上的轻视,从而在海上争霸中一败涂地;马其顿战争中马其顿方阵的出现虽然带来了军事作战方式和兵种的多样化,但多兵种协同作战仅仅针对一场战争中正面战场阵法的策略,仍然缺乏中国古代战争中军事统帅对整体战局的考虑,对区域协调、调动、合纵连横等军事谋略的运用也鲜有体现。《战争论》中提出:“在目前的欧洲,即使是具有非凡才能的统帅,也很难战胜比自己多一倍兵力的敌军,……在一般条件下进行的各种战斗,我们抛开其他方面的条件不管,只要兵力在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甚至不需要超过一倍的量,一般而言就足以取得胜利了,……因此,具有决定性的兵力优势,在当时的欧洲是非常重要的。”[3](P155)由此可见,备受中世纪骑士决斗因素影响和崇尚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西方军事活动更加注重“量”的比拼,依靠大规模军队正面硬拼,兼备技术力量、武器使用,构建线性进攻体系整体推进或后撤,快、准、狠的正面突击是西方军事家常用的作战方式。而注重策略、虚实结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谋略思想和“计”、“谋”、“权”、“策”结合的军事原则在我国古代军事活动中常有体现。总的来看,西方战术重视正面交锋和军事技术的使用,崇尚“雷霆万钧”的力量和速度打击,而东方战术重思想谋略和博弈纵横,力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说,“围魏救赵”是典型的东方谋略在具体战役、战术行动的体现。可见桂陵、马陵之战中创造的军事谋略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也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古代军事文化中重要的代表,引领着古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先进水平。
(三)启迪现代强军文化建设
1.奠定“和平主义”基调,构建和谐军事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文化吸收和融入了古代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其中“和平主义”基调是有别于其他军事文化的显要特征。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孕育出的“围魏救赵”、“退兵减灶”谋略战术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文化。可以说,和谐的军事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我国军事文化的基调和突出特点。
在当前和平世界的大环境下,强权政治体和霸权主义国家仍然坚持突出军事建设,企图用武力控制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问题,我国国际军事形势上也仍然面临着威胁和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和分析维护和平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明确维护和平发展的积极战略防御方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形态、国防战备水平、军事后备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军事策略。同时,积极战略防御的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忍让与逃避,实际上是针对国际形势和国外敌对势力是否主动挑起争端和军事行动,是否违背和平发展的理念,是否违背国际社会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正义观念。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正是“和平主义”文化传统基调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曾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4](P9)以“围魏救赵”、“退兵减灶”为代表的冀域古代军事谋略文化高度涵盖和总结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文化特点,中国特色强军文化要以软硬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国现代强军文化特色为目标导向,坚持和平主义的军事文化建设基调,维护和平稳定发展。
2.启迪“以智胜人”思想,丰富作战谋略文化
“围魏救赵”、“退兵减灶”战术的启迪作用在于其能够运用丰富且变化多样的军事谋略将战争局势控制住,因利制权、为势于外,在不断的思想战术交锋中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军事预测、心理战术、避实击虚、运动作战、迂回包抄等战术谋略的产生构成了古代军事谋略文化的丰富内涵,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军事谋略文化的发展。“以智胜人”的思想观念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军事战争中巧妙的用兵艺术和智取的作战方式,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活动参与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奠基了我国现代强军文化建设中战略战术传统丰富的特点。
当前我国强军文化建设在军事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应该汲取古代军事谋略文化的营养。随着军事科技急速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军事科技和信息安全日益对军事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军事安全不断造成威胁,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频繁发生,海洋、边境、太空多方面的安全需求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和处境人口的危险系数不断加大,都对我国现代军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面对和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军事形势的时候,硬拼军队武装力量和军事科技突破显然不是最优解,只有结合我国军事文化传统,吸取古代军事文化精髓,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现代军事发展的正确方向。战争是政治力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交等多方面的全面比拼, 单纯依靠军事武装力量和军事科技作为主导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发扬我国古代极富哲理、变化多端的军事谋略文化,丰富作战谋略文化,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军事文化的关键举措。
[1](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四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9.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5,(9).
Research of the Valu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es Culture——Take "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 and"Retreat by Stoves" as Examples
FENG Shi-gang, WANG Jing-tao
(Research Center for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TianJin 300401,China)
Ancient Chinese area where wars happened frequently developed rich military culture.In Gui Ling battle and Ma Ling battle, strategies "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 and "Retreat by stoves" on behalf of ancient China military tactics culture enjoyed both military and culture value.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should set "both soft and hard" and "external and internal cultivation" as goal oriented characteristics,and should stick pacifism to the military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milit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developing the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es culture which is philosophical, rich and polytrope.
the culture of military strategies; 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 retreat by stoves; strengthen the army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1671-1653(2016)03-0091-05
2016-04-28
河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项目(220043)
冯石岗(1955-),男,河北冀州人,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哲学、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
E892
A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6.03.015